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莫高窟“说话” 西北师大学生将莫高窟“搬进”校园

时间:2018年05月15日 10:49 来源:人民网-甘肃频道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白旭东正在完成屋顶部分的壁画创作。(王文嘉摄)

  人民网兰州5月15日电 (王文嘉)“无数次的失败让我们不知道有多少次想放弃,但是一路坚持下来,我们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今年大四的西北师范大学学生白旭东说。

  在西北师范大学“创新创业活动月”上,一个别样的文创项目--“睒子本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个源于莫高窟文化的创新项目是由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动画系的白旭东、畅东兴、常新凯、赵宁四位学生发起的。

  畅东兴、白旭东、常新凯与赵宁(从左至右)在他们临摹的壁画前。(王文嘉摄)

  据团队主创介绍,从2016年12月至今,该团队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以莫高窟第299窟U型壁画《晱子本生》为创新核心,运用壁画临摹、动画讲述、泥板复制等方式,生动地将晱子孝亲的故事以及低调、善良、平和、感恩的莫高窟文化展现在大家面前。

  谈起与敦煌文化的结缘,离不开四人在敦煌求学的时光,四人都在西北师大敦煌学院动画系求学,在莫高窟内当志愿者讲解员的时光让他们与那些壁画朝夕相处,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洞窟”内的实景。(王文嘉摄)

  走进一扇仿照莫高窟崖体做的门,洞窟窟号命名为2014窟,以此纪念睒子本生团队四人2014年进入大学校园。步入“石窟”内,一间面积不足10平米的房子变身成了莫高窟的“洞窟”,顶部复原了早期飞天,南面墙壁上是唐代供养人画像和敦煌壁画故事《睒子本生》,睒子本生图在墙壁的中心位置,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在此呈现,在莫高窟原洞窟中,睒子本生的画面呈U字型展开,由于墙面限制,他们将画面画成了长条状。下方绘有隋代及唐代时期的供养人像,共八身,最具特点的是其中四身供养人像是根据团队四人的形象设计的。

  “洞窟”内展出的“飞廉”形象与该团队创作的泥板画。(王文嘉摄)

  除了以壁画的形式展现以外,这个被“搬”进西北师大校园的“莫高窟”还会说话,绘制于“洞窟”南侧的那则壁画故事,《睒子本生》被他们四人制作成了动画片循环播放着,这间小房子的东西两边,还悬挂着晱子本生的泥板画。

  沥粉堆金手法绘制的千佛形象。(王文嘉摄)

  “《睒子本生》对面的那个墙壁上还绘制有大量的千佛,在绘制千佛的时候我们采用了沥粉堆金的技法,让千佛呈现立体感。千佛上方的坡顶之上绘有八身北凉时期的飞天,中间绘有隋代的说法图,在顶部绘有平棋。”团队成员之一的赵宁介绍。

  “我们要感谢敦煌文化、感谢学校。没有敦煌文化,就没有睒子本生,更没有这些文创产品的素材;学校在创新创业方面也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先后共资助了2万余元的创业资金以供我们继续创作下去。”白旭东指着眼前具有“睒子本生”元素的抱枕、泥板画、书签等文创产品说道。

  据介绍,西北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每年投入150万元用于资助像白旭东这样有着创业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2012年-2017年,全校有3000余名本科生的近1200余项学术课题、创新项目、创业项目获得学校的资助。近五年来本科生发表各类学术论文40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创想工兵”科技创新团队获团中央首批“小平科技创新团队”项目资助。

  另据记者了解,在西北师范大学长期资助扶持下,由学生实施的“甘肃精博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衣联盟”“浩然传媒”“甘肃森洋留学服务”等20余个创业项目成功进入市场化运营,“新型液体敷料”“高性能环保型仿生高分子皮革(复)鞣制加脂剂”等5项专利成果已先后与市场对接,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正是在这样的支持和指导之下,一批又一批有创新思想、有丰富内涵、有创业情怀的创新创业团队正在蓬勃发展。


  常新凯正在完成泥板画创作。(王文嘉摄)

  人民网兰州5月15日电(王文嘉)“无数次的失败让我们不知道有多少次想放弃,但是一路坚持下来,我们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今年大四的西北师范大学学生白旭东说。

  在西北师范大学“创新创业活动月”上,一个别样的文创项目--“睒子本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个源于莫高窟文化的创新项目是由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动画系的白旭东、畅东兴、常新凯、赵宁四位学生发起的。

  畅东兴正在完成“飞廉”形象的刻画。(王文嘉摄)

  据团队主创介绍,从2016年12月至今,该团队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以莫高窟第299窟U型壁画《晱子本生》为创新核心,运用壁画临摹、动画讲述、泥板复制等方式,生动地将晱子孝亲的故事以及低调、善良、平和、感恩的莫高窟文化展现在大家面前。

  谈起与敦煌文化的结缘,离不开四人在敦煌求学的时光,四人都在西北师大敦煌学院动画系求学,在莫高窟内当志愿者讲解员的时光让他们与那些壁画朝夕相处,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睒子本生团队成员畅东兴、赵宁、白旭东与常新凯(从左至右)在完成《睒子本生》临摹后,根据自己的形象创作的四位供养人像。(王文嘉摄)

  走进一扇仿照莫高窟崖体做的门,洞窟窟号命名为2014窟,以此纪念睒子本生团队四人2014年进入大学校园。步入“石窟”内,一间面积不足10平米的房子变身成了莫高窟的“洞窟”,顶部复原了早期飞天,南面墙壁上是唐代供养人画像和敦煌壁画故事《睒子本生》,睒子本生图在墙壁的中心位置,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在此呈现,在莫高窟原洞窟中,睒子本生的画面呈U字型展开,由于墙面限制,他们将画面画成了长条状。下方绘有隋代及唐代时期的供养人像,共八身,最具特点的是其中四身供养人像是根据团队四人的形象设计的。

  临摹的飞天形象。(王文嘉摄)

  除了以壁画的形式展现以外,这个被“搬”进西北师大校园的“莫高窟”还会说话,绘制于“洞窟”南侧的那则壁画故事,《睒子本生》被他们四人制作成了动画片循环播放着,这间小房子的东西两边,还悬挂着晱子本生的泥板画。

  “《睒子本生》对面的那个墙壁上还绘制有大量的千佛,在绘制千佛的时候我们采用了沥粉堆金的技法,让千佛呈现立体感。千佛上方的坡顶之上绘有八身北凉时期的飞天,中间绘有隋代的说法图,在顶部绘有平棋。”团队成员之一的赵宁介绍。

  “我们要感谢敦煌文化、感谢学校。没有敦煌文化,就没有睒子本生,更没有这些文创产品的素材;学校在创新创业方面也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先后共资助了2万余元的创业资金以供我们继续创作下去。”白旭东指着眼前具有“睒子本生”元素的抱枕、泥板画、书签等文创产品说道。

  部分文创产品。(王文嘉摄)

  据介绍,西北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每年投入150万元用于资助像白旭东这样有着创业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2012年-2017年,全校有3000余名本科生的近1200余项学术课题、创新项目、创业项目获得学校的资助。近五年来本科生发表各类学术论文40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创想工兵”科技创新团队获团中央首批“小平科技创新团队”项目资助。

  另据记者了解,在西北师范大学长期资助扶持下,由学生实施的“甘肃精博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衣联盟”“浩然传媒”“甘肃森洋留学服务”等20余个创业项目成功进入市场化运营,“新型液体敷料”“高性能环保型仿生高分子皮革(复)鞣制加脂剂”等5项专利成果已先后与市场对接,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正是在这样的支持和指导之下,一批又一批有创新思想、有丰富内涵、有创业情怀的创新创业团队正在蓬勃发展。


  赵宁正在墙上画《睒子本生》。(王文嘉摄)

  人民网兰州5月15日电(王文嘉)“无数次的失败让我们不知道有多少次想放弃,但是一路坚持下来,我们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今年大四的西北师范大学学生白旭东说。

  在西北师范大学“创新创业活动月”上,一个别样的文创项目--“睒子本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个源于莫高窟文化的创新项目是由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动画系的白旭东、畅东兴、常新凯、赵宁四位学生发起的。

  由睒子本生团队临摹的故事《睒子本生》中的主人公睒子。(王文嘉摄)

  据团队主创介绍,从2016年12月至今,该团队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以莫高窟第299窟U型壁画《晱子本生》为创新核心,运用壁画临摹、动画讲述、泥板复制等方式,生动地将晱子孝亲的故事以及低调、善良、平和、感恩的莫高窟文化展现在大家面前。

  谈起与敦煌文化的结缘,离不开四人在敦煌求学的时光,四人都在西北师大敦煌学院动画系求学,在莫高窟内当志愿者讲解员的时光让他们与那些壁画朝夕相处,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走进一扇仿照莫高窟崖体做的门,洞窟窟号命名为2014窟,以此纪念睒子本生团队四人2014年进入大学校园。步入“石窟”内,一间面积不足10平米的房子变身成了莫高窟的“洞窟”,顶部复原了早期飞天,南面墙壁上是唐代供养人画像和敦煌壁画故事《睒子本生》,睒子本生图在墙壁的中心位置,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在此呈现,在莫高窟原洞窟中,睒子本生的画面呈U字型展开,由于墙面限制,他们将画面画成了长条状。下方绘有隋代及唐代时期的供养人像,共八身,最具特点的是其中四身供养人像是根据团队四人的形象设计的。

  图中长条状壁画为睒子本生团队临摹的壁画《睒子本生》。(王文嘉摄)

  除了以壁画的形式展现以外,这个被“搬”进西北师大校园的“莫高窟”还会说话,绘制于“洞窟”南侧的那则壁画故事,《睒子本生》被他们四人制作成了动画片循环播放着,这间小房子的东西两边,还悬挂着晱子本生的泥板画。

  “《睒子本生》对面的那个墙壁上还绘制有大量的千佛,在绘制千佛的时候我们采用了沥粉堆金的技法,让千佛呈现立体感。千佛上方的坡顶之上绘有八身北凉时期的飞天,中间绘有隋代的说法图,在顶部绘有平棋。”团队成员之一的赵宁介绍。

  “我们要感谢敦煌文化、感谢学校。没有敦煌文化,就没有睒子本生,更没有这些文创产品的素材;学校在创新创业方面也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先后共资助了2万余元的创业资金以供我们继续创作下去。”白旭东指着眼前具有“睒子本生”元素的抱枕、泥板画、书签等文创产品说道。

  赵宁在进行泥板画创作。(王文嘉摄)

  据介绍,西北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每年投入150万元用于资助像白旭东这样有着创业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2012年-2017年,全校有3000余名本科生的近1200余项学术课题、创新项目、创业项目获得学校的资助。近五年来本科生发表各类学术论文40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创想工兵”科技创新团队获团中央首批“小平科技创新团队”项目资助。

  另据记者了解,在西北师范大学长期资助扶持下,由学生实施的“甘肃精博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衣联盟”“浩然传媒”“甘肃森洋留学服务”等20余个创业项目成功进入市场化运营,“新型液体敷料”“高性能环保型仿生高分子皮革(复)鞣制加脂剂”等5项专利成果已先后与市场对接,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正是在这样的支持和指导之下,一批又一批有创新思想、有丰富内涵、有创业情怀的创新创业团队正在蓬勃发展。

编辑:安东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