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乡的嬗变

时间:2018年03月21日 11:06 来源: 本报记者 何成军 通讯员 魏金龙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搬迁乡的嬗变

瓜州县广至乡9000多移民的全面脱贫之路

广至乡统一规划设计修建的安居房

广至乡新堡村村民清洁屋顶太阳能发电板

广至乡BOT新能源供暖项目

广至乡广鑫源合作社正在收购农户种植的订单西红柿

广至乡村民种植的人参果

  本报记者 何成军 通讯员 魏金龙 文/图

  几十年改变不了的贫穷,在搬迁之后不到10年时间里,走上了全面脱贫之路,这是瓜州县广至乡农民的真实写照。

  瓜州县广至藏族乡,是为了集中安置引洮工程九甸峡库区外迁移民而新建的农业综合开发乡。全乡接收安置九甸峡库区临潭、卓尼、岷县三县7乡23个村非自愿移民1936户,共9193人。全乡下设6个行政村,32个村民小组。

  移民初来乍到,这里的土地大多是板结盐碱地,不利于农作物生长,村民只能靠低保和打工维持生计。

  发展受限,深度贫困,人心不稳,各种矛盾聚集,让广至一度成为远近闻名的“发展上有很多问题的乡”。为了让群众早日过上好日子,摘掉贫穷帽子,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投入了大量的项目资金,并给予政策倾斜,在实施土地改良增产增收的同时,积极探索在戈壁滩上修建日光温室,发展戈壁农业,在平整的屋顶上架起光伏电站……在突破制约发展瓶颈的过程中,逐渐创造出自己的“幸福里”。

  截至2017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50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6175元,实现了全面脱贫。

  十年辛劳,十年苦干,曾经的“问题乡”成为历史。

  如今,广至乡正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抢抓政策机遇,立足自身资源优势,阔步走在建设“洮砚名乡、蔬菜大乡、光伏电乡、美丽藏乡、小康之乡”的康庄大道上。

  解开“问题乡”的疙瘩

  广至藏族乡新堡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里,一排排白色大棚在暖阳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村民陈孝孝正在温室大棚内采蘑菇、过秤,忙得不亦乐乎。

  几年前,陈孝孝是村里的贫困户,还是上访户。

  2008年,村民刚迁来时,由于土地盐碱大,板结不渗水,种上的庄稼要么不出苗,要么零星出苗一浇水也被泡死了。群众年收入只有八九百元,均在贫困线下,全乡贫困发生率达64%以上。看到发展生产一时无望,群众人心不稳,越级群访事件时有发生。

  “广至藏族乡建乡时间短,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高,家庭收入低,由于家庭利益占有与分配引进的矛盾纠纷比较多,小矛盾积累和激化往往会对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广至藏族乡党委书记鲁辉说。深度贫困,使诸如“不赡养老人”这样的“小疙瘩”在广至乡层出不穷,乡村两级干部只能抓小、抓早、抓苗头,主动靠前调解。

  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社会局面,也只有发展才能确保社会稳定。广至乡历届领导班子以培育富民产业为突破口,认为要想解开村民心里的“疙瘩”,就要率先打碎土地的“疙瘩”。

  乡党委、政府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实施土地改良,一方面在荒滩戈壁上修建日光温室,搞戈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这几年乡上鼓励我们发展戈壁农业,经过上级部门的帮助,我已经种了十座日光温室,主要种植食用菌和油桃。我这个棚去年投入了一万多个菌袋,蘑菇产量能达到两万斤左右,现在已经卖了四茬,收入近五万元。”陈孝孝说。

  由于群众来自东部山区,没有接触过水浇地的劳作方式,政府就引导移民与周边老乡镇结成帮扶对子,从种植、浇水、管理、打药、收获全过程实现一条龙服务。乡镇村组干部沉下心,为村民浇水、修渠、铺路、干农活,凝心聚力解决大矛盾,细致入微解开“小疙瘩”。

  洮砚村、新堡村等村党支部“一班人”,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低保评议入手,由村民代表组成的评审小组对全村低保户严格按程序逐一评审办理,在每个村民小组公开结果,以此增加班子公信力和向心力。

  “我们大家坐到一起评的,该得几类就是几类,公平公正,群众之间没有矛盾,我们也感到非常满意。”洮砚村村民张菊平说。

  群众的气顺了,村里的工作也好做了,全村党员干部与群众相互支持,携手致富奔小康。

  “通过这几年政府的大力投入、项目的支持,我们现在土地得到了改良,种上了枸杞、大枣,有了日光温室,形成了产业化、规模化。村上架了光伏电站,现在生活水平好了,村民情绪稳定了,发展产业的信心也足了。”洮砚村党总支书记杜贺俊说。

  发展的“高速路”

  在广至藏族乡,有一条连接岷县村和新堡村的村级公路,当地群众亲切称之为“岷新高速”。这条路的建成,不仅方便了群众日常出行,也为移民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提供了支撑。

  “岷新高速”的通村公路两侧,几百座日光温室映入记者眼帘。“今年我这棚西红柿长势挺好的,现在路通了,卖菜方便了,从城里开私家车来采摘的人越来越多,不出大棚就能挣到钱了。”正在大棚里忙活的吴林香说。

  一条路,兴旺一个产业;一条路,致富一方百姓。广至藏族乡依托便捷的交通网,大力发展戈壁农业。截至目前,已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633座,非耕地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鲁辉介绍,目前,全乡三分之一的农户实现了户均一座棚的目标。

  村民的致富路不止这一条,他们还搭上了“三变”的顺风车。

  广至藏族乡克服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少、土地产出效益低等短板,借助“三变”的春风,引进企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戈壁农业。

  为了寻求一个“在承接农户股份上敢担当,发展上出狠招”的机构,乡里扶持起了广鑫源农民专业合作社。“三变”改革中,广鑫源合作社采取“先扶共赢”模式,解决贫困户在种植日光温室前期缺资金、中期缺技术、后期缺销路的问题,让农户成功实现“借鸡下蛋”,做成了“无本买卖”。

  合作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新堡村、岷县村30户种植技术差、棚均效益低的农户将已建成的日光温室入股广鑫源合作社,合作社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农户按照股份分红获取收益。

  2018年,在新建日光温室当中,扶持农户利用补贴资金、农户自筹的模式新建日光温室100座,由农户种植并获取全部收益;同时引进企业,以企业投资为主,农户利用补贴资金和自有资金入股,企业新建经营温室50座以上,农户获取分红收益,预计棚均分红2000—4000元;鼓励在日光温室种植技术条件光温成熟、管理经验丰富的农户,以劳务资源入股,获取以劳动力为股份的二次分红。

  而那些种植技术相对差、管理水平不高的农户不再参与劳务入股,以土地、资金入股,“坐等分红”。此外,广鑫源合作社克服一系列技术难题,新法种植节水省肥,品种选育增产增效。还与全国知名的蔬菜种植基地山东省欣欣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发展订单种植,对接销售市场,既解决了“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又解决了卖难问题,让农户吃上了“定心丸”。目前产品远销俄罗斯,打开了国际市场。

  在新堡村农户唐发义的日光温室里,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了枝头。“尝一尝,瓤沙味甜,真正的绿色产品。去年还卖到了俄罗斯呢。”一脸笑容的唐发义递给记者一个又红又大的西红柿说。他靠日光温室,不但脱了贫,还过上了好日子。去年,仅温室收入就有六万元。

  借光生财

  戈壁上的炙热阳光,曾给了新堡村村民包建红一个“下马威”。2008年初来乍到时,他看着日头就眩晕。

  而如今,包建红却时时盼着艳阳高照。因为自家的屋顶上架着光伏发电板。

  广至乡全年日照时数在3200小时以上,平均气温8.8℃,年平均日照百分率73%,总辐射量在6350兆焦耳/平方米以上,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一类区。

  2017年,广至乡开始在光能资源上做“文章”,收到了一定的效益。村民的房屋都是平顶砖混结构,非常适宜架设光伏发电板。广至乡让企业投资,在村民屋顶上架上了光伏电站,村民以“以屋顶折资入股”的方式借“光”生财。

  最初,包建红一家四口的生活仅靠包建红在外务工的微薄收入维持。2017年2月,在乡政府的帮助下,包建红架设了屋顶光伏电板,增加了家庭收入,减轻了生活负担。

  “光伏扶贫项目总共需要24000元,我自己筹资4000元,其余20000元都是政府和企业出资,现在真是好,晒着太阳就能挣钱。”如今的包建红已经没有了初来的迷茫,他在农闲时外出务工,月收入达4000元,农忙时回家打理9亩地和1座温室。生活的日渐富裕让包建红奔小康的信心十足。

  “以前村民屋顶除堆放秸秆、杂物以外,一直处于闲置状态,没有被开发利用,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后,将农户屋顶作为资源变为资产,入股企业架设分布式光伏电站,让农民变为股东,按照股权分配进行分红,有效盘活了闲置资源。既杜绝了在屋顶上堆放杂物,又充分合理地利用了空间,美化、亮化了屋顶,不仅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也使闲置的屋顶有了收益。”新堡村负责人说。

  通过引进有资质的光伏合作企业,发展光伏产业项目,户均可装机6-7千瓦光伏电板,并网发电后每户光伏电板年产生利润预计在5000元左右,按投资比例折股量化,预计农户每年可收益在2500元,只要有阳光照射,农户就有源源不断的“阳光收入”,这是受益期长达20年的“阳光存折”。

  广至乡采取“企业+村集体”模式,用活“阳光”资源,以村委会屋顶为股本,由企业架设光伏电站,安装60千瓦发电设备,光伏电板25组,年发电量10万千瓦时左右,所发电全额上网,预计每村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以上,将屋顶空间变成了增收平台,有效解决了过去村级集体经济依赖集体耕地租赁、收入单一、薄弱的问题,拓宽了收入渠道,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破解了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难题。

  去年以来,广至乡结合土地、光源等资源优势,用好用足各类扶贫政策,以光伏扶贫为产业突破口,争取光伏扶贫份额500千瓦,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全额投资建设+贫困农户定额受益”的模式,充分利用戈壁荒滩,建成500KW集中式光伏试点1处,受益农户164户,户均年收益3000元。

  在新堡村,筛选出200户贫困户,每户装机3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按照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方式,并网发电后户均年发电1600小时,户均收益达3000元以上,收益期长达20年,为群众稳定增收拓宽了渠道,提升了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

  “‘光伏扶贫’可辐射带动农户600户,其中贫困户249户,6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集体经济收入的零突破,实现了集体强、农民富、企业兴的共赢发展格局。”鲁辉说。

  冬日里的温暖

  广至乡的冬季取暖方式也正悄然发生改变。“就地取材”利用新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成为发展趋势,使用空气源热泵替代燃煤,让温暖洒满整个“风光故乡”。

  冬日,室外气温已经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广至乡的街道上藏族居民杨主良九在自家开的“卓尼饭馆”里给客人端上热气腾腾的酥油茶,远道而来的客人一进门便纷纷脱去大衣,沐浴在春天般的温暖里。

  2007年,杨主良九一家从卓尼县迁徙至此定居。为了怀念自己的家乡,杨主良九开的饭馆就以家乡的名字命名。

  戈壁滩的冬天让迁来的藏族居民感到十分难熬,“开始时靠烧散煤取暖,小饭馆一年取暖季烧煤的费用多达五六千元,对小本生意来说,是笔沉重的负担。”杨主良九说。

  瓜州是“风光故乡”,戈壁滩上布满了风力发电机和光伏发电装置。新能源取之不尽,而百姓取暖用的还是落后能源。

  现在,杨主良九不再“望着新能源用着旧能源”了。

  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大力推进清洁能源供暖,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将瓜州确立为新能源供暖示范项目试点县,并为戈壁滩上拉起了数条10千伏配网专线,专供取暖用电。这一条条线路成为一道道桥梁,把新能源发电和居民用户紧紧地牵在一起,让群众取暖用上了家门口的风电、太阳能电。

  “供电公司和乡政府为我们建设了空气源热泵新能源供暖项目,我这90平方米的房子交上2240元取暖费,就可以跟城里人一样享受供暖服务了。以后再也不用烧散煤了,既干净又省钱。”杨主良九所说的空气源热泵供暖项目,由甘肃筑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并于去年12月初投运,可满足广至藏族乡2万平方米的供热面积。

  “热泵接上电,就像‘中央空调’一样,可以把新能源产生的电能转化成热能,让广至的藏族群众享受温暖的冬天。不单单是广至乡,我们和供电公司合作,在全瓜州县的热泵项目正在全面铺开,我们提供锅炉制热技术,供电公司架设配网线路。预计今年,整个瓜州县全部15个乡镇都可以用上清洁的新能源供暖了。”李璐说。

  广至的“新颜值”

  洮砚村村民张芳新家中,装修一新的房屋窗明几净,居室内家具、沙发高档豪华,比城里人家还要气派。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驻村乡干部李吉文介绍,三年前,张芳新一家还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靠发展日光温室和种植枸杞,张芳新家的收入连年翻番,去年的收入达到6万元。说起装修房屋的初衷,张芳新乐呵呵地说道:“以前是一门心思往外走,家就像个旅店,过年时才来住几天,也没心思收拾。现在,产业发展了,日子有奔头了,要扎下根来过日子,这里才是我的家呀。”

  洮砚村村主任杜虎平介绍,去年村里有三分之二的人家新建了房屋。今年,结合村环境卫生整治,户户又把自家门楼进行了美化。

  变化的不仅是家里,房前屋后,乃至整个村子都有说不完的变化。

  除了四通八达的村道,幽静雅致的农家小院,洮砚村还充分利用林带内凌乱的红柳进行再次塑形,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村口景观。

  距此不远的卓尼村,将废旧的路沿砖安装在秸秆碾压场的四周既有效解决了建筑垃圾的二次污染,又为巩固环境整治成果提供了新思路;卓尼村、临潭村将大片闲置空地平整为枸杞晾晒场,既合理利用公共空间引导文明晾晒,又有效解决了晾晒场地不足的难题……

  “近年来,省市县政府累计投入广至乡的帮扶资金达到了2.8亿元以上,有力助推了全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的改善。”鲁辉告诉记者,到去年底,全乡道路全部进行了硬化,渠系配套率、道路畅通率均达到了100%,土地改良率达到80%。建成的47公里绿色通道,971亩农田防护林,村组道路和庄前屋后栽植的16万株树木,让昔日白色戈壁变成绿色海洋。

  为了村子的整齐划一,各村都有“门前三包”制度,动员村民和商户主动拆除、更换广告牌匾。同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巧妙地融入其中,赋予了美丽乡村建设新内涵。

  如今,广至乡村村有文化活动广场,组组有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社会救助服务机构等实现了全覆盖。一幅幅文明美德公益广告和墙体画遍布村庄巷道,图文并茂地诠释着“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等社会新风尚,新农村用它美丽的颜值春风化雨般讲述着“诚实守信”、“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等中国故事!

  在“全乡动员、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全时保洁”的美丽乡村运动中,贫困户亦受益颇多。广至乡从各村“未脱贫者”中聘请了53名村级保洁员,每天对集镇、村组公共场所、农户的房前屋后、村主干道和排水沟等进行清洁保洁,确保农村垃圾不积压、不留卫生死角。

  2017年,全乡6个贫困村452户1941人达到脱贫标准,全乡贫困发生率降至2.28%。

  “日子好了,安心生产、热爱广至、创业致富已成为今天广至乡群众的共识。”鲁辉说。广至乡正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抢抓政策机遇,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正迈开大步,走在建设“洮砚名乡、蔬菜大乡、光伏电乡、美丽藏乡、小康之乡”的大道上。

编辑:关颖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