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类智慧改变自然天气

时间:2018年08月28日 08:32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薛巍敏 祁玉洁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用人类智慧改变自然天气

——甘肃人工影响天气60周年记

  本报记者 薛巍敏 祁玉洁

  夜观天象,方知风雨——曾经古人用观星看云的方式试图探索天气的变化,并加以利用。而如今我们正在用科学的手段,影响局部天气,让自然气象更好地服务于生产生活。

  1958年8月,气象部门首次成功进行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开创了我国现代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发展的新纪元,同年9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我省榆中县成功对云进行干冰催化降雨试验,开启了我省人工影响天气的序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人工影响天气在保障交通安全、森林防(灭)火、水力发电、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艰难探索,与天相争

  其实追溯历史,甘肃历来就有人影的传统,在300多年前甘肃民间就有使用土炮防雹的记录。新中国成立后,我省也是全国有组织地开展人影工作最早的省份之一。

  1958年9月19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榆中对云进行干冰催化降雨试验成功,之后,由中国科学院、甘肃省气象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2733部队联合组成人工降雨工作小组,先后在兰州、榆中、酒泉、玉门一带进行了飞机人工增雨、高山融冰化雪的综合性考察和试验,共进行了18次飞行观测与催化作业,开创了甘肃现代人影的新征程。

  万事开头难,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也不例外,省气象局退休干部杨珍贵就是艰难探索时期的见证者。

  “我1972年参加工作,当时是甘肃省革命委员会人工影响局部天气领导小组下设人控队队员,共有20人左右,一部分人员在永登、天祝两县交界处,石门岘建立了人工防雹试验基地,每年5-9月进行防雹试验工作。”杨珍贵告诉记者,那时的防雹工作点选在了石门岘海拔2743米处,全年都需火炉取暖。

  “为何建在交通不便、通讯不便、没有水源的地方?因为这里距离马牙雪山较近,冰雹出现的概率高。”为了获得更真实可靠的实验数据,队员们长期远离亲人,生活在高海拔无人区。

  科研队伍的艰辛换来的是老百姓对于“好天气”的希望。曾经的甘肃岷县冰雹灾害严重,民间有着广泛的防雹需求,如岷县八郎公社原是特重雹区,15年中有13年受了雹灾。

  “1986年我们建立了岷县人工防雹试验基地,开展冰雹云结构和高炮防雹作业指挥系统的研究,这里是全国首个实现了由雷达观测人员直接指挥高炮作业点,对冰雹云进行高炮防雹作业的指挥系统,使岷县高炮防雹作业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准确性大步提高。”在甘肃省人影办干部丁瑞津看来,科学影响天气让当地群众最大程度远离冰雹伤害。

  稳步发展,服务群众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全省各地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可靠的天气保障。

  “1990年成立了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协调领导小组,1991年恢复飞机人工增雨作业,作业范围逐年扩大,航迹遍及张掖以东的所有区域。1994年成立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统一管理全省人工增雨防雹工作。”甘肃省气象局局长鲍文中表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省人影工作向常态化、制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2008年至今,我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更是进入了大发展的阶段,进一步完善了人影业务链条,建立了监测分析、条件预报、指挥作业、作业实施和效果评估等实时业务,初步建立了现代化人影业务体系,提高了人影作业的科学化水平和作业效益。

  “今年春季以来,金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气象干旱,人畜饮水紧张,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为此,省人影办在旱情中抓住有利增雨作业时机,指挥开展了立体化人工增雨作业,金昌市普降小雨,缓解了旱情,修复了生态。”鲍文中告诉记者,在多次抗旱中,各地及时开展增雨作业,效果明显。

  截至目前,全省现有飞机增雨基地1个,租用作业飞机1架,14个市(州)的75个县(区、市)开展人影作业,从业人员达1200余人,年平均作业30架次,增加降水约10-12亿吨,作业覆盖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

  全省14个市(州)及中牧山丹马场开展地面增雨(雪)、防雹作业,有高炮、火箭作业点近500个, 去年,总投资逾11亿元的《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该项目建设完成并投入正常业务运行后,将形成更加科学、统一协调的人工增雨作业体系,为西北区域生态安全、山区冰川、流域来水、抗旱救灾、森林防火等提供有效保障。

  继往开来,回馈社会

  通过60年努力,我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防灾减灾抗灾中的作用和地位、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效益和贡献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今面临当今新形式、新要求,人影工作更要继往开来开创新局面。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省面临着水资源短缺,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交通等对干旱、冰雹等灾害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加大,解决这些难题,迫切需要加强人影工作。”鲍文中认为,未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将面临更大压力,首当其冲要继续做好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的工作。

  在保障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方面,不但要加强西北项目和祁连山项目的落实,推动项目建设实施,而且要转变人影发展方式,推动人影业务从应急减灾向常态化防灾转变,提高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在生态修复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此外,要把“精准扶贫”与“气象防灾”相结合。在陇东林果业区,常因冰雹致使老百姓一夜返贫,针对这种情况,要建成防雹作业防控线,强化贫困地区气象防灾减灾,开发利用气候资源,采取多项措施精准落实各项帮扶政策,适时地科学合理开展人工增雨和防雹作业,为当地农户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编辑:郝嘉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