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柯小海:“我一定想法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时间:2018年03月26日 14:5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行业发展

  【最美基层干部】

  仲春时节,索洛湾村里,联排的农家小院门口停着小轿车,路旁的食用菌大棚在阳光下闪着光,村民在集体自建的景区里忙碌着。

  索洛湾村地处陕西省黄陵县城以西47公里处川道中。从一个“地薄不保收,吃上顿了没下顿”的穷山沟,发展为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的小康村,村民说,能过上好日子,全靠村支书柯小海落实好政策,带领我们发展产业。

  柯小海说,他每年都要向党组织、村民交一份“答卷”,而书写“答卷”的方法就是苦干实干。

  苦心实干发展产业,“烂摊子”变成“小康村”

  20世纪90年代末,当柯小海回到村里时,村民一个个都露出好奇的目光。“这个在外面干事业的娃子,咋回到穷山沟里了?”那时,在外跑运输的柯小海已小有积累,成为村民羡慕的有钱人。

  可是,柯小海清楚地知道,自己一定会回来。“我一个人富了,村里人还受着穷,这怎么能心安!我一定想方设法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在向老支书路建民递交入党申请书时,柯小海这样说。

  自然条件差、产业空白,过去的索洛湾村是全县皆知的“烂摊子”。为解决村民的“面袋子”问题,2000年一上任,柯小海就带领村民发展大棚蔬菜,这是他在外闯荡时就考察好的产业。

  当时村里经济困难,大多数人拿不出建大棚的钱。为了给村民办贷款,柯小海骑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没日没夜往城里跑。去一趟镇上7公里,去一趟县城47公里,路上煤尘荡天,几个往返下来,柯小海成了“黑人”。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一个月,村里先后建成蔬菜大棚40座,培植蘑菇、香菇600多平方米。索洛湾村赚到了第一桶金。

  2003年,黄陵矿业集团二号煤矿落户索洛湾,柯小海抓住机遇,发动村民以“支部牵头、企业管理、村民参股、市场运作”的方式修建停车场,第一年就给村集体带来了100多万元的收入。2012年,黄陵国家森林公园落户双龙镇,他又领着村民开发沮河漂流、筹建峡谷寨景区,发展乡村旅游。

  如今,索洛湾村人均年收入由2000年的800元,提高到2017年的2.9万元,集体经济从零增加到1800多万元。

  摆正心中的天平,赢得村民的信任

  “村干部心中有杆秤,最重的砝码应该是村民。村民心中也有杆秤,衡量着干部的好坏是非。”柯小海说。这杆秤让他总是把好处让出去,把“吃亏”揽下来。

  农忙时节,村集体养的牛没人喂,柯小海主动放下家里的农活,确保牛每天吃上新鲜草料;发展蔬菜大棚,村民没技术、不敢干,他率先摸索,等见了效益再交给村集体经营;建停车场时,村民怕失败不愿入股,他挨家挨户动员,又自掏腰包垫付部分资金。当村支书的10多年来,他从未在村里报过一分钱的账。

  作为村支书,柯小海给全村的党员干部,特别是村委会成员立规矩,制定了“三不、三要、三规范”,即不贪、不占、不拖拉,要勤快、要务实、要敢负责,理论学习经常化、事务决策民主化、财务管理透明化。索洛湾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张军朝说,小海经常叮嘱党员干部,村里的每一分钱都是村民共同所有,谁也没有权利乱花。索洛湾村的每一笔花销,都经过支部研究、集体决策。

  每当有村干部在工作中受了委屈,向柯小海诉苦时,他总说:“村民不满意,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有改进的余地。”

  一年夏天,村集体给全村人免费发西瓜。有晚到的村民因拿到的西瓜个小,抱怨不公平。听到的村干部也跟着发起牢骚:“明明是给村民发福利,还惹得他们不满,不如不干!”柯小海安慰说:“先别泄气,咱们换种方法试试。”第二次,凭“手气”抽签领西瓜。尽管西瓜还是有大有小,可每个村民都一脸笑容,走时还不忘说上一句“谢谢”。

  柯小海说:“村干部接触最多的是日常琐事,可群众面前无小事,必须公平公正处理好,才能赢得信任和拥护。”

  “索洛湾是个大家庭,村民就是我的亲人”

  在村民李丹眼中,柯小海是个与众不同的村支书,“不只是村支书,他还像个大管家,把村里的大小事都安排得妥妥当当。”李丹4年前嫁到索洛湾村。让她没想到的是,从两家人商量结婚事宜,到结婚典礼现场,都有柯小海的参与和安排。

  在柯小海眼中,村民是他的亲人,“自家人的事必须操心,还得办好”。村民周金连的孩子在镇上读初中的3年里,每周都是柯小海开车接送。村民余义江的弟弟意外去世,全家人陷入悲痛,是柯小海一手操办了葬礼。这样的事,索洛湾村的每个村民都能说上几件。

  “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了,甚至家里人吵架了,村民们都会第一时间找到我,我也乐意帮他们解决问题。”柯小海说,“这是他们对我的信任、对我的肯定。”

  索洛湾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也是由每个村民共享。2008年起,村集体给村民统一配发电视机、电脑、冰箱等家用电器,上交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定期发放米面油、洗衣粉等生活用品。多年来,村集体累计投入800余万元用于公益事业和产业发展。

  “一村富裕不算富,一富带众富才是真本事。”柯小海说。下一步,他计划结对帮扶贫困村,输出产业发展经验,共同致富。

  (新华社西安3月25日电记者蔡馨逸)

  《光明日报》( 2018年03月26日02版)

编辑:关颖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