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愚公郭万刚

时间:2018年05月10日 09:48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赵勇忠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甘肃新闻

八步沙英雄传——

当代愚公郭万刚

 
 

治沙英雄郭万刚

  本报记者 赵勇忠

  郭万刚是“八步沙六老汉”中郭朝明的儿子。作为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中的领军人物,今年已66岁了。35年前,郭朝明老汉病重干不动了,可是治沙的步伐不能停,他把郭万刚叫到床头让他辞去工作,接班治沙。郭万刚想不通,自己在供销社的工作是别人都羡慕的工作,治沙没有一分钱还要倒贴,父亲是不是糊涂了。然而老父亲的目光让他看出了这是亲人最后的嘱托。为了父亲的希望延伸和梦想实现,他必须牺牲,必须接受。

  如今,郭万刚却笑了。他望着初夏的八步沙,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他的笑容是那样灿烂:“我只要进了八步沙,心情就舒畅。”是啊,奋斗就有收获,收获了大地的丰厚,收获了人生的意义,这份喜悦是发自内心的,也是郭万刚对父亲嘱托的最好答复。

  真理来自实践。在接过父亲的希望时,郭万刚在思考,老一辈无私奉献的情怀要继承发扬,但也要考虑劳动创造财富价值的体现。当年“六老汉”按下手印承包治理沙漠是为了守住家园,今天我们要让沙漠回报这份付出,尽管这回报现在看来很遥远,但是有希望就要努力。郭万刚决定集资办场,承包周围的荒漠边治理边发展,向沙漠要效益。经过商量,大家一致同意,通过集资和银行贷款的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按照出工记账,折价入股,按股受益公司化经营管理模式探索发展。在治沙过程中,郭万刚和大家总结出了“以副补林,以农促林,以林治沙,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更加符合新一代八步沙治沙人实际的治沙之路。

  这个过程同样艰难曲折。治沙是首位,效益是后位。在治理完八步沙后,他们向更大的沙漠进军,面积达11.4万亩的黑岗沙、双槽沙、漠迷沙等分布在铁路公路乡村周围,多年来一直灾害不断。郭万刚率领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一步一棵苗,一步一碗水,红柳、棱棱、白刺、花棒等适应沙漠生长的植物,一寸一寸向沙漠深处延伸。种了风吹死,死了再次种,无数次的重复,无数次的悲喜,腾格里沙漠终于接受了他们的爱心奉献。沙漠也展现了她另一面可爱的笑脸和怀抱,接受了他们。苗壮了、树绿了、花开了、鸟来了,沙产业也以蓬勃之势呈现出生机盎然。治沙人终于有了收获,尽管这收获微不足道,但希望和曙光的出现却足以令治沙人欣慰。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一年又一年,第二代治沙人的身影和父辈一样,伴随着沙漠日出、风暴、热浪、寒霜,脚下的足迹写满了大漠。几十万亩农田家园守住了,贯穿沙漠的两条交通动脉保护好了,三十多万亩沙漠管护区成为绿色海洋,人与自然同相守,劳动创造和谐美。

  采访中,记者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力量让他们这样坚定?是什么梦想让他们如此痴迷?是什么精神让他们青春无悔?当年郭万刚辞去了稳定的公职,加入治沙的队伍,是什么勇气让他坚持面对?和八步沙治沙人交流中,记者找到了答案:是父辈这批老共产党员榜样的力量。

  如今的郭万刚也变成了“郭场长”“郭董事长”,实现了他带领大家劳动创造价值的梦想。但是他更像个“郭老汉”,长年与沙漠打交道,看上去又老又黑,身体消瘦,腰也弯了,头发也白了。他每年都要去看望另外五个老汉家庭,向活着的二老汉汇报工作情况,慰问逝去的老汉亲人。“这些活不做,心里慌得很。”他说,“前人不能忘,没有他们奉献奋斗的基础,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发展。”

  采访手记

  采访八步沙治沙人,常常让我思考:这些朴实无华的人,为什么心中有如此坚强的信仰?为什么面对付出和回报不相称还能坚持不懈?为什么外面的世界吸引不了他们?一个个问题始终贯穿在采访写作之中。承诺和责任,榜样和家风。承诺就是信守,信守就要身体力行;榜样就是楷模,家风就是做人,做人也是传统。从第一代到第三代人,八步沙治沙人做到了承诺和信守,这在当今社会是非常宝贵的一笔财富。这笔财富,是八步沙的精神财富,它不会因时间流逝而消散,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丰富辉煌。这批老共产党员树立的光辉旗帜,会永远飘扬在八步沙。“六老汉”的后人和郭家三代人都是这面旗帜的忠诚卫士。

编辑:关颖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