住宿经济受益“一带一路”

时间:2017年10月31日 10:32 来源:中国旅游报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文化旅游

住宿经济受益“一带一路”

入境外籍游客对特色民宿、客栈需求大幅上升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旅游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作为旅游六要素的重要一环,以酒店为代表的旅游住宿经济同样快速发展,并带动了周边产业的持续增长。同时,以民宿、客栈为主体的新兴旅游住宿产业崛起,并成为不可忽视的发展推动力。”在日前举办的第二届携程集团全球酒店合作伙伴峰会上,携程首席运营官孙茂华作了上述表示。

  在此次会议上,携程发布了《2017“一带一路”住宿经济分享报告》,并同与会的诸多酒店集团代表探讨了“一带一路”所带来的新机遇,与会者一致认为应共同抓住发展机会,进一步促进“国际酒店生态圈”扩容。

  国内:西北地区增长迅速

  “一带一路”所涉及的国内省、区、市大致可分为沿海地区、东北3省、西北6省以及西南地区4个板块。报告显示,在游客住宿选择上,上海依然居于首位,其次为北京以及广州两地。同时,前十之中,还包括成都、杭州、三亚、重庆、西安、深圳以及厦门。

  数据显示,2016年,新疆、陕西、甘肃、宁夏等西北6省份的旅游住宿业快速发力,全年入住游客人次比2015年增长48%,其中,陕西、甘肃增长最快,分别为53%和50%。对此,携程酒店专家分析认为,随着古丝路文化传播的持续加速,更多人选择去西北地区游玩,这加速了当地酒店业的建设和发展;而新酒店的落成也反哺旅游业,吸引更多旅客前往。

  根据报告,入住酒店的选择上“一带一路”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有比较大的差异。沿海地区高星级酒店占据了50%左右的比例,低星级酒店的占比约为25%,而入住民宿客栈的占比约为18%。内陆地区高星级酒店的入住占比约为30%,民宿客栈的占比接近三成,同时低星级酒店占比为36%。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由于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酒店及本身的配套设施相对内陆地区更为领先,所以造成入住酒店的旅客对于体验的要求较高,拉高了高星级酒店的整体入住需求。而且,目的地当地的消费水平也是造成差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出境:看设施、重体验

  近两年,中国出境旅游市场持续增长,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境外地区旅游住宿业的带动趋势非常明显。从报告提供的数据看,曼谷、普吉岛、新加坡、清迈、巴厘岛、吉隆坡、芭提雅、哥打京那巴鲁、苏梅岛、甲米位列境外热门住宿目的地前十位。

  报告显示,由于受到中国人均GDP增长等利好因素影响,中国游客在入住“一带一路”境外国家及地区酒店时,有超过七成会选择3星级以上的酒店,其中,高星级酒店占比为48%。新加坡、巴厘岛、苏梅岛是中国游客入住高星级酒店占比最高的目的地,2016年前往上述三地并入住高星级酒店的游客占比分别为91%、88%和87%。

  与此同时,中国游客在入住境外酒店的过程中,对于酒店设施有明确的关注:是否有热水壶、是否提供中式早餐、是否有中文标识等因素往往决定了旅客的选择。

  入境:民宿客栈成新宠

  2016年,携程累计接待入境的外籍游客超过700万人次,比2015年增长40%。其中,来自“一带一路”所覆盖的境外国家的外籍游客突破300万人次,较2015年全年增长超过50%。住宿排名方面,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位列前4位。此外,报告显示,外籍游客在选择住宿目的地方面比较青睐一些极具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如成都、杭州、西安、南京就以此因素跻身前十。在新兴目的地中,浙江桐乡接待的外籍游客增长最为显著,2016年接待入境过夜游客增量达130%,其次是兰州,增幅为101%。除了这两个城市外,诸如威海、烟台、昆明等二、三线城市同样表现出了一定增长。

  数据显示,与2015年相比,2016年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入境的外籍游客对于高星级酒店的需求下降了10%,而各具特色的精品民宿、客栈的需求则大幅上升,入住民宿、客栈的人次比2015年增长超过200%,平均每间夜价格约为555元。

  孙茂华告诉记者,全球游客的出行欲望逐年增强,在旅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用餐、购物、玩乐等消费必将促进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当地旅游收入增长,带动经济发展。

  “携程有针对性地对欧洲和印度等地区和国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业务布局。”孙茂华说,“同时,携程也将持续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多样化的手段,提升旅客的出行、服务体验。”据《中国旅游报》

编辑:关颖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