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讲习所里的笑声

时间:2018年06月13日 09:05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吴正楠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新时代讲习所里的笑声

——镇原县精神扶贫见闻

  本报记者 吴正楠

  开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让农民学政策、学本领、学知识;

  在各村大力推行“一约四会”,全力倡导农村文明新乡风;

  举办“农民文化艺术月”等多种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传承优秀文化,让群众鼓足干劲谋发展。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镇原县多措并举用“精神扶贫”引领精准扶贫,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让困难群众掌握了致富技术,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念。走进镇原县各乡镇,呈现在眼前的是火热的产业培育发展势头,致富奔小康干劲十足的干部群众和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

  新时代的讲习所

  新建了4个小拱棚,种了西瓜、甜瓜和辣椒,养了6头牛,让镇原县平泉镇洪河村贫困户朱海华的致富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今年54岁的朱海华养牛、种地都是一把好手,最多的时候养过12头牛,早些年还种过烤烟,但由于种种原因收入却没有增加,依然是村里的贫困户。看到周边村民一天天富了起来,朱海华心里很着急,整天琢磨致富增收的新路子。

  去年底,朱海华在村上新成立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里听了致富能人慕明军、慕伟华讲的自己种大棚的致富经验后,觉得眼前一亮,苦觅已久的脱贫致富门路找到了。朱海华利用县上扶持政策发展设施瓜菜,“我今年种了两棚西瓜、两棚甜瓜,别人一个棚能卖8000元,我能卖5000元就行。”

  在平泉镇,像朱海华这样通过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发展致富产业的贫困户比比皆是。平泉镇洪河村支书慕文化说,讲习所自去年11月底开办以来,截至6月10日,已举办了16次讲座,涉及到移风易俗、产业发展、技术栽培、病虫害防治、土地流转、精准扶贫、农村低保等方面,群众参与度高,反响非常好。

  在洪河村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村民还将自己的学习需求和期待解决的问题写在留言板上,由村上统一安排讲座,解答村民的疑问。通过开展“订单式授课”,最大程度贴合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学习需求。

  平泉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任天锋介绍,讲习所的讲习形式灵活多样,既有集体围坐的“板凳会”,也有农家小院的“故事会”,更有产业基地的“讲经课”,还有庄稼地里的“现场课”,最大程度体现讲习特色,让群众方便听、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目前,平泉镇已在4个贫困村、3个非贫困村和街道社区建立了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按照“农民讲、农民听、为农民”的思路,从党政干部、村“两委”班子、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成员、农民“土专家”、农民技术员、新乡贤和先进典型人物中选聘讲习授课骨干50名,组建了宣讲员和讲述员两支讲习队伍,制定了讲习所职能和讲习授课两项制度,定期分赴村组农户、生产一线宣讲授课。

  平泉镇党委书记张俊杰说,在贫困村开办脱贫攻坚讲习所,在条件较好的村试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在社区开办新时代市民讲习堂,并聘请以乡土人才为主的讲习师资队伍,就是通过承古风、树新风、农民讲,农民听,达到正民风、为农民的目的。

  “镇上办这个讲习所真是好,不仅给农民送来知识和技术,更让我们有了过上好日子的决心。”平泉镇南徐村村民王应爱说,现在养猪100多头,技术上的难题都是通过讲习所里交流解决的。

  “一约四会”下的新变化

  镇原县新城镇孙庵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养牛村。全村748户村民中有400户村民养牛,牛存栏达1700多头。

  “村民们通过村民议事会集体决定村里发展养牛产业和全膜粮食。”新城镇孙庵村村支书慕小伟说,村民种的玉米和饲草用来喂牛,每头牛的纯利润在2000到3000元之间。村民养牛的销售和补栏购入都是由村上的养牛协会全权负责。

  在村上把养牛确定为主导产业后,养牛大户孙世鹏现存栏的牛有40头。村上贫困户慕建武是截肢残疾人,妻子是智力四级残疾,他除了在街道上修鞋外,还种了10亩地和养牛。养牛的规模也从以前的1头扩大到了今年的4头。

  新城镇孙庵村牛产业能有今天的发展规模,与村民议事会上村民的集思广益密不可分。村民议事会只是镇原县在各乡村倡导成立的“一约四会”的一部分。“一约四会”指的是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

  “按照县上要求,镇上引导各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以此来推进村上移风易俗、产业发展等工作的开展。”镇原县新城镇党委副书记王银社说,现在村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讲排场的少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人多了;闲暇时,喝酒打牌的人少了,读书看报、娱乐健身的人多了;餐桌上铺张浪费的人少了,勤俭节约的人多了。

  镇原县通过组织开展“破除陈规陋习、提倡文明新风”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制定出台《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指导意见》《规范婚嫁彩礼和丧葬活动的意见》,由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示范带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和村规民约发挥作用,进一步推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镇原县还制定出台了《镇原县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考核办法》,组织与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签订承诺书;加强“一约四会”建设,推进“一厅一馆一园”落地,大力遏制赌博败家、炫富攀比、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倡导丧事简办、婚事新办、“神事不办”。

  现在,镇原青年周佳诚和妻子参加庆阳市“五四精神革故鼎新·移风易俗青年先行”集体婚礼和镇原县太平镇丁岘行政村村民段志学家庭因为嫁女、娶媳均零彩礼被四邻八乡所熟知,段志学家庭还荣获庆阳市妇联2017年“最美移风易俗家庭”。

  如今,在镇原各乡村,办红白事要报批,不能大吃大喝,不能赌博吸毒……这样的规定村民皆知,随着移风易俗的深入推进,扑面而来的是清新的文明之风。

  精彩纷呈的农民艺术月

  6月2日,镇原县开边镇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月”拉开了帷幕。

  农民文化艺术月中,既有传统戏剧演出,也有广场舞比赛,还有“小康路上、你我同行”——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弘扬正气、传颂美德”——树立时代新风尚,“立足岗位、服务人民”——建设大美开边,“凝心聚力、共谋发展”——我为家乡振兴送祝福,“激扬青春、放飞梦想”——共建和谐美丽校园等文艺专场演出。除此之外,书画交流、送文化下乡、篮球联谊赛、政策咨询宣传、免费义诊以及甜瓜推介、千亩礼品西瓜开园仪式、物资交流等活动也吸引了周边乡镇群众的参加。

  在“小康路上、你我同行”——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主题文艺晚会上,有《向贫困宣战》这样的诗朗诵,也有小品《懒汉脱贫》、《一户一策》以及合唱《扶贫之歌》,群众和帮扶干部更是同台演出,展现了干群齐心协力奔小康的良好精神风貌,还表彰了脱贫致富典型户惠学先、李维厚、惠德广、王生科等人,进一步激发了干群脱贫攻坚的昂扬斗志。在“弘扬正气、传颂美德”——树立时代新风尚主题文艺晚会上,群众是用歌声唱出了对父母亲的爱,对敬老孝老传统美德的赞美,表彰了秦银花、许雪琴等一个个敬老孝亲的模范,让她们的先进事迹广为人知。

  一个个接地气的节目活灵活现地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群众的新风采新生活。“我们的节目都是群众干部自编自演的,是农民演给农民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坚定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念。”开边镇镇长翟锟说。

  围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镇原县各乡镇大张旗鼓地表彰和宣传移风易俗先进典型,倡导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扎实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创作具有本地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充分发挥农家书屋、文化大院、乡村舞台等基层宣传文化阵地的作用,广泛传播现代文明社会的新思想、新观念。

  一个个活动把农村淳朴友善之风正起来,把文明乡风和民风树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编辑:关颖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