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 : 以生态浓墨勾画幸福蓝图

时间:2018年07月12日 08:37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祁玉洁 实习生 谭玉萍 张漾 宋晶晶 郑玉冰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本报记者 祁玉洁 实习生 谭玉萍 张漾 宋晶晶 郑玉冰

  天祝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草原是该县的主要生态屏障,近年来,天祝县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生产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推进畜牧还草工程,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缓解了草原生态保护与草畜产业发展的矛盾,实现了保护生态与促农增收的双赢。

  产业调整减畜不减产

  天祝县安源镇永成养殖场每天都会有来自全省各地的养殖大户前来观摩学习取经。2013年该公司通过调整养殖结构,成为县上饲养白牦牛的标杆企业。

  “以前育肥一头牦牛的周期为18个月,不仅加大了草原载畜的压力,而且产肉率低下,通过围栏舍饲养殖,改良引进牦牛品种后,育肥周期缩短了三至四个月,牦牛的出肉率较黄牛的出肉率多200斤左右,大幅度提高了产量。”永成养殖场的经理牟永成说。

  天祝县畜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梁正满介绍,为提高养殖效益,在推进设施畜牧业的同时,努力加快畜种改良步伐,牛羊良种化程度达到80%以上,养殖效益逐年攀升。为培育肉牛产业,积极推行良种肉牛繁育与冻配改良本地黄牛“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共建成肉牛繁育示范村33个,引调良种基础母牛7000多头;改良牛比本地土种黄牛头均增加收入800元以上,养殖效益提高50%-70%。

  推进畜牧业结构性调整伊始,群众对新型畜牧业生产方式知之甚少,从传统散养过渡到舍饲养殖存在畏难情绪,犹豫不决。为此,天祝县每年通过补助建棚资金、发放惠农贷款、加大项目扶持、配套水电路等方式,对暖棚建设进行大力扶持,并加大技术服务力度,全力解决群众在建棚、养殖、销售等方面的难题。随着暖棚养殖的陆续推进,暖棚在冬春季牲畜保膘和羔羊保活中的作用逐步凸显。

  据统计,利用暖棚舍饲养殖,每只羊平均增收120元、牛平均增收1000元、猪平均增收240元左右,牧户年均增收5000元左右,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发展设施畜牧业的积极性,建设养殖暖棚的群众逐年增多。

  去年,全县3361户贫困户,其中通过发展畜牧业的有1026户,羊饲养量达到3.16万只,人均增收95元左右;牛饲养量达到0.35万头,人均增收140元左右。

  2018年,制定出台《天祝县牛羊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工作方案》,计划通过3年努力,贫困村组建立农牧结合、种养一体的绿色循环发展机制,贫困户羊饲养量达到4.44万只,牛饲养量达到0.54万头,切实将牛、羊产业打造成为助农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助推脱贫攻坚进程。

  草原“三变”催热旅游业

  如今驱车驰骋在祁连山下,成片紫叶杜鹃花像带子环绕着祁连山,汩汩泉水从山中流淌而出,清澈见底。在祁连山的草畜平衡区外,零星的帐篷像草原上盛开的花朵。

  仔细看,这些帐篷悬浮在草原上。“为了保护草原,政府让牧民从草畜平衡区搬迁出来搭建悬浮式帐篷,减少对草原的破坏。”天祝县抓西秀龙镇南泥沟村村支书关宣巴说。

  随着县上一批批生态项目建设,促使草原恢复了生机,由于生态好了也催热了当地的旅游,今年40岁的石多旦脑吾成立自己的合作社并从村里流转240亩草原,搭建了11顶悬浮帐篷,搞起了旅游业,他说:“去年十一黄金周接待人数7000人次,一年纯收入达20万元。”

  石多旦脑吾为该村生态旅游发展树立了模范,借着今年中央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机遇,该村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路线,引导群众改变观念,改变生产方式,逐步从传统粗放型的养殖业向以藏家乐为依托的生态旅游业转型,从产权制度改革入手,理清集体和村民的各类资源资产权属,有效盘活村民资源变资产,已经流转了1000亩草原用以发展生态旅游景区,另外整合资金变股金,引导农民变股东。

  截至目前,已经有109户(其中建档立卡户86户)参与入股,“为了转变牧民的观念,消除村民参与三变改革发展生态旅游的顾虑,村上组织部分村民代表去山西省袁家村观摩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彻底打消了村民的顾虑,激发了他们参与三变改革的热情。”关宣巴说。

  实现生态生产共赢

  远望祁连山下的抓西秀荣,以前的旱厕已经被干净的水厕代替,昔日被牛羊啃食的草原恢复了以往的生机,帐篷下面来自各地游客尽情地享受草原带来的无限风光。

  如何正确处理生态环境治理与畜牧业发展的关系,是一个非常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天祝县草原管理站副站长张起荣认为,发展畜牧业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必须走生态化建设之路。近年来,县上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一方面,积极发展设施畜牧业,变传统放牧为舍饲养殖,减轻了草原的生态压力,提高了草原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区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全县天然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94.54%。另一方面,以落实草原补奖政策为契机,出台落实禁牧、草畜平衡制度,合理制定减畜计划,不仅破解了草原生态建设与畜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更使农牧民实现了减畜不减收。同时,该县坚持发展与治理并重的原则,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从源头上减少和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保护生态与促农增收的双赢。

编辑:关颖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