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产业 促民风 富生活

时间:2018年09月26日 09:15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韩玉梅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区域经济

兴产业 促民风 富生活

——天祝县松山镇发展综述

陇原巧手

香菇交易

大棚食用菌

松山镇庆“元旦”文艺演出

金色藜麦

鞍子山移民村

绿色藜麦

  韩玉梅

  九月的天祝,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天高、云淡、水清、草绿、藜麦黄。放眼望去,若隐若现的山峦尽披绿色长纱,层层叠叠的藜麦随风荡漾。近处一座座食用菌大棚泛着银光,棚内排列整齐的菌棒上长出大小不一的香菇,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宽阔的乡街大道干净整洁,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农家屋前菜园飘香,屋后紫荆花围绕。这一幕幕折射出了天祝县松山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图景。

  雪域高原 藜麦笑

  站在松山镇的至高点,映入眼帘的是绿中带黄的大片大片的藜麦,它们挺着矫健的身躯,随风浮动,在秋风的抚慰中彰显成熟的姿态。“今年因雨水充足,藜麦长势喜人,你看个子有我身高的一倍多了,藜麦穗沉甸甸的,丰收有希望了!”站在地头查看自家藜麦长势的丁丰富喜悦地说。

  松山镇位于天祝县城东部,海拔2300-2800米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藜麦种植(藜麦不仅有“粮食之母”之称,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十大营养食品之一,喜冷凉和高海拔气候条件,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虫害少等特性,适宜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地区种植,藜麦生长初期呈绿色,到8月份抽穗起开始变色,成熟以后的藜麦田五彩斑斓,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为了发展移民产业,2017年初,天祝县引进甘肃远达集团在5、7号移民点试种植藜麦(陇藜1号)5000亩获得成功,并成功注册藜麦商标“一年一穗”。今年,在松山镇德吉新村、祥瑞新村、鞍子山村等8个村种植藜麦3.1万亩,其中群众种植2.3万亩、远达集团种植8000亩。为了使产业发展壮大,政府对种植藜麦的农户每亩补助400元。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在松山镇种植藜麦试验田50亩、品种486个,甘肃省农科院种植试验田232亩、品种46个。

  天祝县松山镇党委、政府立足产业支撑,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探索出了“扶持跟进贫困户、贫困户跟进合作社、合作社跟进企业、企业跟进政策”的 “四跟进”促脱贫模式,按照“产业到人、人对产业”的要求,着力培育发展让移民群众长期受益、稳定就业的增收致富产业。

  藜麦的试种结果和种户们的热情,使这种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来的“稀罕物种”成为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新产业。今年当地政府开始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落实种植大片藜麦。目前松山镇是我国集中种植面积最大的藜麦基地;启动建设天祝县藜麦产业园,目前正在进行规划设计,“三通一平”基本完成。

  今年8月16日,天祝县与甘肃远达集团签订藜麦产业扶贫发展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建设全球集中种植面积最大的藜麦主粮、藜麦牧草、藜麦蔬菜科研示范基地和世界最全的藜麦种植资源圃,全力打造“中国高原藜麦之都”。

  紧跟时代步伐,赋予地方特色,着力发展旅游业。甘肃远达集团将投资建设藜麦田园综合体,总投资2.2亿元,占地面积160亩,包括藜麦生产线、藜麦科研楼、藜麦科技馆、星轨观测点、星光跑道等,充分利用藜麦的可观赏性,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把藜麦不但作为农产品来发展,更作为旅游要素来培养。

  菌类香菇 引宾来

  虽然刚入秋,但天祝县松山镇的天气寒意渐浓。走进天沪菌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门,看见前来交香菇的村民们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收购香菇的员工积极协作,井然有序。一字排开,香菇分类收购。李叔一边数着收购款一边高兴地说:“我和老伴今年种了四座食用菌大棚,咱政府负责两头承包,企业培育好菌棒,农户负责日常护理和采摘,四五天一个周期,我们只管摘好直接就拉着到企业来卖,一手交货一手拿钱,呵呵,从五月份开始采摘,到现在我已经收入十几万元了。就是遇上差年景,也有企业兜底呢!”

  香菇种植让大山里出来的农牧民不但学到了先进技术,而且也尝到了科学技术带来的甜头。大家慢慢地懂得了,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务农不再是“出力不赚钱”的事情。更关键的是,群众对政府的政策越来越有信心,脱贫致富的观念也随之改变,只要是政府提倡的“新鲜活儿”,大家都愿意试一试。

  松山镇坚持通过培育特色产业进行产业扶贫,是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把“千家万户”的贫困户自主经营转变为有组织、有分工的产业化合作社,产业化合作社再加入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链,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更多的农户脱贫。

  近两年来,天祝县松山镇围绕“香菇”和“藜麦”产业的发展模式,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充分支持,也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企业由“单打独斗”到“相互竞争”, 2016年,天沪菌业投资建设;2017年,臣祥菌业投资建设;2018年,四川保兴菌业、甘肃怡泉新禾来该镇投资建设,四川保兴菌业重点主导发展羊肚菌,甘肃怡泉新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13万元,拟建设年产1000万袋工厂化双胞菇生产项目。品种由“单一”向“多元”发展。单一的香菇品种增加至赤松茸、羊肚菌等多个品种。群众从“观望迟疑”到“积极参与”,由群众务工发展到今年群众积极参与;截至目前,群众共种植377座食用菌大棚,其中德吉新村150座,鞍子山种植198座,5、7号移民点44座,红山根种植赤松茸29座,每天出菇量稳定在10吨左右。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丰富了产业,促进了发展,填满了农民钱袋子,实现了乡亲们的幸福生活梦。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松山镇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利用海拔高、气温低等现有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发展脱贫产业,带动移民群众增收致富。今年种植食用菌386座,种植藜麦3.1万亩、汉藏药材1000亩、马铃薯2000亩、青稞1200亩、双低油菜3000亩、高原绿色有机蔬菜5000亩、观赏性花卉马鞭草400亩、优质牧草2000亩,为贫困户稳定脱贫打下坚实基础,为打造“中国高原藜麦之都”和“中国北方食用菌之乡”奠定了基础。

  精准扶贫 花园式家居

  松山镇是天祝县易地扶贫搬迁的主战区,他们大部分是边远山区农牧民,一没文化二没技术,如何让大家搬得进来,住得稳定,活得自在呢?

  为此,当地政府在产业增设施、提服务的同时,着力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理念,增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信心!

  近年来,天祝县松山镇按照先温饱、后脱贫、再致富“三步走”的思路,围绕移民群众迁入初期“居住难、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难题,以“教给移民干,干给移民看,带着移民干”的魄力和决心,用心、用力、用情,全力打响脱贫致富攻坚战。

  讲思想,讲政策、讲技术,一堂堂生动接地气的讲习活动,化难为易,将政策、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温暖了大地,抚慰了心灵。

  走进移民村,整齐的房屋一排排,宽阔的马路一条条,屋前家家是菜园,种着白菜、萝卜、马铃薯,屋后紫荆花海一片片。每个村都有学校,有卫生院,还有乡亲们的手工展览室,荷包、刺绣、剪纸等五彩斑斓,品种繁多,应有尽有,可供旅游的人观赏选择。乡亲们利用农闲时做做手工,既修心养身,发挥特长,还能带来不小的收入。

  松山镇地处祁连山脉毛毛山南麓松山滩草原,全镇辖12个村42个村民小组,2个新型农村社区和1个城镇社区,总人口5089户16717人。镇党委下设17个党支部,现有党员634人。近年来,共建成9个移民点,建成住房4350套。统一规划,统一布局,三室两厅,一卫一厨,还带后院。

  为了让搬迁进来的群众开启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松山镇对已建成的德吉、祥瑞、鞍子山等移民新村,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培育、广场美化、道路绿化等建设内容,2016年以来共实施各类项目37项,共完成投资9.89亿元,“巧红绣”手工艺品培训中心、移民点基础设施建设、德吉新村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等项目建成并发挥作用。下一步,继续规划在移民新村修建观景平台、步游道、生态停车场,配置景观小品、凉亭座椅等,达到“村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效果,为全域旅游打好坚实的基础。

  在鞍子山村,推开了马贵良的家门,马大爷正在客厅沙发上午休,白色的墙壁,明亮的地板,讲究的电视墙,落地式窗帘,贵妃式沙发,俨然城市化家居。马大爷说:“一家六口人,孙子城里上学,我帮着女儿女婿种香菇大棚和暖棚养殖,每年收入是原来的几倍呢!原来一遇到雨雪天气,人们是出不去,也进不来,现在下雨不怕淋着,下雪不怕冻着,刮风不怕牲口丢失,生活安定了,乡亲们有活干了,我希望身体健康多活几年!”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产业发展任务艰巨,必须加强村委领导班子建设,强抓领导带头作用,抓住关键的少数,根据县委部署要求,严格遵循党章党规和国家法律的基础上,2016年底,选优配强了一批乐于奉献、勤劳肯干、真心实意,有能力、有担当的党员进入了德吉新村、祥瑞新村等移民新村村党支部。村党支部将产业发展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基层党建目标任务,通过典型示范、宣传教育、技能培训,引导移民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为了发展特色产业,在去年试验成功的前提下,今年推广种植藜麦、香菇时,党委决定让村“两委”班子带头引领,各村党支部书记在特色种植、养殖、开办农家院方面以身作则,先人一步、快人一拍,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党员种植藜麦3710亩、注册合作社11家、注册农业企业1家、开办农家院2家。积极肯定基层党组织的首创精神,在鞍子山村推进“党建+”融合双推进发展模式,组建专业合作社、创办种植基地,培育种养能手和致富带头人,党组织在产业带动上造福一方热土。

  火车跑得快,全凭头来带。松山镇党委全力推行党员领导包村负责制,有效破解了党委意图落实不够、抓工作不能到底的问题,结合该镇移民众多、移民新村大的实际,以“大党委”统领农村党建 ,每村有一位党员领导包村负责,实现了服务“零距离”,管理“全覆盖”,诉求 “全响应”。

  抓精神文明 育美德

  孝敬老人,严教子孙;尊老爱幼,亲穆存心。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松山镇党委根据地域特点和民族精神,在乡风建设上细做文章。牢牢抓住党员家庭这个细胞,带动群众向上、向善、向好、向美,推荐表扬了一批好媳妇、好婆婆,让良好家风蔚然成风。严格要求农村党员自觉服务文明乡风建设,首先遵守红白理事会规章制度,主动促进移风易俗,杜绝薄养厚葬、杜绝披麻戴孝、杜绝大操大办、杜绝奢侈浪费、杜绝互相攀比、杜绝赌毒黑恶、杜绝天价彩礼。依托“主题党日”等载体,大力开展党员带头讲政策树新风、带头清垃圾拆危房、带头护环境常保洁等活动,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年内完成国土“增减挂”900亩、安装太阳能路灯160余盏、配备垃圾箱2500个、更换破旧广告门牌130个、出动人力3000人次、出动车辆120余次,共清理垃圾150吨、乱贴乱画300余处。通过干部带头、党员示范、全民行动,全镇呈现出了环境美、产业美、风尚美、传承美的新景象,提升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提高了广大牧民的思想觉悟。他们正朝着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的五好家庭迈进!

  传家风、树诚信、倡勤俭、育美德。“和睦家庭”、“美丽庭院”展示了农牧民群众的精气神,使整个乡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为了打造休闲农业品牌形象,开设开心农家乐,以树木成林、鸟语花香、柴火土鸡等具有浓郁的乡村气息和田园风光吸引省内外大批参观、学习、旅游、休闲的旅客前来与大自然融合,放松心情。同时农家乐都精心策划适合不同年龄和层次的节庆活动,满足广大游客的生态旅游需求。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在回镇的路上,从车窗外飘来了这首荡气回肠、催人奋进的歌声。唱响了松山镇的大沟山川,唱出了大家的心声,歌声在山间回荡,松山镇的群众将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共同繁荣发展,奋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编辑:关颖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