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对路子 脱贫致富有法子

时间:2018年07月10日 08:51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薛巍敏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本报记者 薛巍敏

  6月25日,全省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在庆阳召开,来自全省各地8个单位的负责同志分别代表市、县和企业做了会议交流发言。而在前一天,与会代表先后赴环县、宁县、庆城县实地观摩了扶贫产业发展。

  今年开始,我省深入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和到户产业扶持政策,按照每个贫困户的不同实际情况制定脱贫策略,使得扶贫产业真正壮大起来。

  细致入微,一户一策

  “白天入户调查,晚上工作填表。”在庆阳市宁县一位村干部马源宁的心里,“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就是希望早日制定出符合每户不同情况的方案,尽快帮乡亲们实现脱贫。要想真正制定好“一户一策”方案,了解贫困户村民最真实的想法是最重要的一环。

  “乡亲们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干点啥,我们根据省上开展的六大产业扶持,就帮乡亲们合计。”马源宁说。村干部通过和村民面对面交谈,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后,就想方设法帮助村民找到合适自己的产业扶贫之路。

  “前两年在外打零工,多少还能贴补些家用,现在年纪大了,也想在家搞点养殖,把以后的生活过得好一些。”今年61岁的村民段蛮旦有三个女儿,全都远嫁他乡,家中就剩他和妻子俩人,他俩在帮扶队长的帮助下,最终选择了养殖生猪。

  老段给记者粗略地算了一笔账:今年5月份新购能繁母猪2头,需投资3000元,依据县上产业扶贫政策,养猪最高每头奖补1000元,两头奖补就是2000元,他自己只拿1000元就可以了。预计可繁育猪仔16只,按每只500元出售,毛收入就能达到8000元。光这一笔收入就能和打零工的收入持平,“这可比我外出打零工轻松多了。”

  这种“对症下药”的产业扶贫,带给贫困户的是看得见的真金白银,也为产业扶贫、脱贫攻坚最后一战给予了强有力的保障。

  政府牵头,企业参与

  “近年来,我县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脱贫的主攻方向,突出种草养羊首位产业,集中发力,持续推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环县县长何英禅看来,当地发展养羊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环县地域广阔,拥有天然草场858万亩,多年生牧草留存面积174万亩,年均种植禾草30万亩左右,农作物秸秆和地椒、麻黄等杂草品种繁多,牧草资源非常丰富。以前,该地群众就有种草养羊的传统,是全省18个养羊大县之一。以陇东黑山羊、环县滩羊为代表的环县羊羔肉品质优良,远近闻名,2013年成功注册了“环县羊羔肉”地理标志商标。

  “为了念好‘养羊经’,县上的干群齐心协力抓羊业,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协调抓促,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何英禅表示,环县积极通过合作社养殖模式,发挥上联企业,下接贫困户的纽带作用,采取户托社养、订单养殖、订单销售的方式,使羊产业真正发挥出了扶贫作用。

  为了实现全县草畜产业稳定升级发展,延长肉羊产业链条,加大产业扶贫力度,2016年11月,环县与甘肃中盛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实施100万只肉羊屠宰及深加工全产业链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养羊产业的飞速发展。

  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2107年底落成后,已屠宰肉羊2.5万只,实现产值2800万元。生产羊肉产品76种,其中主要产品42种,已销往陕、甘、宁、蒙、青等周边省(区)及京、津、沪、渝等大城市。未来预计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1.3亿元,可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600多个。

  有了强有力的项目保证,当地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由此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不再担心养殖羊的销路问题。

  截至目前,我省14个贫困县已引进了20多个龙头企业,大多数项目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合力助推脱贫攻坚,逐步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

  脱贫攻坚,产业当先

  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为破解产业扶贫融资难题,实施了1000亿元的特色产业贷款工程和50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今年6月,我省又出台产业扶贫到户项目资金扶持政策,省财政拿出100亿元,到户产业扶持资金人均5000元,每户最多不超过3万元,实施规模空前的产业到户扶持政策。

  同时,面对贫困户大多缺乏发展相关产业的经验,抵御产业风险能力较差的现状,我省积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挥合作社作用。今年,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亿元,扶持1979个贫困村新建2173个合作社,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有2个合作社,2018年8月底实现贫困村农民合作社全覆盖。

  有了产业扶贫到户项目资金扶持,不仅为产业到户扶贫提供了抓手,而且从精神上鼓励贫困户积极改变贫困现状。

  6月25日,全省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上,省长唐仁健强调,要明确盯紧产业主攻方向,突出特色优势,抓好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产业,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大力推广“扶贫车间”等产业扶贫新模式,用好管好产业扶持资金,把好资金使用投向、结构和方式,想方设法支持贫困户把产业发展好,全力培育壮大经营主体,靠实领导干部包抓责任制,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编辑:关颖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