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永胜:回报桑梓养育情

时间:2018年08月14日 08:33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丁陆军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甘肃新闻

牛永胜:回报桑梓养育情

  本报记者 丁陆军

  2015年以来,定西市通渭县马营镇“星级”大酒店、全国连锁超市、商贸公司、物流公司、农产品公司……物流园、肉牛养殖基地和特色有机种植采摘基地……集餐饮住宿、娱乐休闲、购物中心和养殖种植等多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成了远近有名的大事。

  谁也不会想到,投资人竟然是1972年生于通渭县马营镇当地,在北京市政工程界小有名气的牛永胜先生。他1997年从兰州铁道学院(现兰州交通大学)建筑工程专业毕业后,出外创业,粗算也有20年时间,好多看着他长大的年长者已经不记得他了,更不会相信是他这个穷人家的孩子,如今发大财把那么多钱投在国家级贫困县的一个小乡镇上。

  “我就是想着把生我养我的地方帮着发展好,我也是响应党和国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号召从北京来的。习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马营这个地方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处在陇中高峰华家岭的南坡,气候独特,相对附近其他地方要阴凉些,但植被很好,曾是封建帝王的养马场。这里地势起伏而缓和,是个打造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身家数亿的牛永胜,身着一套廉价的休闲服,像个乡下摆地摊的小商贩。他为人低调,温和得像个乡村教师。“我1997年进入中铁集团的时候,月工资不到300元,生活拮据。拼命干了两年才能挣到1000元的月薪,但仍不够花。那时我在贵阳等地野外施工,生活很苦,还要养活妻儿,真有穷途末路之感。2005年,为了生计,我们一起三四个商量辞职到北京去打拼。”牛永胜对于自己困顿的过去异常平静,似乎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的。

  “走,咱到大地方试试去,看能不能混得下去!”说走就走的他,领着家人北上京城,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路。他说他运气很好,一到北京就找到了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农村出来的他,不怕吃苦,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我就混到了部门经理的位置,一年能挣二三十万元。”部门经理有许多自主权,可以独立承包工程,招揽业务,一年下来挣个三五百万不成问题。后来一直这么滚动发展,“雪球”越滚越大,“这个时代太好了,时代给了我机遇,给了我财富。归根结底还要感谢故乡和父母,是他们给了我永不服输和勤劳朴实的性格。”一想到自己的家乡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心里觉得不是滋味,“所以我想投一部分资金到家乡来,帮助村民和我一起走向富裕。”

  “有人让我把钱投到能赚钱的商业黄金段,这样来钱快。可我来家乡不是为了自己挣钱,而是为了帮助我的父老乡亲挣钱,所以,从2015年开始,我陆续将1.5亿元投在离乡亲最近的地方,最适合他们挣钱的产业上。比如有机农业、生态养殖、农耕体验、商贸流通等领域。”

  牛永胜在马营的产业里除了高级管理层的十多个人外,其他100多人都是当地附近的农民,他的产业让这里的老百姓摇身一变成了“上班族”,每月有固定的收入,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他每月要支付各种费用50多万元,而他的营业收入只有20来万,每月要搭进去近30万元。“这是暂时的,我要把输血变成造血,把钱投到产业上让乡亲们有钱赚,激发他们脱贫的内生动力,以后他们的收入就会好起来,我的产业自然就会好的!”牛永胜蛮有信心地对记者说。 

编辑:郝嘉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