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轮飞驰 夯实甘肃发展基石

 2018/01/10 08:59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吴正楠

  本报记者 吴正楠

  记录时代的发展,见证时代的变迁,是新闻工作者的本职。

  正是这种本职和使命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心甘情愿地扑下身子,用手中的笔来赞美脚下这块发展的热土,用心用情去感知陇原发展的一举一动。

  2017年的陇原大地,飞驰的钢铁巨轮破解了制约甘肃发展的交通瓶颈,进一步夯实了甘肃发展基础,让甘肃发展的后劲是越来越足。

  列车飞驰,通衢筑梦。这一年,甘肃人民期盼已久的宝兰高铁、兰渝铁路全线正式开通运营,破解了甘肃向东、向南发展的交通瓶颈。

  这一年,作为我国“八纵八横”铁路网京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甘肃省首条地方控股建设的高速铁路项目,中卫至兰州铁路客运专线正式开工建设。

  这一年,记者在宝兰高铁沿线采访时感受最深的是,“居民出行的速度更快了,各地发展的格局更大了,群众致富的门路更多了。”

  宝兰高铁让通渭、秦安从没有铁路直接跨进了高铁时代,更让天水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提速。天水立足自身资源,正着力打造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中国西部宜居城市、中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中国西部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宝兰高铁的通车,不仅促进了定西与西北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优势互补以及区域内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的快速流动,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定西尽快形成丝绸之路上的快速铁路通道,疏通西北经济发展的主动脉,使定西成为面向“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和物流集散中心,提升了定西对外开放的形象和水平。

  宝兰高铁更是助推沿线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将进一步推动沿线各县区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带动沿线各地旅游、城市建设、劳务、创业就业迅猛发展,推动地方产业优化升级和更新换代,奏响了地方发展的新交响曲。

  同样,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兰渝铁路是连通陆路、海上丝绸之路和渝新欧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兰渝铁路的开通,打通了西南和西北最便捷的铁路大通道,与现有的渝黔铁路相连接,形成兰州至重庆至广州的南北铁路大干线,成为与京广线、京沪线并列的三条南北铁路大动脉之一。

  兰渝铁路让甘肃正式融入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兰渝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之际,满载着甘肃特产的中(国)新(加坡)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货运专列实现了首发。该专列的始发不仅使渝桂新南向通道向北有效延伸至兰州,建立了陇桂铁海联运大通道。同时,实现了我国西南与西北、中亚与东南亚、“一路”与“一带”的三个联通。

  兰渝铁路更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的长大干线,线路经过的22个市县(区)中,有13个国家扶贫重点县、4个省级扶贫重点县。兰渝铁路开通后,沿线丰富的农牧业资源、有色金属资源、煤炭矿产资源将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极大地增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有力提升铁路沿线工业化、城镇化水平。

  两条铁路的开通带来了甘肃旅游产业的全新发展格局。宝兰高铁开通首月,发送旅客102万人,日均发送旅客3.28万人,单日最高客流3.9万人,兰州酒店一房难求,天水市麦积山、伏羲庙等景区游客接待“井喷式”增长;兰渝铁路成为连接陇原和川蜀地区的一条热门旅游线,首个“十一”黄金周期间,陇南市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54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中卫至兰州铁路客运专线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作为串联陕甘宁革命老区的首条高铁、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中一纵的银川至西安高铁甘肃段洪德隧道正式贯通,成为银西高铁甘肃段全线贯通的首条隧道。铁路建设正强劲拉动着甘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在“十三五”期间,甘肃规划建设16个铁路项目。这些铁路项目的建设,将使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陆桥通道和综合枢纽建设的进程会不断加快,让甘肃经济发展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发展的速度也将像高铁一样风驰电掣勇往直前。

  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大幅改善,带来的变化已延伸到陇原大地的各个角落,游客搭乘高铁蜂拥而至,特色产品通过火车走向全国各地……

  这种变化已实现了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全覆盖,因通达铁路甘肃人的视野会更开阔,理念会更先进,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将会不断增强。

  正因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2018年甘肃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2018年,让我们共同见证甘肃的新时代、新气象、新变化、新发展。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