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巨变求发展 改善民生奔小康

时间:2018年11月26日 08:48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俞树红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沧桑巨变求发展 改善民生奔小康

——访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庆阳市委书记贠建民

  本报记者 俞树红

  11月25日上午,甘肃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媒体采访团专访了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庆阳市委书记贠建民。贠建民在接受甘肃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从老百姓衣食住行医教悉数发展变化,介绍了庆阳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

  从数据中看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庆阳老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1978年仅占全省的4%,2017年接近全省的10%,连续10年在全省排名第二。

  ——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0.24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49亿元;财政支出从1978年的0.7亿元,到2017年的234.4亿元。

  ——40年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庆阳老区交通不便、闭塞落后的状况,群众的衣食住行有了质的飞跃。

  贠建民说, 改革前,庆阳绝大多数老百姓温饱没有解决,粮食生产以玉米为例,亩产就400斤左右,现在可以达到“吨粮田”,群众已不愁吃喝。过去环县山区相当一部分群众没水吃,愁了几代人,现在把黄河水引过来,解决了全市十几万人民的吃水老大难。那时候,绝大多数老百姓住的是十分简陋的窑洞或土坯房,现在普遍住上了宽敞安全的砖瓦房。

  在谈到交通时贠建民又说,那时候,我们坐车去兰州,需两天一夜,现在半天就可到达;过去走一趟西安,需要一整天时间,现在只需两小时。从天上说,我们开通了内通陕甘宁、外连北上广的10条航线,架起了连通国内重点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空中走廊”。从地上说,修建了1.5万公里的硬化公路,覆盖到了全市所有乡村。仅环县2015年新修农村公路1435公里,相当于环县到北京、到天津的总里程;2011年西长凤高速建成通车,结束了庆阳老区无高速的历史,如今贯通东西的青兰高速建成投用。

  贠建民说,教育方面,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引进北师大优质教育资源建成的庆阳附属学校,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可容纳186个教学班、8460个学位,为庆阳教育质量的提升注入了活力。

  从老百姓最关心的看病来看,99%的群众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实现了城乡全覆盖。

  一年四季旅游不打烊

  在谈到红色旅游时,贠建民说, 庆阳是革命老区,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的南梁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和将来,红色资源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

  近年来,庆阳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结合扶贫工作,深度挖掘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讲好庆阳故事,各种效应正在显现。红色资源吸引国内外游客,助推了脱贫攻坚。今年国庆期间,南梁景区接待游客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亿元,庆城县接待游客5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37亿元。旅游收入的增加,使贫困百姓在旅游产业扶贫中享受到了改革红利,并建红色农家院,勤劳致富脱贫。尤其是新建新南二级旅游公路、青兰高速庆阳段贯通多个红色景区,使旅游更火,旅游业一年四季不打烊。

  用好“一户一策”,不让一户掉队

  在谈到如何打好脱贫攻坚战时,贠建民说,我们在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户一策”政策要求时,灵活对待,视贫困户实际情况制定帮扶政策,帮助5.82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谈到具体落实时,贠建民表示,庆阳把贫困户分成好几类,有能力干,身体健康的贫困户,帮他们学技术,学养殖,学养牛养羊,每户奖补两万元,让他们自己干;对剩余劳动力,制定输出打工脱贫,想方设法与省内外帮扶企业联系,输送他们外出打工,使几十万贫困户靠打工摆脱了贫困;对没有能力干,又学不会技术的这类贫困户,与合作社对接,落实2万元入股,3万元贷款政策,每户每年也能分红到8000到10000元钱,确保正常生活;对完全丧失能力又啥也干不了的贫困户,我们也不放弃帮贫,采取政府兜底政策,依托合作社入股,产业入股,靠分红让建档立卡户农民户户享受脱贫红利,年年有稳定收入。

  在谈到科技扶贫时,贠建民说“海升”模式值得推广,这个集团公司流转村民土地后建起现代化高科技大农庄,引进的荷兰矮化密植苹果,实现了一年挂果、三年丰产、五年盛产,亩产由传统的乔化园2吨提高到5-8吨,销售价格也不同,本地苹果一斤4元左右,海升苹果可卖到一斤15元,仍供不应求。

  贠建民说,目前全市在外务工人员超过53万人,劳务收入超过130亿元。根据最近公安机关最新统计,宁县就有近一半的人口在外务工生活,农民掌握了技术,在哪都能挣钱脱贫。

  采访结束时,贠建民充满自信地告诉记者,我们坚信,有“八个着力”的指示引领,有265万老区人民的艰苦奋斗创业精神,庆阳老区人民一定能够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小康社会。

编辑:关颖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