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市县

龙头新村全面振兴稳增收

 2018/05/10/ 10:11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剡文斌

  本报通讯员 剡文斌

  十载同心,涅槃重生。“5·12”地震灾后十年,龙头新村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欣欣向荣。

  走进龙头新村,一排排干净整洁、宽敞明亮的四合小院矗立在秀美的山川之间,村内巷道墙上布置了不同内容的宣传图板,丰富多彩的文化墙反映出龙头人善于学习、勇于争先、乐于奉献、长于实干的精神风貌,展现了龙头新村灾后重建十年来的喜人变化。

  龙头新村原址是一片河滩地,2008年“5·12”地震灾害发生后,徽县江洛镇赵河、黄坝、邱张门、沿川等山上的村民房屋倒塌,无处居住,因山上无适合建房的地基,由镇政府组织企业整平河滩后易地搬迁重建于此。建设过程中,江洛镇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配套规范道路、广场、沼气、供水、河堤、供电、绿化等设施。在各级力量的协调帮助下,在各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整合资源资金,配套相关项目,进一步完善了村级服务功能。龙头新村灾后重建安置点占地60亩,总投资1260万元,共安置4个村受灾群众90户436人,其中易地整村搬迁48户,灾后重建户42户。

  “走的土路,吃的河水呗,当时天晴满脸土、下雨两腿泥。”54岁的村民陈战林提起十年前的生活,不由得长吁短叹。地震之前,陈战林一家住在山上的破旧土房里,每次回家要趟河、爬山,遇到下雨天便没法出门,地震后,土房倒塌、无处居住,他家被确定为搬迁重建户,成为龙头新村易地安置对象。现在,他们一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进了四合院、走上了水泥路、吃上了自来水,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变成了现实。”提起搬迁后的生活变化,陈战林滔滔不绝,直夸党的政策好。

  村里现在的打工能人高俭杰,地震前住在离龙头新村20多里路的山上,一家七口人挤在不到20平方米的土房里,山上的田地贫瘠,广种薄收,日子过得只能用“惨淡”来形容。地震后,他家也通过易地搬迁来到龙头新村,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的日子。他通过参加村上组织的技能培训,学到了搭建钢构房的技术,现在每年靠外出打工,收入都在6万元以上。“从山上来到人口集中、交通方便的地方,最大的改变就是人的意识,开拓了眼界,也开拓了财路。”高俭杰提起这些年的改变,想起当时搬迁时还抱着怀疑的态度,笑着说:“如果当时没有搬的话,现在估计要后悔死。”

  灾后重建中,龙头新村在县直帮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全村干群自力更生,顽强奋战,周密组织,精心施工,确保了灾后重建的质量和进度。新村建成后,先后被陇南市授予市级文明村、陇南市第三批爱国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文化大院、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今天的龙头新村,天更蓝,水更清,老百姓富裕安康,持续稳步增收。曾经饱受劫难的地震灾区,正以全新的面貌、蓬勃的生机和全面振兴的势头重获新生,开创更加美好的生活。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