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辟乡村脱贫新路子

时间:2018年08月21日 10:16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地理/旅游

  宕昌县旅游扶贫培育富民产业,创建官鹅沟5A级景区,实施官鹅沟架空索道等项目。截至目前,全县接待游客15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47亿元,图为游客在官鹅大景区天池休闲观光。  刘国庆 摄

  新闻提示

  旅游产业扶贫正成为全国精准扶贫的主力。中国旅游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一份旅游扶贫模式和效果评价报告显示,旅游产业更具造血功能,不仅带动贫困人口增收,也能带动区域经济转型。数据显示,去年甘肃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12.26万贫困人口脱贫。

  岷县“三变”改革走出脱贫新路

  夏秋季节,是岷县最美的时节,行走于山野林间、村庄小巷,处处显和谐,处处皆风景。近年来,随着岷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农家生态旅游备受青睐,看花海美景、体验农家生活成了这个夏天的新潮流,当地农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鼓起了“钱袋子”。

  生态旅游让村民富起来。老刘一身农家汉子打扮,在自家后厨忙前忙后,他说:“游客要吃‘特色’,咱这里除了漫山遍野的鲜花,农家土鸡和土蜂蜜就是招牌菜。”老刘所在的清水镇甫子山村原本并不出名,但近年来随着当地政府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原本光秃秃的荒坡上全部种上了花和草,曾经的“烂泥湾”如今变成了“桃花源”。一到夏天,甫子山村鲜花漫山遍野、树木郁郁葱葱,原生态的美景吸引着各处的游客、“拍客”纷至沓来,让该地农家旅游“火”了一把。老刘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除去成本,这个夏天他收入了2万元左右。

  茶埠镇党委书记王小林介绍道:“ 近年来茶埠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具体抓手,把全域无垃圾行动、退耕还林、美化亮化相结合,人居环境有了新改善,产业有了新出路。游客来到茶埠镇,看古建、看花海、游农家,群众不出门就能吃上旅游饭,更能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有效解决了群众的收入问题!”

  “三变”改革走出脱贫新路子。走到在齐家村,远远望去一座雄伟的玻璃建筑引人注目,前来游玩的人络绎不绝,这里就是岷县十里镇所引进的龙头企业玫瑰生态园。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农户手中闲置土地以自愿的方式进行流转集中,建立起了餐饮、采摘、观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贫困户以土地入股领取租金,又在企业中务工领取薪金,“双份钱”让贫困户笑开了颜。同时,玫瑰生态园还对村里的76户贫困户结对帮扶,积极解决就业、医疗、上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吸收105名贫困劳动力到生态园就业,“劳务+分红”模式让该镇驶入了脱贫快车道。          (谢炜 季芳)

  康县奏响生态旅游景区“三部曲”

  本报康县讯(通讯员 苟鹏泽)近年来,康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践行新发展理念,逐步从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到奏响生态旅游大景区“三部曲”推进,依托建成317个美丽乡村,建成2个国家4A级景区、2个国家3A级景区和69个旅游示范村,乡村旅游日接待能力5000多人,探索了贫困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推进的新路径。

  完善旅游产业要素。围绕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康县连续四年持续推进“十村百户千床”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发展317户农家乐、农家客栈和7家乡村宾馆。持续推进全域环境绿美净工程,动员干部群众拆除危旧房、废弃圈厕5.6万多座,投资1000万元高标准新改建旅游厕所36座。启动实施梅园沟世行项目及百鸟园、古街改造和长坝旅游产业环线公路等项目,推进4G网络与全域wifi景区景点全覆盖,打造康县“智慧旅游”网上平台,积极主动对接省内外各大旅行社,加强与四川九寨、汉中、广元、武都、天水、兰州等周边旅游景区的互联互通、发展共享。

  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深入挖掘自然资源、历史遗迹、风土人情等元素,打造了大水沟、花桥、朱家沟、何家庄、桂花庄等一批适应不同游客需求,经济效益高、脱贫成效好的乡村旅游品牌。

  多元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发展核桃、花椒、茶叶等优势特色经济林果135.08万亩,建成年产5万吨的核桃露生产线、50万公斤茶叶生产线、年销售额4000多万元的兴源土特产加工、独一味生物系列制药、康元生物等一批循环产业项目,开发了一批特色鲜明、携带方便的旅游产品和手工艺品;依托“互联网+”模式,发展电商企业38家、开办网店1343家,广泛搭建康县特色产品各类平台,把木耳、香菇、核桃等销售到全国各地,实现了让康县的农特产走出去,让旅客走进来,走出了网络致富增收新路子。

  临泽鸭暖镇打好“美丽乡村+”旅游牌

  本报临泽讯(通讯员 梁磊) 近年来,临泽县依托乡村旅游资源优势,紧盯全域旅游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推扶贫发展,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战略新篇章。

  鸭暖镇采取“美丽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积极整合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三变”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项目资金,依托德源农庄现有资源,规划带动五泉、曹庄等周边村社,利用乡村农舍、果园、泉水、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开展以休闲度假、观光娱乐、民俗体验等为内容的旅游活动,着力打造“春季踏青赏花游、夏季休闲度假游、秋季观光采摘游、冬季乡愁体验游”的乡村旅游新业态。瞄准大力扶持发展休闲农业和全域旅游产业政策机遇,高标准推进德源游园建设,提供四季赏花摘果旅游体验需求,建成7万平方米物联网智能温室1座、6700平方米生态观光棚1座。加快德源幸福果林精品果树采摘区建设,定植特色杂果6700棵,培育新品种果蔬及观光植物1400亩,观赏花卉制种100亩。不断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推动乡村购物与特色旅游无缝对接,打造集生态餐厅、文化广场、手工作坊、农特产品展厅为一体的购物街1条。加快推进五泉村省级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五泉景观大门、六社风车公园、农耕文化广场等特色景观6个。积极传承特色文化遗产,挖掘培育面塑、串珠、手工艺等民间艺人15名,扶持折子戏、民间小调等自乐班子5个,规划打造乡村记忆馆1处,切实让广大游客体验民俗风情文化。举办“田园巾帼行·美丽乡村游·我为临泽小枣代言”大型旗袍走秀展演、首届“枣花”乡村旅游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不断提高鸭暖知名度,拓宽吸引游客渠道,累计接待游客2万余人。

编辑:郝嘉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