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财政撬动大民生

时间:2018年10月31日 09:07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缑玉明 何成军 吴正楠/文 曹志政/图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甘肃新闻

小财政撬动大民生

秋日亮丽的玉门城区。

玉门市民中心服务大厅。

玉门推行“一处跑,跑一次”政务服务,深受百姓欢迎。

  本报记者 缑玉明 何成军 吴正楠/文 曹志政/图

  玉门,曾被誉为中国工业的摇篮。这里是中国解放初期诞生第一口油井的地方,也是新中国第一个出油的地方,玉门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单纯依靠石油的发展模式,限制了玉门的发展空间。为了转型突围,2003年,玉门市政府驻地迁至向西70公里的玉门镇,开始了全面探索、深刻变革之路。

  探索难免遇到困难,变革必然要付出更多。在这个过程中,玉门市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学有优教、劳有应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安居、弱有帮扶等民生需求,近三年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累计支出43.3亿元,占全市财政支出的75.3%,用小财政谱写了大民生的辉煌篇章。

  学有优教, 办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漂亮的教学楼,绿茵茵的足球场,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心理咨询室、音乐室、美术室一应俱全,孩子们脸上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笑容。这是记者在玉门市第三小学看到的场景。该小学是玉门市政府投资9000余万元于2017年新建成的。

  “现在提起玉门最漂亮的建筑,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学校。近年来,玉门市委、市政府把教育事业作为优先发展战略,在发展环境、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上都做了最大努力,这两年用于教育的支出就达2.9亿元,占财政支出总额的18%,取得了明显成效。”玉门市市长何正军说。

  迁址之初的玉门新市区百业待举,教育、医疗、民生等各项事业发展都要从头再来,出现了诸多缺项和短板,教育首当其冲。因为设施不完善,条件艰苦,许多优秀教师流失,不少学生也去了外地求学,玉门教育一时陷入困境。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玉门市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逐年加大投入,终于使教育慢慢走出了低谷。

  2016年,是玉门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一年,玉门市正式启动普及免费高中阶段教育,标志着玉门市全面实施12年免费教育。

  实行了多年的9年义务教育,一下子变成了12年免费教育,民众无不拍手叫好。当年9月开始,玉门一中享受免学费学生970人,每人每年免1660元;玉门石油机械中专享受免费学生约550人,每人每年免950元,费用全部由市财政承担。两年来,共有4378名学生享受此项政策,累计发放高中免费教育资金584.5万元。

  这一年,为了激励全市初高中学生勤奋学习,更好地完成学业,玉门市建立了政府助学金、奖学金制度。政府助学金和奖学金都由市政府出资设立,总金额为每年各100万元。政府助学金用于资助优秀应届初中毕业生,政府奖学金用于奖励优秀普通高中、职业中专毕业生,中、高考前50名的考生,每人可获5000-5万元奖励。今年,玉门市又把助学金和奖学金总额都提高到了200万元,奖励的最高金额达到10万元,资助、奖励人数也从前50名增加到前100名,让更多的学子感受到了政府的诚意和温暖。

  也是这一年,为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玉门市建立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拨付资金450万元,用于解决城市寄宿制学校教师加班辅导、超课时教学绩效奖。并为全市688名农村教师落实了每月500-800元不等的乡镇岗位津贴和生活补助,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今年8月起,还将农村幼儿园临聘教师生活补助由每月500元提高到1000元,给连续任教满10年且有教师资格证的农村幼儿园临聘教师购买五险等。

  在努力调动广大师生积极性的同时,玉门市在改善办学条件上也是屡出大手笔。2017年,投资2.3亿元先后建成了玉门市第三小学、第四幼儿园,实施了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和城乡学校校舍建设工程,全市城乡学校实现了教师学生宿舍、标准餐厅、塑胶操场、教学设施、饮水设备等设施的标准化全覆盖。今年,玉门市教育固定资产投入已完成6800万元,全年固定资产投入可达到11356万元。

  此外,玉门市2017年还投资600万元购买标准校车15辆,今年又筹措资金410万元购置10辆校车,为偏远乡镇2000名学生就学提供校车接送服务,让更多的乡镇学生方便在市区上学。接下来,玉门市计划再购置10辆校车,到时全市城乡学生就可以全部享受校车接送服务。

  大投入带来高回报,广大师生用优异的成绩对政府的努力做出了回应:2017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56.7%,高中教学质量跨入酒嘉地区第一梯队;2018年高考再创新高,本科上线率达65.99%,增长9.28个百分点。同时,辖区内适龄幼儿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15%,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42%,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6.52%。今年中考学生前100名,93%以上留在了玉门当地学校。

  病有良医,为大众健康保驾护航

  崭新的医院大楼拔地而起,大楼周边,工人师傅正在进行道路硬化、物品搬运等收尾工作。走进大楼,宽敞明亮的通道,各个科室整齐划一、布置有序,每个诊室门口都配有先进的多媒体终端,病房装修简洁明快,给人温馨、舒适的感觉。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全新的玉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即日将正式投入使用。

  “玉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迁建项目2016年开工建设,总投资3.4亿元,是为了让城乡群众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而打造的重点民生工程,投资规模大,设计标准高,届时将是全省最好的县级医院,也将使玉门市每万人床位数达到100张,超出国家标准(49张)。”何正军说。

  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玉门市率先在酒嘉地区试点推行先诊疗后付费医疗服务。患者在入院时,只需提供医保卡或身份证,便可免交入院押金,直接入住治疗。2018年,先诊疗后付费的惠民举措在玉门城乡全面铺开,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开通了“绿色通道”,缓解了基层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慢、看病贵的问题,彻底改变了以往催费急、缴费难等情况。推行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分级诊疗、“一站式”即时结报等制度,个人自负医疗费用比例控制在30%以内,县、乡两级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5%和85%,累计受益9万余人次。持续优化一站式服务流程,将人社、民政、财险公司大病救助结算授权委托两家县级公立医院办理,通过整合医疗保障措施,服务窗口联网操作,实现了信息共享和便捷服务,让群众办事一处跑,跑一次,极大地方便了参保群众看病就医。

  同时,玉门市扎实推进社会保障事业,近3年市政府持续扩大参保覆盖面,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参保人员入库登记14万人,占应登记人数的99.4%,全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6%和98.6%,平均每年发放养老保险金4.07亿元,发放医疗保险金1.05亿元。2018年,玉门市把城市低保标准提高7.6%,达到495元/月,较2016年增长16.2%,农村低保类月标准分别达到310元和290元,较2016年分别增长8.8%和16.5%。连续3年,累计发放残疾人补助、临时救助、大病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资金2.4亿元,累计收益10万余人次,建成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6所、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32所,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3张。

  住有安居,群众生活质量持续改善

  今年50岁的程晓海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变成城里人。

  程晓海原来是玉门镇东渠村的村民,种过地,也在城里打工上过班,但他觉得自己终归还是农村人,最终得回农村。

  2017年,玉门市实施城中村改造,他和同村的村民们摇身一变成了真正的市民。不仅养老保险等问题都解决了,还在玉泉家园补偿了两套90多平方米的楼房,一间40多平方米的铺面。

  “光是铺面租出去一年就有四五万的收入,足够一家人过舒适日子了。”不过他计划等铺面装修好了,自己经营点小生意。勤劳惯了,突然闲下来他不适应。

  “棚户区改造是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玉门市连续三年将棚户区改造项目列为十大惠民实事之一,不断加大投入,先后完成1400户棚户区改造、7180套新老城区老旧散居楼院改造,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惠及千家万户。”何正军说。

  为了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持续改善人居环境,2016年以来,玉门市累计整合资金9亿元,实施乡村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建设、村庄村貌整治田园风光建设富民产业发展、村风民风建设等建设项目198个,实现了村民小组、产业园区油路全畅通路灯全覆盖。先后投资1.5亿元,建成了自来水净化厂、新市区水源地保护、自来水第二供水管线、生活用水与生态用水管线分设等项目,新市区饮用水质量达到日本标准。投资1.8亿元,建成三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16个乡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6万吨。投资3.2亿元完成新老市区、老城区供热系统回购、环保设施建设及管网建设改造工程,全面提升了城市供热保障能力和供热质量。在全民健身广场改造、棚户区改造、新老城区老旧散居楼院改造、新市区道路铺油罩面、城市综合亮化等城建项目上,总投资达15亿元,城乡群众人居环境、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在力促广大群众安居的同时,玉门还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努力让人民群众乐业。近3年,玉门累计建成创业就业化示范基地4家,制定帮扶优惠政策,引导208个创业团队、948余名创业者入园创业。建立了58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推荐427名高校毕业生进企业见习就业,政府为每位就业人员每月补助2500元,企业补助1500元以上,让就业人员工资不低于4000元,目前已发放就业见习补贴417万元。通过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西部志愿者等岗位为326名民生实事大学生完成入编入职;累计组织各类人才招聘会12次,为15000名城乡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21000多个,帮助12352人就业;累计培训城乡劳动力13042人,486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组织劳动力就近就地输转9.23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6.3亿元,玉门从以前的劳务输转基地变成了就业热门之地。

  智慧网格,“一站式”服务解民愁

  虽然时隔两个多月了,但玉门当地干部群众对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成功化解近400名河南籍枸杞采摘工劳务纠纷事件还是记忆犹新。

  今年8月7日,390多名河南籍枸杞采摘工来到该市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希望帮他们讨回采摘枸杞劳务费共计230多万元。

  玉门是全国重要的枸杞种植和产品加工基地,枸杞种植面积达23万亩以上。每年在枸杞采摘盛果期,从河南、宁夏等地前来采摘枸杞的农民工有数万人之多,这个时期也是农民工劳动保护、劳动报酬追讨等矛盾纠纷和社会治安隐患的多发期。但几百人一起讨薪的事还是第一次。

  稳定了群众情绪,理清了事由之后,该中心接待人员耐心讲解了此类事件的处理流程和主管单位,并带领5位农民工代表来到了综合服务中心的劳动仲裁中心。仲裁中心随即联系到了欠款人花海镇农民李某,在劳动仲裁中心主持下,双方进行了协商,但最终未达成共识。

  于是,劳动仲裁中心工作人员又带领双方来到综合服务中心的诉调对接中心,经过近3个小时的调解,双方达成一致,签订了还款协议。390多名上访人员随之散去,一场有可能造成重大越级上访事件的纠纷顺利化解。

  以前遇上这样的事情,当事人一般至少要跑信访局、人社局劳动仲裁大队、司法局、法院等多个部门,而且要跑多次才有可能解决问题。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成立后,由于职能部门都集中在一起,而且是多部门联合处置,所以当事人只需跑一次,就可以快速解决。

  何正军说:“为了提升市级层面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有效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推进‘平安玉门’ ‘法制玉门’建设,玉门市委、市政府在赴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学习全国基层社会治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玉门当地实际,探索形成了以‘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活力网格’的‘一个中心一张网’社会治理模式。一个中心就是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

  玉门市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今年7月份正式建成运行,整合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各类资源,设群众来访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两个接待大厅和矛盾纠纷调解服务中心、人民法院诉调对接中心等机构,公、检、法,人社、信访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入驻。中心设立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律咨询、司法鉴定、劳动仲裁、劳动监察等17个服务窗口,可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并设立劳动人事纠纷、医患纠纷、农村土地纠纷、物业纠纷等8个调委会,可有效调解各方面矛盾,构建起了“一体化运作、一站式接待、一条龙调处、一揽子化解”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格局。

  与一个中心对应的一张网,就是活力网格。活力网格是在现有行政区划框架下,以乡镇、街道、园区、农垦团场为一级网格,以行政村、社区、二级生产部门为二级网格,以村民小组和城市居民小区为三级网格,构建了全市统一的社会治理网格体系,有效打通了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通过整合人员、职责、资金,优化网格资源,把综治、禁毒、安监、卫计、民政、社保、道路交通等职责整合到网格员身上,实现“一员多责”,主动服务群众,及时发现问题,快速处置反应。

  “一个中心主要侧重于及时高效地化解社会矛盾,一张网主要侧重于预防社会矛盾,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一个中心一张网,实现了让群众跑一处、干部跑千家,获得了良好的服务民生效果。”何正军说。

  在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同时,玉门市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率先推行以“一处跑、跑一次”为目标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立了市民中心,将企业和群众经常办理的662项事项纳入市民中心集中办理,组织金融、供热、供水供电、供气、打印、快递等企业入驻市民中心为群众服务,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自2017年10月正式运行以来,市民中心服务大厅共接待办事群众51万人次,累计办件54万件,比改革前增加了近18万件,日均办件量达2200余件,行政许可事项提前办结率80%,其他审批类事项承诺期限内办结率97.6%,公共服务事项当日办结率达到100%。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玉门市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更多的惠民举措,推出更多的民生工程,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何正军说。

编辑:郝嘉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