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上“产业饭” 摘掉“贫困帽”

时间:2018年06月19日 10:15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涂文奎 通讯员 盘小美 肖鉴真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区域经济

吃上“产业饭”摘掉“贫困帽”

——西峰区以“三变”改革推动“一户一策”落地见效

  本报记者 涂文奎 通讯员 盘小美 肖鉴真

  初夏时节,在西峰乡村,一个个农业产业发展红火,为脱贫致富注入源头活水。这是西峰区持续推进产业扶贫结出的硕果。

  精准扶贫号角吹响后,西峰区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通过技术培训、金融扶持、龙头带动等措施,多元化培育富民产业,走出了一条“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致富项目”的产业扶贫新路子,让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吃上“产业饭”,摘掉“贫困帽”。

  技能培训提升脱贫“战斗力”

  拥有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发展产业。如今,温泉镇巨塬村村民赵仲选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早些年,赵仲选由于缺乏科学的果园管理技能,苹果产量低、品质差,他侍弄的4亩果园辛苦一年,纯收入不到7000元。精准扶贫工作开始后,针对贫困群众缺乏技术的实际,村上多次组织赵仲选等30余户果树种植户到外地学习果园管理技术,并邀请区果业局、农培中心的专家到村里开办多期技术培训班,为果农传授果树种植、管理技能。2016年,赵仲选对原有的4亩老果园进行了提质改造,并新栽了2亩新品种果树。改造后的果园,质量明显提高,去年产果的2亩果园纯收入达到8000元。这让赵仲选对脱贫致富充满信心:“现在有了技术,6亩果园的产量会逐渐增加,以后的日子会慢慢好起来。”

  为促进产业脱贫纵深推进,助力脱贫攻坚决战决胜,西峰区把扶智扶技作为脱贫增收的有效手段,变政府“输血”为自主“造血”,整合资源,开展技能培训。围绕“提升技能、稳定就业”主题,积极实施“阳光工程”“甘露计划”等培训项目,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并结合贫困户自身特点,举办种养实用技术和建筑、烹饪、家政服务等领域的职业技能培训,有效增强贫困户在扶贫攻坚战中的战斗力。

  扶贫资金架起群众“致富桥”

  初夏,在什社乡文安村岘子川组的一处山坡下,一群群土鸡或竞相啄食,或追逐嬉戏。附近的大棚里,成熟的甜瓜散发出阵阵清香。看着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村民豆书强一脸笑意:“过去想发展养殖业,手上没本钱,只能外出谋生,现在我 靠精准扶贫贷款养鸡、种瓜,一年收入好几万元,比原来打工强多了!”

  豆书强是文安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外出打工,每年收入1万多元。随着国家精准扶贫贷款政策的实施,2016年,豆书强回到村里,利用申请到的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引进鸡苗、鹅苗,利用山里发展林下养殖,去年仅这一项产业就收入3万多元。如今,西峰区有很多像豆书强这样的精准扶贫贷款受益户。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西峰区坚持金融撬动,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用足用好精准扶贫贷款,积极探索村级小额信贷试点工作,在全区100个村分别成立了农村产业发展资金专业合作社,全区投入互助资金3435.5851万元,扶持贫困群众3074人次,累计发放借款3533万元。

  今年,西峰区还紧扣“一户一策”需求和“一乡一特、一村一品”规划,从第一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06万元中安排1807.76万元变为股金,安排97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补助资金638.9万元,为516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安排入股扶贫资金1168.86万元。通过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变为股金,让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帮助贫困农户架起了“致富桥”。

  “三变”改革促产业多元化发展

  近日,走进肖金镇杨咀村恒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人们正忙着种植大蒜。“原来自己种地,没啥效益,如今入股合作社,每亩地有395元保底分红,我还在合作社当管理员,每年工资收入在3万元左右。”村民王明说。

  西峰区恒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从2016年开始,在杨咀村曹川组流转土地500亩,一年三季循环种植大蒜、玉米、香菜等,亩产值达6000到2万元左右。

  “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后,杨咀村动员38户群众以土地、技术等方式,入股恒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集约化发展特色种植业,并将曹川组机井、湾廉沟冰瀑群作价入股合作社开发,共同打造曹川田园经济综合体。项目建成后,涉及的杨咀曹川、刘塬组和上刘沟脱组群众将按20%股比分红。

  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西峰区以“三变”+产业为抓手,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方式,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社带动、贫困户主动参与,多元化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截至目前,西峰区已有24个行政村开展了改革试点工作,参与的经营主体有35个,已确定农民入股865人,其中贫困户203人,村集体入股75个,有效盘活农村资源,促进农业发展,让群众的脱贫路越走越稳。

编辑:关颖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