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位学子都能成才

时间:2017年11月16日 09:26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张丽丽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让每一位学子都能成才

——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纪略

  本报记者 张丽丽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十九大报告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前景。

  我省近日出台《甘肃省教育综合改革重点推进事项实施方案》,将计划全面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生均经费标准和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从顶层设计层面为全省职业教育谋划光明未来。

  据统计,我省2016年中职学校向社会输送6.5万名毕业生,就业6.2万名,就业率达95.93%。高职院校向社会输送4.9万名毕业生,就业4.1万名,就业率达85%。越来越多来自贫困山区的学生,因为接受职业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技能优势铸就金字招牌

  刘鹏,会宁县土高乡马塬村人,从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从事冶金技术,如今已是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加工部的车间主任,年收入约15万元。

  “祖祖辈辈都在家务农,走出大山、摆脱贫困是我们家几代人的梦想,是职业教育改变了我的命运。”刘鹏这样对记者说。

  “如果当初没进职校,我不可能成为一名网络工程师的。”毕业于兰州外语职业学院的荔明在学校学的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如今已是青藏铁路公司的一名网络工程师,年收入7万多元。

  像刘鹏、荔明这样在职校学得一技之长,有望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农村贫困生在我省还有很多。

  他们虽中考失利,却照样能实现大学梦。如今职校生就业形势一路看好,家长们的观念已经发生改变,昭示着陇原职教正在健步走向春天。

  “如今政府为中职生免了学费,而且一毕业就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许多农村困难家庭通过职业教育找到了自己的梦想。”兰州外语职业学院学生处李处长告诉记者。今年7月份,兰州外语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1.65%以上,初次就业平均月薪超过3000元。

  政策扶持助推职校发展

  数据显示,从2015年起,我省免除了所有中职学生的学费,为贫困家庭学生每学年发放2000元助学金,2016年共免除中职学生学费4.7亿元,受益学生达23.5万人。发放生活补助2.7亿元,受益学生达13.7万人。

  “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和招生优惠政策的全面落实,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提升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受教育年限和受教育水平,努力让每一位学子都能够成功,使他们掌握了一技之长,增强了脱贫致康富奔小的信心和能力。”省教育厅副厅长陈保平分析认为。

  难能可贵的是,我省近年来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作为重大扶贫措施,使职业学校成为集学历教育、短期培训为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和人力资源开发、精准扶贫的综合平台。

  据统计,2016年以来,我省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就业率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越来越多来自贫困山区的学生,因为接受职业教育改变了命运。

  立足市场需求发展职业教育

  记者注意到,省政府办公厅最近出台的《甘肃省教育综合改革重点推进事项实施方案》,决定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经费投入制度。全面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生均经费标准和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

  同时,今后我省将以兰州新区职教园区为重点,紧密对接全省产业发展需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规模化、集中化打造职业教育发展核心区和人才培养聚集地,创造良好的实习就业环境,增强培养实效。以就业为导向,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推动“前校后厂、校企合一,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职业教育还与国际接轨,融入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在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我省有计划地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支持省内职业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院校开展一对一合作交流,并将兰州新区职教园区纳入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项目范围,在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立适应中国制造的实训基地,着力打造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示范区,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机制。

编辑:关颖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