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打造生态环境新面貌

时间:2017年11月20日 09:12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张强中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县域经济

靖远:打造生态环境新面貌

  本报通讯员 张强中

  近年来,靖远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持之以恒抓好治水和绿化等工作,积极打造绿色生态环境、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致力于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空气清洁的美好环境。

  黑鹳重现黄河岸边

  近日,省野生动植物管理局和白银市林业局在黄河靖远(南沟台)段开展秋季水鸟调查时,首次在靖远县双龙乡义和村、仁和村等地观测到8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在收割后的稻田内悠闲觅食。

  黑鹳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物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鸟中“大熊猫”之誉。黑鹳对驻足、栖息的环境要求极高,夏天在北方繁殖,秋天飞往南方越冬。

  “经过多年的生态环境治理,靖远县黄河水域环境生态逐步恢复,许多鸟在铺上绿色的黄河两岸安家落户。”靖远县水务局负责人张兆忠说。

  如今,丰富的水资源补给使周边湿地重现生机,成为珍稀野生动物的天堂。工作人员还陆续观测到,首次出现的不仅有黑鹳,大白鹭、苍鹭、鸬鹚、赤麻鸭、斑嘴鸭、绿头鸭等数百只鸟类也重现靖远。

  黄土梁上“植密发”

  位于靖远县城西南部的若笠乡,境内山大沟深,山体陡峻,沟壑密布,人们种粮要上山,吃饭全靠天。

  如今,穿行在若笠乡的黄土梁上,排列整齐的梭梭草丛路旁掠过,蜿蜒起伏吐露着生机。

  “这么大的变化,来源于北京大学贾存勤的肉苁蓉引进种植,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若笠乡当地村民贾科祖说,今年他家的肉苁蓉收获,毛收入达到3万多元。

  贾存勤是北京大学生药学博士,也是地地道道的靖远人。2014年,贾存勤博士放弃了北京一家医药企业的近百万年薪,毅然回到家乡,引导当地农民种植肉苁蓉,给光秃秃的黄土梁植上了厚密的毛发,既保持了水土,也给群众带来了真金白银。

  肉苁蓉为寄生植物,梭梭耐旱、耐盐碱,其寄主就是梭梭。肉苁蓉是我国西部地区的名贵中药材之一,可以有效利用荒山和撂荒地。目前,当地适合种植梭梭和肉苁蓉的荒山和撂荒地约28万亩,已种植超过15000亩梭梭。同时,贾存勤已在靖远的若笠、糜滩、北滩等7个乡镇成功引种梭梭和肉苁蓉,规模近万亩。

  盐碱地变“金土地”

  北湾镇的土地盐碱化治理示范基地里,游人如织。远处的河面上,基地负责人郭华生正给鸭子喂食。环绕四周,绿油油的茭白、黄澄澄的稻子……

  “通过研究生态系统共生的方式来改造盐碱地,我自创‘篦式虑碱渗盐置换改良法’。”郭华生说。

  “篦式虑碱渗盐置换改良法”是将毛竹覆盖在排碱渠上吸收水中的盐碱,实施水利、农艺、生物、化学等综合技术成功种出茭白、金丝菊等南方作物。同时,结合物理、生物等有效方法,养殖番鸭、龙虾,并尝试种植水稻,不断改善土壤种植条件和生态环境。

  近年来,靖远县积极推动盐碱化综合治理,通过财政项目支持、农民自筹等方式,探索实践“疏通沟渠、洗盐排碱,化学改良、培肥土壤,挖池抬田、渔农并举”等措施,让数万亩盐碱地“重获新生”——在刘川镇、乌兰镇等地采取合理耕作、培肥改良的方式,建成万亩测土施肥中心示范区2个;在三滩镇、北湾镇采取化学改良、降低危害的方式,建成5000亩集中连片示范区2个。

  目前,靖远县已累计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治理盐碱地5.38万亩,每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72万吨。

编辑:郝嘉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