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引领陇中乡村振兴

时间:2018年05月17日 09:11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丁陆军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甘肃新闻

家庭农场引领陇中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丁陆军

  定西耕地大多属山地,地块小且分散,交通不便,先进的农业机械很少有“用武之地”,农业生产大多数是比较原始粗放的耕作方式。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在家种地的多是留守老人,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农业技术水平落后,抵御风险能力差,决策能力、盈利能力有限,不利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利于农业机械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民收入。家庭农场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适度规模经营,集约化、标准化和商品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它既克服了传统农业的滞后思想,又凝聚了推进土地流转、生产经营、提升发展现代农业的动力,是建立现代农业的较好形式。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定西市农业人口188.99万,各类家庭农场158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8家。家庭农场成为当地农村发展的主要经济体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动力,90%以上的农村土地流转由家庭农场来完成。同时,家庭农场的发展每年转移劳动力60万人以上,实现劳务收入125亿多元,成了农村经济的重要来源。

  适度规模经营

  孙爱红是定西市通渭县襄南乡东坪村农民,多年以来一直种植冬小麦等农作物,产量低且不稳定,一家人的生活基本上靠外出打工的收入支撑。“我2010年流转土地开始种玉米,如今已种了八年,每年纯收入10万元左右。2015年雨水足,收入最好,600亩收了60多万斤玉米,纯收入20多万元。2017年遇上大旱,有些减产,但种植规模大,也有60多万斤。”说起这些年创办家庭农场致富的事,农场主孙爱红一脸笑容,一脸坚定,“现在国家政策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扶持粮食种植户,只要能吃苦,农民种地也有‘钱’途!”

  陇西县福星镇的刘振文告诉记者,他已和几户村民达成协议,他的家庭农场现在规模达到500亩,主要用来种植马铃薯。他说,现在土地集中了,就能实行机械化耕作,采用新技术,使用好品种,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单位产量。

  农民要从土地上发家致富,必须因势利导,创新农村经营体制,适度发展规模经营。家庭农场这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生,正好成为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基本经营制度的积极尝试。

  绿色循环发展

  今年38岁的李杰在外摸爬滚打13年,有车有房有年薪。有了一些积蓄后,他想自创一番事业。于是自学拿下了经济管理大专文凭,看到国家对“三农”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农村市场大有作为,他下定决心回乡创业。

  “2013年,我选中了‘种植+养殖’,带着自己的40万元积蓄和妻子一起回到故乡安定区内官营镇崖湾村,承包周边农户闲置土地100多亩,贷款40万元,办起了养殖场。这一年,我只有100只羊的存栏,销售获利5万元,在当时觉得是一笔不错的收入。”李杰说。

  2015年李杰注册成立了定西市安定区鸿壮农牧家庭农场,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政策性支持和技术支持,开始扩大规模,流转周边农户土地500多亩,种上了高产耐旱的生态红豆草和紫花苜蓿,当年收购当地各类牧草60多吨。通过种羊繁育、养殖技术分享、帮带帮销、饲草订单、土地流转等方式大力发展草牧业,带动周边群众100余户发展牧草种植100多亩,提供基础母羊400只,户均增收800元。到了2017年,他的农场出栏销售肉羊850只,其中一半是当地200多户农户的。户均收入达1200多元,自己纯收入15万多元。

  如今,他带动种养殖户达314户,牛羊存栏4650多头(只)。牧草种植5000多亩,人均草牧业纯收入达2100元,超过了全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走种养结合之路,延长产业链条,不仅解决了种的难题,而且带动了养的拓展。既保护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农业的新路子。

  有效转移劳动力

  2010年,孙爱红把村里大量的撂荒地以山地每亩每年20元、川地每亩每年40元的价钱流转过来集中种植玉米。“除了掰苞谷,铺膜、播种半机械化,犁地、脱粒全用机器,没想到这山屲屲里也能机械化种地。我在这里打工有工资,农场给我提供种子,还帮我犁地。这几年跟着孙爱红,我的日子好多了!”常年在农场帮工的村民孙振国一年从农场收入2万多元,加上自己种的40亩玉米和养的20只羊的收入,一年纯收入5万多元。

  像孙振国一样,孙家坪社67户人家现在90%的农户都在种玉米,仅此一项一年能收入1万元左右。

  “每年正月初十到四月播种,九、十两月收获,这段时间里每天有四五十人在农场务工,女人每天70元,男人每天100元,光发工资每年就需要15万多元。”孙爱红说,种地种出了大把的票子,还带动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了种植技术和好品种,能让村民增收,他心里很踏实。

  爱红家庭农场租赁了本村61户的土地,这61户把耕地租出去后,青壮年劳力均安心出外打工,家里老人、妇女在农忙时还为孙爱红打工,既就近挣钱又不误自家的生产生活。村民孙世福把自己承包的32亩土地转包给孙爱红后,带着家人在新疆跑运输,年纯收入8万元。

  李杰每年吸收务工人员30人至40人,他的劳务收入支出约10万余元,这些人一边在家中劳动,一边给李杰的农场打工也能挣个3800多元。加上养殖和牧草种植,至少也能收入2万元。

  当地农民只依靠自己承包的那几亩土地,显然收入少,于是许多农民不再愿意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土地上,而是更加主动和自愿地外出打工。这充分说明,家庭农场的出现,使得广大农民可以轻松解除对少量土地的依恋,而没有牵挂地去外出打工,既增加经济收入,又增长创业本领,进而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

  促进土地流转

  近年来,农村无人耕种的空闲地越来越多,一些具有技术能力、经营头脑的新型农民,通过租赁和转包发展农业多种经营,把空闲土地集中起来规模生产,把农民从繁重而低效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打破原先地埂条块局限,扩大了土地面积。仅2016年,岷县共流转土地面积12万亩,其中家庭农场流转用来规模种植的面积达11万亩,成了全县土地流转主体。农村土地流转到家庭农场,既得到租金,又挣到工资,是解决农村土地诸多现实问题的较好方法。

  由此看来,租赁当地空闲耕地创办家庭农场,既解决了当地农村土地闲置问题,又顺应了农村社会发展的趋势,使土地重新得到开发利用,而且带动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专家说,家庭农场是全球农副经济的基本表现形态,也是未来我国农副经济发展的升级版。在城镇化、工业化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镇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都为农副经济升级提供了外部环境。作为现代农业的微观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家庭农场是顺应农业自然属性、降低监督成本的最优选择,也是提升我国现代农业经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尝试和突破口。

编辑:郝嘉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