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的千年大计

时间:2018年11月14日 08:54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吴正楠 涂文奎 通讯员 李兆奎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甘肃新闻

贫困县的千年大计

——合水县全域无垃圾整治工作综述

合水县吉岘乡铁李川新村。李富昌 摄

合水县太白稻田。陈飞 摄

子午岭秋景。

  本报记者 吴正楠 涂文奎 通讯员 李兆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生态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不仅仅是单纯的扫马路和整治环境,而是一项化风成俗的民心工程,更是一项千年大计的德政工程。

  10月19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在合水县调研时充分肯定了合水全域无垃圾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林铎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必须全方位治理、长效化管理,引导广大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对于只有18万人口的小县,合水是如何把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作为建设美好家园的重大民生工程来抓,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从最关键的问题突破,从群众最关心的地方抓起,彻底告别了西北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普遍现实现状。

  合水县委书记解平把“合水经验”总结为:用经营城市的办法管理农村,将城市网格化管理措施延伸到农村,建成了全域无垃圾信息监管平台,坚持把全域无垃圾与脱贫攻坚、农村风貌改造和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一手抓整治,一手抓提升,全民动员,真正调动人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夯实群众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乡人居环境治理的信息化、系统化和精准化。

  美丽乡村初展新姿

  隆冬时节,行走在合水县的川塬上,映入眼帘的是规划整齐、错落有致、环境优美的新农村。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镇的马路上,随处都能看到身着橙红色工作服的保洁员,橙红色已成为合水美丽乡村建设中一抹鲜艳的色泽。

  “垃圾不落地,合水更美丽。”就是这样一个朴实的口号掀开了合水县板桥镇的全域无垃圾整治。板桥镇按照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的部署要求,以“两线两河两点”为重点,辐射“两塬”,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迅速在全镇掀起全域无垃圾工作热潮。

  走进合水县板桥镇,记者看到,家家门口都有垃圾桶,街道整治干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与以前相比,村里的卫生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板桥镇党委书记严柏荣告诉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目前镇上已经组建了67人的乡村保洁队伍,针对环境整治中的难点问题,制定出台了环境保护、村庄建设、公益设施配套、道路交通维护、乡容村貌保洁等规章制度。同时,制定了制定保洁员管理办法,并与保洁员签订了安全协议,确保保洁员队伍安全稳定、运转高效。

  “路边都是绿化带,精心做的砖墙、花园都非常好,保洁员把垃圾都清理走了,非常干净。”村民张富贵说。

  在老城镇水沟村,一幅赏心悦目的画面映入眼帘:大街小巷干净整洁、门庭院落窗明几净、门店门牌亮丽如洗,这优美宜居环境让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幸福感大增。

  水沟村保洁员石文平说:“以前路边上垃圾成堆,现在基本上看不到垃圾。群众的环保意识也提高了,还形成了生活垃圾分类堆放的习惯,村容村貌也提升了。”

  在开展全域无垃圾工作之前,水沟村的群众在生活习惯方面,陋习还是比较多的,村庄的马路边上乱七八糟,群众的庄前屋后,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的这种习惯比较普遍,现在这一陋习彻底消失了。

  “天眼” 监控筑牢生态屏障

  环境卫生整治是一项长效工程,关键要抓好监督管理。

  “这个摄像头可以360度自由旋转,远近距离随意拉伸,真正做到了一个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现在,通过监控系统就可以发现哪里有垃圾,随后就会搭配使用一个叫做外勤助手的监管平台,来向辖区内的保洁人员派发清洁任务进行处理。”合水县全域无垃圾办公室工作人员王楠说。

  在合水县全域无垃圾办公室的指挥平台大屏幕前,这位年轻的女干部介绍起全域无垃圾监管时如数家珍。王楠说,合水县建设运行的全域无垃圾的信息监管平台,利用互联网 进行实时监控、动态管理,实现了城乡人居环境治理信息化、系统化、精准化,让垃圾整治无死角,让治理有成效。

  合水全域无垃圾信息监管平台是一个三维数字平台,聚合了公安、交通、环保、安监、电信等现有视频监控、数据信息,利用“雪亮工程”和合水县自建的646个高清摄像头,对各乡镇重点路段、小区、路口进行实时监控,发现问题,即时向保洁员下派任务、上传处理结果。

  为保证全域无垃圾治理取得实效,合水县还投资120万元创建了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信息管理系统,对全域无垃圾工作的信息资料、过程影像、督查档案等进行收集整理,随时调取查阅,实现线上和线下的“双线”管理,实现了对范围内的环境卫生和卫生保洁员的实时定位监管。

  保洁员张炳兴对村里环境卫生的变化,有着最深切的感受。从今年起,他的工作流程与去年有了很大不同。以往,他都是在村里固定的路段打扫卫生,但现在,只要是村里垃圾存放超量或者是哪里有卫生死角,他都能在第一时间知道,迅速到达现场进行清理。

  老百姓把摄像头监控形象地称为“天眼”,而就是这样的管理模式使合水的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依托全域无垃圾信息监管平台,合水县今年还将县城“六乱”和农村“十乱”列为治理重点,清理陈年垃圾,并从贫困户中选聘卫生监督员和保洁员,全县配备保洁人员861人,实现了保洁队伍县、乡、村全覆盖。同时,建成县级标准化垃圾填埋场1处、乡级2处,村级垃圾收集点67处,为全县498个自然村配备了三轮电动垃圾清运车,初步形成了“陈年垃圾清理到位,新产垃圾管理有序”的治理工作新局面。

  合水县全域无垃圾办公室副主任耿超坦言,治理后,群众从内到外有了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实现了环境面貌的整体提升。

  综合整治打造宜居新合水

  “县乡联动、属地负责、全程督办。”在环境卫生集中整治的同时,合水县设立了举报监督电话,及时受理群众反映的大气、噪音、垃圾等环境污染问题;全面落实“河长制”,确定县、乡、村三级河长152名,监管全县大小河流50条858公里,封堵沿河排污口18个,取缔采砂场(点)10处,回收废旧地膜627吨,升级改造养殖场125个。

  “全域无垃圾工作开展以来,我们突出以县城六乱和农村十乱为治理重点,共清理陈年垃圾286吨,拆除残强断壁8600米,新建绿树花廊230公里,打造微景观45处,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主要建立了责任包抓、队伍保障、财政投入、督察督办、奖惩激励五项机制,确保了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合水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曹育铮说。

  值得一提的是,合水县还将棚户区改造与六乱治理融合推进,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市场管理、市政设施和交通秩序等热点问题,对棚改区、农贸市场、商场集市的垃圾清理,严格落实门前三包六禁责任制,责任到人,日产日清。县城实行全天候不间断清理和保洁,主次干道定期洒水,城区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通过全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深入推进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积极开展绿树花廊建设,全面抓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效筑牢了生态环境的屏障,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合水县县长沈文祥说,今后将继续坚持,把全域无垃圾治理与文明城市的创建、城乡协调发展、彰显地域特色结合起来,全面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努力建设更加优美宜居的大美合水。”

  环境是民生,全域无垃圾治理就是解决“垃圾围村”的民生工程。农村的全面小康,不仅包括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还应包括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生活方式的转变和获得感。合水县创立创新的环境信息监管治理模式,最大程度调动了广大群众的参与性和建设性,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的确值得推广和借鉴。

编辑:郝嘉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