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上的渔农试验

时间:2018年09月27日 09:49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王云祥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盐碱地上的渔农试验

——景泰县盐碱地治理模式调查

在水产养殖区抬土造田的土地上成功种植的贵妃葡萄

景泰县草窝滩镇的有机蔬菜大棚内,工作人员正在查看蔬菜长势 。

景泰县枸杞以色红、粒大、品质优名扬天下。

盐碱地上的鱼虾养殖场

景泰县红水镇发展起奶骆驼养殖

抬田造地后,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这里种上了小尖椒。

  本报记者 王云祥

  景泰是全省土地盐碱化侵害的重灾区,由于气候变暖和大水漫灌,甘肃“米粮川”生态退化,盐碱化以每年5000亩的速度推进。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景泰治理土地盐碱化成果初步显现。

  景泰素有“陇右雄镇”之称,面对土地盐碱化,为了抗击“土地癌症”,景泰启动了“挖塘降水、抬田造地、渔农并重、修复生态”工程,经过几年努力,如今宽广的戈壁滩上重新恢复了生机。往日的盐碱地上,如今到处可见鱼塘碧波、农业连片的景象。

  强势治理盐碱化的同时,生态农业、鱼虾产业和生态旅游业等新兴产业正在盐碱地上崛起,戈壁农场和盐碱鱼塘成为景泰盆地一道壮丽的风景。前不久举行的一次有全国水产、生态等领域专家参加的论坛上,专家们对景泰县结合生态产业推进盐碱化治理的方式给予高度肯定,认为这种治理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多见,成为盐碱化治理向绿色生态发展的样本。

  27万亩良田被盐碱侵蚀

  盐碱化被称为“土地癌症”,土地盐碱化的加速推进,对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造成严重损害。

  景泰县地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这里是土地盐碱化的重灾区。全县现有农作物播种面积约65万亩,其中水浇地36万亩,而27万亩耕地被盐碱化侵害。“这里以前变成了盐碱地,不要说种庄稼了,连草都不长。”今年60多岁的景泰县草窝滩镇长城村村民陶知金见证了当地盐碱化侵害土地的全过程,不到30年时间,往日大片的水浇地变成了盐碱地,再也种不成庄稼。

  “景泰是甘肃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之一。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7万人,贫困发生率18.59%,其中盐碱危害成为导致贫困的罪魁祸首。”景泰县委书记李作壁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水在低处流,人在川上愁。风沙不断头,十种九不收。”这是此前人们对景泰川干旱现实的真实写照。

  为了缓解干旱,1971年,景泰川电力提灌一期工程建成投用,1987年10月,景泰川电力提灌二期工程正式通水,全县90%的田地变成了水浇地。从此,干旱的景泰川变成了甘肃的米粮川。

  据记者调查,由于景泰川浇灌区地处狭长封闭的盆地之内,境内不渗水层厚达100至1000米,长期的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上升,每年盐碱回归水达4000万方,加之景泰川内日照时间长,土地水分蒸发量大,又导致土壤盐分溶解在水中并积聚在土壤表层,造成大量优质土地变质为盐碱地。

  “自1990年景泰县土地盐碱化问题出现以来,刚开始采取‘挖渠疏水’的办法来排碱。”李作壁说,但历经20多年后,大量的排碱渠道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地段出现坍塌淤堵,排碱功能减弱,致使土地盐碱化速度进一步加快,以每年5000亩的速度蔓延,土壤含盐量达到0.7%—2.0%之多。

  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景泰县有27万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盐碱化侵袭。其中,中重度盐碱地16.3万亩,弃耕撂荒地6.5万亩,主要分布在草窝滩、五佛、上沙沃、芦阳、一条山等地势低洼区域的乡镇。由于大水漫灌和无法排水的现实,景泰盆地内的地下水位加速上升,加之气候变暖后蒸发加快,以往肥沃的土地形成了大量盐分积存,优良土质很快被盐分侵蚀。一望无际的景泰川沃野,变成了“夏季水汪汪、冬天白茫茫”的荒芜之地。

  地下水位上升,不仅仅是生态的损失,也给盆地内居住的人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灌区内部分村庄出现地基下陷、房屋开裂现象,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盐碱地变“渔农场”

  “盐碱不治,脱贫难成”。2016年,景泰县“挖塘降水、抬田造地、渔农并重、修复生态”的盐碱地治理工程正式启动。一场轰轰烈烈的排盐碱行动,在景泰川加速推进。

  治理“土地癌症”,是一项长期性的大工程。“通过疏通排碱渠道,不断构建盐碱地上的排碱系统,并利用工程排碱的方法,有效降低地下水位,利用盐碱回归水在弃耕撂荒的盐碱地上发展水产养殖和种植业,这个排盐碱试验持续了好多年。” 李作壁说,利用盐碱水养殖和种地是一项新的挑战。为了科学排除盐碱,景泰县先后与国家渔业渔政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县上先后组织技术人员和养殖户前往河北、上海、山东、江苏等地考察学习,又聘请专家“蹲点指导”,期盼探索出一条科技治理盐碱化的新路子。

  2016年春季,盐碱水养殖试验技术在景泰县获得成功,这一消息引起全县人民的沸腾,因为这将意味着全县27万亩盐碱地有望复耕。

  开展盐碱地治理之时,渔农综合利用系统也在建构。其过程较复杂,先要开挖1-1.5米深的池塘,再取土修筑起1.5-2米高的台田,在台田耕作的土壤底部约30厘米处铺设秸秆,在台田底部处铺设弧形薄膜和带有孔隙的管道,这样就形成了可以耕种的低碱度台田。

  技术人员开挖鱼塘后发现,新挖成的鱼塘周边地下水位迅速下降,通过测试后,发现水位下降的台地上的土壤PH值由以前的8.8下降到8.2,土壤盐分由以前的1.40%下降到0.60%,完全符合耐碱植物的生长条件,而且每开挖100亩鱼塘就可以形成60亩农田。

  “实验过程中,要对不同区域的盐碱水进行化验分析,在确定水质类型的基础上,才能选择不同区域的养殖品种,对于不适宜养殖的水体,可先行投放适宜型号的生石灰、草木灰、微生态制剂等进行改良调节,将盐碱水中的pH值、碱度和离子组成调整到养殖品种适宜的生存范围内,然后投放鱼虾幼苗。”景泰县农牧局水产中心主任李天元说,实验成功后,我们将购买来的鲤鱼、鲫鱼、南美白对虾等新鱼苗品种投放到了新开挖的鱼塘,经过一段时期的观察,发现鱼虾生长良好,虾苗成活率达60%以上。但是鱼虾幼苗采购又是一大难题,多数鱼苗、虾苗要从外省购买,由于运输距离远,鱼虾幼苗的成活率低,成本很高,而当地培育鱼虾幼苗尚存在技术短板。

  为了提高鱼虾幼苗的成活率,景泰县引进国内较为先进的低碳高效循环流水养鱼模式,这种模式以池塘循环流水“圈养”鱼虾,通过有效收集鱼类的排泄物和残剩的饲料,在沉淀脱水处理的基础上,再变为陆生植物蔬菜、瓜果、花卉等的高效有机肥。这样既可以解决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耗能和水资源等根本问题,同时又做到化废为宝,增加经济效益。

  为提升盐碱渔业标准化、设施化、生态化养殖水平,景泰县一方面提高盐碱地鱼虾养殖技术,一方面积极与相关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探索总结盐碱地鱼虾幼苗孵化。2017年夏天,虹鳟、金鳟、七彩鲑孵化技术获得成功,后来,鲟鱼、虾等孵化技术也先后获得成功,克服了盐碱地鱼虾幼苗缺乏的难题。

  目前,景泰县开挖大水面260亩,建成年可产青海湖裸鲤、德国镜鲤、鲤鱼等各类商品鱼45万斤以上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流水养鱼基地一座。当地盐碱地上培育出来的大量虾苗不仅满足了本地市场,而且销往酒泉、张掖和宁夏、内蒙古等地。

  戈壁崛起渔农业

  景泰县盐碱地的环境巨变,是全省治理盐碱化成效的一个缩影。如今的景泰盆地,盐碱地上已经有了新的效益,曾经的戈壁滩上崛起了新产业。

  景泰县草窝滩镇三道梁村是全县“千亩渔农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现已开挖水域840亩,建成高位虾棚2座、玻璃温室1座;抬田种植耐碱作物360亩,栽植绿化树木2000余棵。种植的大麦、葡萄、甘蓝、芹菜、向日葵、甜高粱、西红柿长势良好,树木成活率达85%以上。

  据记者调查,在治理盐碱地后,景泰县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景电灌区一带,重点形成了苹果、甘草、肉羊、黑毛驴产业;在干旱山区,形成了高原夏菜、甘草羊、滩羊产业;在盐碱区,形成了枸杞、水产养殖产业。大量的“现代农业示范园”、“脱贫产业园”和“特色产业园”在景泰县农村蓬勃兴起。

  在治理盐碱化的过程中,景泰同时重点打造出了“五佛现代渔业”、“盐碱水流水养殖”、“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鱼虾生态混养”和“休闲渔业”5大水产养殖产业园区,这些区域内的蔬菜、中药材、养殖业等实现了蓬勃发展。

  “目前正在谋划建设寺滩菁茂戈壁农业示范区、山东华达戈壁农业示范区、东西部协作戈壁农业示范区3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辐射带动每个乡镇至少打造1个千亩以上示范园区。” 李作壁说,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全县在治理盐碱化这条路上取得成功经验,正在努力构建农业文化旅游、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戈壁农业示范园区。

  记者在景泰县五佛乡兴水村采访时了解到,这里是景泰县“千亩南美白对虾养殖”示范基地,现已建成高位温棚虾池17亩,普通池塘1200亩。在泰和村,正在建设“低碳高效循环流水养殖”示范基地,现已开挖大水面200亩,配套高密度流水槽9个。

  “盐碱地上养殖的水产品味道鲜、品质好,经权威机构检测,钙铁锌硒等成分含量是平均值的6倍,钙含量更达18倍。”李天元说,景泰以加快发展戈壁农业为契机,积极培育特色富民产业,打造“戈壁鱼虾蟹”大品牌。

  目前,景泰县已建成脱贫产业园3个、特色产业园3个,辐射带动贫困户1600多户。五佛乡老湾村稻蟹产业园栽种优质稻种8000斤,投放蟹苗2万只,同步启动五佛优质稻蟹硒米申报认证,辐射带动农户314户,其中贫困户52户。预计今年水稻和螃蟹产量分别达22万斤、1万斤,按照大米每斤10元、螃蟹每斤40元核算,可实现产值260万元,贫困户通过保本分红、效益分红、就近务工可获得收益2800多元。

  “全县发展戈壁渔业19处、承载企业28家,‘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累计带动盐碱区20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今年全县鱼虾产量预计可达500万斤,实现产值7200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2400元以上。”张文玲说。

  景泰县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县已实现抬田恢复耕地1200亩,改良治理盐碱地2万余亩,这些治理后的农田里大麦、枸杞、西红柿等作物生长旺盛,已经有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公司投资3.2亿元,在景泰县寺滩乡辖区内建设国家级特种农业综合开发区,充分利用当地特色旱沙地,建成高标准滴灌工程10000亩,育苗及品系杂交选育基地1000亩,田间机耕道20公里。” 景泰格兰德特种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杰说,他的公司是一家中美合作企业,主要从事野生黑枸杞、紫金枸杞、野生白珍珠枸杞的优选育种、人工栽培及其技术研究,并同步打造中国首家有机原生态红枸杞出口基地。

  盐碱地变资产

  在治理盐碱化的同时,景泰县将农村“三变”改革、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走上了一条农业循环发展的新路子。

  在草窝滩镇长城村,远远望去,田地里的小尖椒火红色一片,已经是中秋时分,美丽如画的田园风光迎来了游客们的观赏,现代化农村美丽图景处处可见。

  60多岁的陶知金是长城村村民,他体验了这里的土地由干旱到提灌浇水,大水漫灌导致盐碱地,再到台田种地的全过程。如今,陶知金再也没有悲观,因为他已经是盐碱地治理的受益者,他以前撂荒的土地,如今变成了资产进行入股,自己成为了公司的股东。

  盐碱地变资产,是土地增值的一次革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景泰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专项经费1000万元,用于推进盐碱地治理,支持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发展水产养殖业。目前,全县水产养殖投资达1.46亿元,其中财政投入860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6000万元。在兰州、西宁设立了戈壁鱼虾专卖店,积极拓展销售渠道,计划到2020年发展水产养殖2万亩,有效治理盐碱地6.5万亩,根本解决盐碱区群众脱贫问题。

  景泰县草窝滩镇镇长王兴龙介绍,长城村以村集体为主体,将600亩农户土地以资产形式入股公司,并将政府投资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转变为村集体资产,通过折资量化后,以50万元入股公司。将财政等部门投入到村的各类涉农资金,在不改变资金(物资)使用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户持有的股金。将精准扶贫户每户5万元的贷款,以参股的形式入股公司,公司按照每年4000元分红,同时将农户闲散资金按照1万元每年分红600元的标准入股公司,在效益增长的时候以每年3%的比例增加分红。

  提起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模式,在农田里忙碌采摘小尖椒的几位农民异常开心。“以前地里种玉米,一斤玉米9毛钱,一亩地的玉米产值1500元左右,玉米一年还要浇6次水。现在土地流转给了公司,我成为公司的股东,每年除固定的分红外,自己还可以到公司打工,收入翻了好几倍。”陶知金说,以前村里主要种植玉米、小麦、西红柿等农作物,后来由于盐碱化加重,这些农田种不出庄稼,这几年治理盐碱地速度加快,全村产业出现了新的变化,大量种植小尖椒。

  办法总比困难多。景泰县在推进盐碱化治理之时,将农村“三变”与盐碱化治理相结合,形成了“‘三变’+戈壁特色种养殖”、“‘三变’+乡村旅游”、“党群创业互助会+基地+法人或自然人股东+农户”等模式,实现了“保底分红+股份比例效益分红”、“资源入股固定分红+固定比例递增分红”等形式多样的分红方式。

  “公司以每亩90元的价格与寺滩乡寺滩村、三道埫村、郭台村460户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并按10元/亩/年向所在村注入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金杰说,目前种植枸杞6800亩,每年吸收当地群众就近务工200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20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实现土地流转收益与劳务收入双赢。

编辑:关颖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