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里的“脱贫车间”

时间:2018年04月25日 10:22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曹志政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图说经济

  本报记者 曹志政 文/图

丁志杰利用车间午休的时间和刚从县城回来的妻子商量自家房子修缮的事。

车间主管王琴展示“脱贫车间”加工成的订单工装。

下班后村民走出“脱贫车间”,车间严格执行企业考勤制度,有奖有罚。

“脱贫车间”里村民在加工订单工装。

领班王琴在教张彩霞做衣服。

52岁的丁志杰是“脱贫车间”里仅有的两名男性村民之一,“脱贫车间”让丁志杰看到了翻身脱贫的希望。

村民从“脱贫车间”下班后,在麦田里拔草。

  “老婆孩子热炕头、家门口打工挣钱、打工种地两不误……”丁家沟村村民的幸福生活不过如此。

  村里刚刚开工生产的“脱贫车间”,让丁家沟人实现了田间地头、生产车间、老人小孩都能照顾上的快活日子。简单加工服装的小车间开到村口,村民学了技术又赚了钱,从此不再千里迢迢背井离乡去打工了。

  丁家沟村是甘谷县大山深处的深度贫困村,山大沟深,虽然村子距离县城28公里,汽车却要在盘山的柏油路和水泥路上行驶近一个小时。当地农民完全靠天吃饭,主要种植花椒树、洋芋、小麦、油菜等。2016年丁家沟人均收入4625元,收入主要是出售少量的花椒和外出打工。

  如何让丁家沟村脱贫?如何让丁家沟村发生变化?是近几年来丁家沟人和当地政府以及对口帮扶单位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

  眼看今年花椒就能上市销售,但清明前后花椒正开花时,一场多年不遇的降雪将花椒花全部冻死,今年花椒绝收。

  花椒绝收,农民又要年复一年外出打工。看到这些,驻村帮扶队长、省社科联驻丁家沟村第一书记康忠芳急在心里,四处奔走,通过别人介绍认识了甘谷县致富带头人张维林。张维林是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获得者、甘谷腾达劳务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康忠芳把丁家沟的需求与张维林的脱贫创新点子一对接,创造性的帮扶模式——“脱贫车间”应声落地丁家沟。

  腾出村上的3间办公用房,摆上张维林提供的20台缝纫机,由企业负责带薪培训、订单生产、统一销售。

  4月17日,“脱贫车间”办起来还不到一个月,车间里缝纫机的嗡嗡声此起彼伏,20个身着蓝色工作服的村民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缝纫衣服。

  今年52岁的丁志杰是“脱贫车间”里仅有的两名男性村民之一,妻子在县城陪两个孩子上学,丁志杰一个人在家种地,靠天吃饭的田地实在难以支撑两个孩子上学的费用。缝制服装的“脱贫车间”开在家门口,让曾经因为在新疆开服装加工店而赔得倾家荡产的丁志杰看到了翻身脱贫的希望。

  30岁的张彩霞是村里的贫困户,她是7口之家里最主要的劳力,3个孩子还在上小学,两个老人年迈多病,丈夫去年在打工时摔伤了腿,正在康复中。“脱贫车间”里,年轻的张彩霞缝纫技术学得很快,深受领班的赏识。“在车间打工,前两个月学技术的同时每天还能挣30元钱,等两个月后手艺学成了,就按件发工资,老板说那时每月能领到2000多元。”张彩霞边干活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车间每天打工的8小时外还能照顾地里的洋芋、小麦等庄稼。

  看到“脱贫车间”顺利开张生产,康忠芳像看着自己孩子健康成长一样开心:“丁家沟村四面环山,干旱少雨,没有水源,发展果树种植或搞养殖都比较费劲。脱贫,归根到底是要让群众的钱包鼓起来。贫困户直接在家门口上班,既不负责购买原料,又不操心产品销路,只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做好加工活,就可以每月从投资老板手中领工资,直接增加收入,稳步实现脱贫。”

  “村里要办‘脱贫车间’”的消息在丁家沟村民微信群里甫一发出,村民便立即踊跃报名。目前,报名加入丁家沟村“脱贫车间”的村民52人,其中贫困户32人。投资人张维林说:“‘脱贫车间’正在试点中,目前以村民易学的缝纫为主,以后还会开发编织类等其他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4月24日,记者得到最新消息,丁家沟“脱贫车间”的扶贫模式正在甘谷县其他乡镇的3个贫困村积极筹备中……

编辑:关颖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