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时间:2018年03月28日 10:25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本报通讯员 朱元军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泾河川国家级蔬菜产业园探访

  本报通讯员 朱元军

  温室大棚引入物联网技术,自动调控温度、云端灌溉施肥成了可能;无土栽培种植,全套流程化操作,工业化生产;蔬菜无污染、无病害、产量高……观察崆峒区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就是科技创新“上山下乡”步伐加快,让农业走上现代化的“快车道”。

  日前,笔者慕名来到位于崆峒区白水镇打虎村的泾河川国家级蔬菜产业园,看到上万株西红柿、乳瓜整齐地栽种在岩棉盒子里,满目绿篱葱茏、春意盎然。在笔者的印象里,传统农业中的西红柿在地里生长,农民按时浇水、施肥、打药,基本是靠经验、凭感觉来完成对西红柿的管理。如今,在泾河川国家级蔬菜产业园的生产基地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一根根的西红柿、乳瓜藤用线吊起来,根部靠吸收营养液完成生长,这种西红柿、乳瓜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

  泾河川国家级蔬菜产业园占地1000亩,是由崆峒区惠农投资公司投资2100多万元建设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该项目于2016年10月启动建设,截至目前,建成了3座智能温室12096平方米和10座日光温室10000平方米,园区完全参照荷兰温室种植模式建造的高端蔬菜种植温室,集中展示了荷兰栽培模式,温室内非常的通透、宽敞,气温也很舒适。

  在园区总经理朱记龙的引导下,我们来到了大厅西南角。朱经理介绍说:“这里是我们整个温室系统的控制中心,湿度、温度、水肥等各种种植参数都由这里统一把控。荷兰模式的优势就是充分利用空间、光能、水肥,实现标准化种植,采用岩棉栽培,应用玻璃温室、计算机气候控制、二氧化碳补气系统、水循环处理系统、滴箭自动化灌溉系统、植物补光系统以及完善的植保方案等现代科技。”西红柿、乳瓜等植株长势健壮、硕果累累,不仅得益于高科技的栽培方式,“大棚管家”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以及中控室、比例施肥器等智能化设备也成为西红柿、乳瓜产量和品质保障的“秘密武器”。

  在园区内打工的白水镇打虎村村民朱红霞感慨地说:“你看这一棵植株到最终撤秧的时候能长21米,能结出100串果实。一株西红柿的产量在40公斤左右,产量是普通栽培方式的3倍。”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前,该园区采取“种植园区化、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产品高端化、销售网络化和农民职工化”的“六化”发展模式,一个个大棚,更像是一个个现代化的车间,带动实现了蔬菜产业园种植模式的全面革新和上档升级。

  据了解,年内崆峒区泾河川国家级蔬菜产业园智能温室及日光温室大番茄、辣椒、小番茄、生菜、小乳瓜等蔬菜产量将分别达到24万斤、50万斤、16万斤、3000斤、5万斤,预计年收入400万元,仅1月份已实现销售收入30万元,同时还可提供100多个临时用工岗位。截至去年年底,该区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了21.29万亩。

  “迈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们有能力、更有信心逐步解决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瓶颈,把创新贯穿在现代农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希望的田野将会不断生长梦想、收获幸福。”崆峒区政府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

编辑:关颖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