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中药材产业亟待迈向国际化

 2018/02/06 09:18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薛巍敏

  本报记者 薛巍敏

  我省是传统的中药材主产区,大宗中药材道地品种具有规模大、价格低、附加值高的特点,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明显。2016年,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405万亩,产量110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中药材种植优势基地已初步形成。特别是我省中药材已远销港、台、韩、日、新、马、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且在一些东南亚和欧美国家的出口份额稳步上升。但是,与其他省份相比,我省中药材出口数量、实现利润等方面还较低,这与甘肃省作为中药材产量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中药材产业化程度低

  据统计,全球有40亿人使用天然药物,有120个国家和地区从中国购买天然药物,全球植物药年销售额300亿美元,其中欧洲市场150亿美元、北美市场50亿美元。但我省中药材道地品种年创汇仅千万元,所占的国际市场份额少。

  为何我省中药材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却在出口数量、实现利润等方面无法位列前茅?根据民盟甘肃省委员会的调研发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成本较高,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进程缓慢,我省企业对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对中药材生产质量的实施全程管理,超量施用化肥、农药和植物生长激素的现象屡见不鲜,优质优价市场机制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我省药材深加工和生物制药开发能力低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我省虽是药材大省,但丰富的药材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主要是卖原料,在药品市场上地产药少得可怜。”调研显示,众友药店地产药占15%,安泰堂、兰州药业公司经营的地产药品不到10%,兰大二院也只占10%左右,兰州市妇幼保健院地产药只占9%,省内其他医院也基本如此。

  同时,我省中药材产业产、学、研结合差,全省中医中药科研机构少,对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强,中药材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发展缓慢,医药工业总量过小,缺乏产业规模和有市场影响力的主导品种,未形成核心企业带动的强势产业群,中药材产业“走出去”规模小,无法与国内大型制药企业竞争。

  扩大规模壮大龙头

  为了确保我省中药材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民盟甘肃省委员会在有关提案中建议,我省应在中药材市州建立中药材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全力推动中药材产业规划的落实、协调和产业促进工作。积极促进中药GAP标准化生产,大力促进中草药基地建设,努力扩大种植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增创地产中药材名优产品并做好国家地理认证工作。

  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专项资金扶持的同时,以整合科研、支农、惠农资金和增加本级财政投入等措施,进一步加大对中药材产业扶持的力度,同时制定种子种苗补贴、税费、融资、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政府应大力扶持现有制药、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帮助企业破解发展瓶颈,促进企业加强产学研结合,不断开发中药新品种,提升企业生产向精、深、尖领域发展的能力。”经过调研后,民盟甘肃省委员会认为,我省可以积极引进大的制药、食品制造、保健美容等企业,发展中草药提纯、精炼、保健品和美容产品研制等,努力拓展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空间、延展产业链条,促进中药材产业向农、工、科、贸、研一体化方向发展。

  培育市场扩大交流

  针对我省中药材市场规模较小,知名度有限等问题,民盟甘肃省委建议加速推进“互联网+道地药材”发展模式。充分利用中药材天地网、淘宝网等电子商务平台推广我省中药材。并制定优惠政策,做大做强我省中药材市场,吸引周边地区中药材来甘肃交易,努力把甘肃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区域性中药材交易中心,同时,对我省各类道地药材和地产药材中的名优品种,以销售补贴或集中收储等手段逐步建立全国定价权。

  提案建议,我省设立中药材国际合作交流信息中心,开展国情研究、信息收集、舆情分析、决策咨询等服务,并负责谋划、衔接并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收集国际国内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信息,促进我省与世界各国之间经贸文化等全方位的信息交流合作。

  同时,充分发挥岐伯圣境、皇甫谧陵园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作用,对伏羲文化、歧伯及《黄帝内经》、武威汉代医简、皇甫谧学术思想、敦煌医学等中医药文化进行挖掘利用,打造我省中医药特色文化品牌,推动我省中药材产业走出去。

  提案最后提出,可以由相关部门牵头,建立我省与欧美、东西亚政府的高层磋商机制。就双方中药材产业合作、境外产业园建设等定期进行会晤、磋商。开展产业合作、境外产业园区建设,以及企业走出去所涉的准入、管理、纠纷调处等协调服务,为企业走出去、境内外产业合作的风险控制、权益维护等提供服务和保障。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