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那一抹“定西绿”

时间:2017年12月15日 09:06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丁陆军 通讯员 张莉芳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为了那一抹“定西绿”

——三代人坚守华家岭46载造就生态奇迹

鸟瞰华家岭林带 王宏斌 摄

  

  本报记者 丁陆军 通讯员 张莉芳

  华家岭海拔2445米,年平均气温只有3.4℃,是通渭以北地区气候差异的重要分水岭。华家岭林带是定西市面积最大、植被保护最好的人工防护林带,占地面积9.7万亩,它像一条绿色的巨龙盘踞在陇中高地,守卫着西兰公路沿线的生态安全,也改善了周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

  这一抹绿色,是华家岭林场几代务林人46载寒来暑往,营造出的一片人工防护林,是黄土高原上人造的一道“定西绿”。它将华家岭周围300公里的“稀烂”公路从漫天黄土中一锨一锹开掘出来,植树播绿,从昔日没有一棵树、没有一滴水、没有一户人家的“土梁子”,到今日绵延300公里的绿色长廊,打造出了令世人惊艳的“定西塞罕坝”。

  为“绿”笑迎风刀霜剑

  “那时山上没路、没水、没粮食,我们背起干粮,步行上山,为了种树,索性就住在了山上。那时根本就想不到,能栽出今天这样成片的林带。”已90岁高龄的离休干部王福孔说起当年的造林场景,不禁潸然泪下。他是第一代上山植树的人,回想起当年吃的苦,看着眼前的绿,觉得快慰在心。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当地党委、政府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华家岭的自然面貌和贫困状况,决定大面积按山系营造“华家岭林带”,即以华家岭为中心,沿西兰、华双、漫会公路及其支梁植树造林,并成立华家岭林业站,负责绿化工作。

  当时,王福孔和40余名林业职工响应号召来到这荒山秃岭,在300亩试验场从事育苗工作。因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成功经验,育苗成活率几乎为零。他们经过千百次的实践、试验,秉持“旱地育出水地苗”的信念,树种了死,死了又种,春栽秋补,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培育出了适合这片土地生长的树苗。仅提高成活率还远远不够,苗木育上后还需要加倍呵护,“三水三肥、四锄六抹”是每棵树苗生长期内必经的工序。

  “那风吹到人脸上像刀子刮一样。每年春秋造林时节,风吹得每个人脸上都得掉几层皮。”今年70岁的退休老职工刘宗禹老人至今记忆犹新。虽然吃了那么多苦,但他对这片曾经付出艰辛劳动的林地满怀爱恋,他意味深长地告诉记者:“呵护树苗成长就像抚育儿女,时间久了,和树也就有了感情。在站上,眼瞅着自己亲手种的树长得‘左看有样样,正看成行行’,心里可美了!”

  刘宗禹老人因车祸腿部残疾,现在还要拖着残疾的腿,拄着拐棍每天在自己管护的山头上巡查一遍。他说,植树绿化“三分栽植、七分管护”。

  荒原变绿了,风沙变小了,气候变湿润了,生活改善了……抚今追昔,华家岭务林人感到由衷的欣慰:“电视里经常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看来,我们这一辈子的辛苦是值得的,为后代留下了这片绿色的林子!”

  为“绿”献了终身献子孙

  在华家岭林带沿线的每个分站,“华二代”“华三代”们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远离城市,扎根大山,传承着父辈的使命,以更加先进的技术、崭新的面貌,护佑着定西的这片绿色生态。

  刘耀强从小受父亲刘宗禹的影响,1995年从林校一毕业就来到华家岭林场,开始了他的植树造林生涯。他总是感叹父辈们当年种树时的不容易,“现如今使命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我们一定会恪守父辈们‘忠于使命、艰苦创业’的造林精神,秉持‘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造林新理念,在保护好老一辈们造林成果的同时,继续扩大林带建设规模。”

  以小叶杨为主的“小老树”严重退化,病虫害逐年增多,几十年的生态建设成果极不稳定。刘耀强便和“华二代”们根据华家岭山区不同的土壤条件和树木生长的差异性,开始积极探索杨树林带更新的新模式。为了防治病虫害,他们起早贪黑,夜以继日地进行研究试验,终于将各种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在“有虫不成灾”的水平。

  2010年底,他和同事们共完成更新改造1.2万亩,占林带有林地面积的26%。栽植云杉等针叶树苗88.8万株,配植沙棘、柠条178万株,保存率达100%。

  “刚到这里时感觉很荒凉,与想象中的工作环境真的相差太大了。” 2013年,从甘肃农业大学毕业的王炜琨来到华家岭,成为基层林场的第三代技术员。“不为别的,我是学林的,一定要来有林子的地方。我们应该给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绿色的森林、清新的空气,是我们留给他们最珍贵的礼物。”

  有了一代又一代华家岭务林人的坚守,定西的造林事业蒸蒸日上。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林业站累计完成荒山造林1.8万亩,三北工程4.34万亩,天保工程3.88万亩,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4.62万亩,华家岭站管辖范围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6.81%,生态安全屏障已逐步形成。

  为“绿”才享生态红利

  几代华家岭人的接力和传承,让绿色在华家岭上生根蔓延,富民产业也在这里生根发芽,老百姓们挣上了“生态钱”,实现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每年春秋季育苗的时候,我就和村民来这里打工,在家门口既挣到了钱,又学到了育苗技术。”华家岭乡大牛村村民张奇告诉记者。

  经过多年的发展,育苗产业成为当地最具优势和潜力的富民产业之一,华家岭乡借助林业站的技术优势,形成了以大牛村为云杉育苗中心的育苗产业基地,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向种苗产业的转变,培育销售以云杉为主的苗木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之一。华家岭站大牛分站站长安永清告诉记者,村里前些年就已开始育苗的农户今年仅云杉种苗收入就达五六万元。

  “现如今,我们村上家家户户都靠卖树苗挣钱。”有十几亩地的张奇家就种了十亩云杉,“气候好了,树苗都爱长了,我们的收入也比以前多了。”

  在大牛村的典型示范带动下,华家岭林带上的68个村的育苗户迅速增多,育苗基地不断扩大。华家岭育苗基地已发展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内蒙古、青海、宁夏、陕西等省区的重要树苗供应基地。

  以华家岭林带为圆心,这片“定西绿”迅速向全市及周边辐射开去。近年来,定西市坚持生态立市第一战略不动摇,大力植树造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市林业局局长张亚勤告诉记者,近三年,定西市共完成造林封育67.23万亩、森林抚育22.3万亩、面山绿化29.0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十一五”末的11.4%增加到2016年底的13%,全市林业生态建设实现了“绿色飞跃”。

  守得绿水青山在,自有金山银山来。今天的华家岭,正奔跑在通向小康的绿色大道上。

编辑:关颖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