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农民的新鲜事

时间:2018年08月21日 08:57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张强中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区域经济

  本报通讯员 张强中

  初秋时节,走进靖远这片丰收的沃野,人们一年的辛劳该收获了,喜色溢于言表。在农民热火朝天奔小康的大道上,笔者耳闻目睹了一串串新鲜事。

  葡萄园里采摘忙

  正是瓜果飘香时,大芦镇小芦村碱沟大片葡萄陆续进入成熟期,随处可见紫葡萄挂满枝头,呈现出一派丰收在望的喜气景象。硕果飘香中,络绎不绝的游客徜徉在葡萄园内,品尝着甜蜜蜜的优质葡萄,嘴角间流露出难掩的喜悦。葡萄园的负责人李杰望着穗形美观、果粒圆正、色泽均匀、水灵灵的葡萄高兴不已:“我种的葡萄口感好,甜度高,质量有保障,采摘的游客也多,根本不愁销路。”

  自2013年起发展葡萄产业以来,为了全面提高葡萄种植的产量和质量,葡萄园成功引进“玫瑰香”“乍那”“巨峰”等品种,采用高效节水滴灌、病虫害绿色防控,同时推广套袋、施有机肥等绿色实用技术,着力种植无公害有机葡萄,赢得了市场推崇。今年,李杰的葡萄园种植面积达80亩,修建枝蔓、采摘葡萄都需要不少人力,他优先聘请贫困户务工,带领大家一起增收致富。在他的示范带动下,49岁的芦爱成积极流转土地,大力发展葡萄种植,已成为了葡萄种植的后起之秀。

  “除了优势产业葡萄外,苹果、梨等产业也在发展当中,延长了产业链,实现了多种经营。”李杰告诉笔者,按这个园子的长势,今年产值可以达到100万元,未来我们打算把这个打造成集旅游、观光、采摘现代模式的采摘园,带动周边的老百姓共同致富。

  枸杞鲜果成热销货

  “枸杞鲜果直接可以当做水果来吃。实话说,我也是第一次吃,非常好吃,而且果型也漂亮,水分很足”,超市里挑选水果的顾客孙家山欣喜地告诉笔者。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不仅干果走得俏,水果枸杞也成为当地时令水果家族中的热销货。

  类似于销售水果枸杞,靖远的许多贫困村镇开始玩转不一样的枸杞。靖安乡新合村农民谢玉生家的鸡可是出了名的贵。前年春节前夕,谢玉生家养的鸡全部进入上海市场。“每只鸡售价260元。”他说,2016年,自己所在的靖远聚清和安全枸杞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0户人家共养殖了3000只鸡,毛收入近80万元。

  贵有贵的道理。原来他一直用以酸奶为主要成分的营养液喷淋枸杞树和树苗。“用有机方法种枸杞,再用玉米、豆粕混合枸杞喂鸡,生态环保价格自然不便宜。”谢玉生告诉笔者。

  “靖远枸杞不仅是产业名片,也是农旅结合的一张亮丽名片。我们将全力推动以三次产业融合的农业形态转变,做好‘产业+’文章,实现农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靖远县旅游局负责人王学吉说,“同时,要全面提升城乡品质和内涵,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靖远县接待游客82.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11亿元。

  “扶贫车间”受青睐

  8月15日,靖远县糜滩镇下滩村,贫困户苏艳和儿女在家里加工制作凉鞋。上个月,靖远县以“扶贫车间”为阵地,聘请相关企业,为她们开展手工艺品制作技术培训,方便她们将自己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坐在家里也有工打、有钱赚。

  这次“扶贫车间”培训工作主要由好帮手家政服务公司的经理周治秀负责,在该行业已有十多年的经营奋斗经历的她,是靖远县家政服务行业公认的“能人”。周治秀告诉笔者,这次培训时期短、见效快, 培训结束后,将吸取优秀人员到公司长期做手工。可以把材料发下去,让她们拿回家做,给他们付手工费。这样,即便她们在家供着孩子,也能挣到生活费。

  做手工艺品,不限制时间,不要求场地,只要自己有技能,肯花时间和力气就可以出产品、换到钱。这种工作模式受到妇女们的广泛欢迎,第一期开班就已经收到40余位学员,其中精准扶贫贫困户占一半以上。

  “刚开始害怕学不会,老师教得特别仔细,闲暇时间我都会来这里上课。四天做了两双凉鞋,这种凉鞋在市面上可以卖260块一双。”培训班学员苏艳说。

  据了解,“扶贫车间”是靖远县近两年推行的一种新型劳务脱贫方式。政府鼓励企业建立“扶贫车间”,招收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成为产业工人。“扶贫车间”让家门口打工致富成为了新风尚。 

编辑:关颖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