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区:“三变”让山村变了样

时间:2018年03月28日 09:22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丁晓刚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报道

  本报记者 丁晓刚

  在一个桃红柳绿,杏花满园,树芽吐露春意的日子,记者采访了麦积区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麦积区作为全省农村“三变”改革的试点县区,立足资源优势,创新“三变”模式,做强产业夯基础、龙头带动促“三变”,强力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

  去年以来,麦积区委、区政府坚持把“三变”改革作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扎实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有力地加快了全区现代农业发展和精准脱贫步伐。

  互助合作入股分红各具特色

  花牛镇白家河村以林果业为主导产业,依托村互助合作社,林果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白家河村引进投资企业,在相对贫困的巧河自然村成立了晨叶合作社,通过召开群众大会讨论,确定将巧河南山撂荒地采取保底分红的方式入股合作社,采用网格化管理的模式发展中药材种植,目前正在进行土地丈量。村委会利用去年壮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的50万元,采用参股的方式入股村上的青军合作社,年获得4万元收益。青军合作社和参与网格化作务花牛苹果基地的46户农民签订了入股合同,采取管理效益股的方式进行分红。

  与此同时,让畜牧局初步确定为白家河养蜂户免费提供蜂箱100个、蜂群100群,村集体、18户贫困户以财政投资的蜂箱、蜂群入股,村集体按每年每箱8元的标准固定分红,贫困户以繁殖的蜂群分红的方式参与。

  在马跑泉镇什字坪村,全村以第三产业发展为内容,紧紧依托城乡接合部的特色,创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产业模式。什字坪村委托评估公司对村集体资产进行了评估,共评估库房、宾馆等经营性资产1745万元,办公楼、文化广场、五保家园等固定资产730万元。村上通过群众大会确定村集体控股的丰源商贸公司、丰源合作社为承接载体,确定在6个自然村改造提升丰源快捷宾馆29间客房,利用现有资源发展宾馆服务、仓储、物流产业。村上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利用宁家崖自然村200亩撂荒地和什字坪东山、西山山地发展花椒产业。

  利桥镇秦岭村地处林区,全村以种植森黑木耳为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种植之路。秦岭村采取“公司+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村集体以48.5亩土地及木耳种植大棚入股,群众以互助资金按照1万元每股入股,利桥菌业以菌棒一半费用和种植技术入股。为降低农户投入风险,公司采取让利措施,销售收入首先偿还农户互助资金贷款,然后依次按照劳务报酬、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生产经营成本、公司垫资投入和村集体大棚入股保底分红的顺序结清成本,剩余盈利按照公司、农户、村集体2∶5∶3的比例进行分红,村集体获得的分红留出20%作为村集体运转资金,剩余80%通过秦岭绿源种植合作社向入股贫困户按人口进行二次分红,向以土地入股的农户按100元/亩进行效益分红,并向全村群众按人口进行分红。同时,公司优先吸纳贫困户到基地务工,按月支付平均每天80—100元的工资,贫困户除获得分红外,通过务工也能获得稳定收入,也不影响青壮年劳动力进行其他生产活动,拓宽了增收渠道。

  一业主导形成多业并举格局

  麦积区农村“三变”改革办公室副主任张保成介绍,为加快试点村“三变”步伐,区上在积极整合中央、省、市发展类、扶持类资金的基础上,区财政筹措500万元,为18个乡镇拨付试点工作经费10万元,为全区扎实开展农村“三变”改革注入了强大的资金保障。为夯实“三变”工作基础,区上坚持把做强农业主导产业作为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基础,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先后建成了城郊南山万亩优质花牛苹果、盛龙公司三阳川万亩鲜食葡萄、九龙山禽业等一批建设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在省市有较大影响的示范基地,创建省级以上花牛苹果标准化示范园16个、葡萄标准化示范园1处,市级以上畜禽规模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2家,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发展。至目前,全区以花牛苹果为主,“一业主导、多业并举”的特色优势产业格局逐步形成。

  截至2017年底,全区林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65.4万亩,年产量64.05万吨,产值21.8亿元;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小区248个,畜禽饲养总量达412.87万头(只),产值12.32亿元;蔬菜面积达16万亩,产值3.4亿元;建成气调库、恒温库等果品保鲜库430座、15.7万吨,为推进全区农村“三变”改革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麦积区坚持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作为承接农村“三变”改革的骨干力量,按照“壮大一批、引进一批、新建一批”的办法,采取政府引导、搭建平台、畅通渠道、社会参与的方式,先后制定出台了农业特色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奖励扶持办法、扶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区财政已累计落实奖补资金2.8亿元,全区累计发展龙头企业30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07家、家庭农场118家,争创各级示范社205家,争创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65家,各类经营主体已成为引领全区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重要力量。发展花牛苹果集团、长城果汁、德盛果蔬等84家有实力的贮藏、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延长了产业链条,增强了果品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符合区情走出五种改革模式

  麦积区坚持把入股作为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核心,积极探索农户以土地、果园、劳动力等各类资源要素的入股方式。经过近一年多的大胆探索,初步走出了符合区情实际的五种改革模式。

  一是“三变”+财政资金模式。围绕用活财政资金,利桥镇秦岭村、花牛镇白家河村充分利用壮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50万元,由村集体集中投入承接主体,村集体按照不低于总资金8%的比例获得固定收益。积极整合专项发展资金415万元,为东岔镇龙风村等林区、林缘区8镇13村1200余户蜂农免费提供蜂箱15000套,采取“公司+村集体+蜂农+电子商务”的模式发展中蜂养殖,蜂农以财政资金购置的蜂箱和当地丰富的蜜源植物等资源入股甘肃秦岭蜂业有限公司,按照不低于60元/公斤蜂蜜的价格保底分红,村集体按照每箱8元的股比获得固定分红,不仅为壮大集体经济探索新的路径,也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户均年增收1.1万元。区财政及时筹措500万元,用于支持试点村开展“三变”改革,同时,为18个乡镇拨付“三变”改革工作经费10万元,为全区扎实开展农村“三变”改革注入了强大的资金保障。

  二是“三变”+土地资源模式。围绕盘活土地资源,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先后制定出台了《麦积区农业特色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奖励扶持办法》、《麦积区扶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带动农户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参与“三变”改革。截至2017年底,区财政累计落实奖补资金2.8亿元,全区303家龙头企业、120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8家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按照农户“负赢不负亏”的原则,通过土地入股或流转模式,与全区44205户农户签订土地入股或流转合同34425份,土地流转或入股16.62万亩,每年入股农户每亩获得240—1200元的保底分红,参与农户年保底分红总额达6400多万元。

  三是“三变”+人力资源模式。围绕解决农民就近就业问题,麦积区青军合作社采取网格化管理的模式,将已建成的果园以20亩至50亩为单元,按照农户“投劳不投钱”的方式,46户有意愿、有作务能力的农户以劳动力、技术等人力资源按户入股,连片负责各自果园的生产管理,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统一收购,按管理效益股分红,并每年对果品品质、产量超过合作社平均水平的农户,以激励股的方式进行奖励,不仅解决了农户在果园前期自筹资金投入不足、土地碎片化、集中连片难等问题,而且将群众与合作社捆绑在一起,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农户可通过技术、劳动力、管理果园入股获得管理效益股收益,真正让老百姓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和受益者。青军合作社累计垫付农药、化肥、农机具等生产费用1100多万元,2017年进入初果期的基地生产苹果50多万斤,合作社按照3元/斤(高于市场价0.5元/斤)的价格统一收购社员果品,高出的0.5元/斤作为红利全额返还给入社社员,共发放管理效益分红150多万元。

  四是“三变”+林果资源模式。围绕做强“花牛苹果”知名品牌,着力引导花牛苹果集团、长城果汁、德盛果蔬等84家有实力的贮藏、加工、营销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农户和合作社以自建园入股营销企业,通过对入股果园进行评估,定产量、定品质,签订入股合同,约定最低收购价格,实行“五统一”(统一采购、统一工艺流程、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管理,农户和合作社依据当年果品产量、品质参与分红。形成了集苹果种植、加工生产、内外销结合、新品研发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带动了全区4万多户果农集约化经营,促进了果品产业发展步伐。截至2017年底,全区共创建省级以上花牛苹果标准化示范园16个、葡萄标准化示范园1处,打造出了“花牛苹果”“下曲葡萄”“元龙花椒”“甘泉大樱桃”等一批特色品牌。

  五是“三变”+集体资源模式。围绕盘活集体资源,马跑泉镇什字坪立足城郊区位和集体资产、资金积累较多的优势,发挥村党支部的引领作用,从整合各方资源、释放资金活力、创办经济实体等方面入手,注册成立村集体控股的丰源商贸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壮大集体经济。在广泛协商的基础上,村上确定对公司每年的盈利按照4:6的比例为村集体和集体成员配股,2017年经营纯利润150万元,属集体成员的2299人人均分红413元,集体股分红用于村级积累,发展村级产业,实现了集体有积累、农户得实惠的“双赢”局面。

编辑:关颖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