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转变”让嘉峪关成为戈壁明珠

时间:2018年12月10日 08:42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薛巍敏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三个转变”让嘉峪关成为戈壁明珠

——访嘉峪关市委书记李忠科

  本报记者 薛巍敏

  从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为如今的戈壁明珠,改革开放以来嘉峪关都经历了哪些转变?12月7日,甘肃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媒体采访团专访了嘉峪关市委书记李忠科。

  李忠科通过“三个巨大转变”向甘肃经济日报记者讲述了40年来嘉峪关发展转变的沧桑历程,介绍了嘉峪关在改善环境、民生等诸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

  转变一:从工矿城市到工业旅游生态城市的巨大转变

  “40年前的1978年,嘉峪关就是‘一城一企’,全市除了酒钢公司,没有多少像样的企业,全市可以说是一个大厂区;酒钢发展起来,拥有铁、钢、铝、机械制造、食品酿造等完整的产业链,也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目前,酒钢公司正在推进金属复合板、手机面板、双相不锈钢等新产品研发,毫不夸张地说,酒钢是我市发展的主心骨、动力源、代表作、大缩影。”李忠科告诉记者,说嘉峪关“因企设市”,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正是在酒钢带动下,40年来,嘉峪关全市产业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进步,2017年,经营主体达到2万多户,其中,非公经济市场主体就有22248户,生产总值从1713万元增长到210.99亿元、净增1231倍;财政收入由1100万元增长到40亿元、净增363倍,三次产业占比为2.2∶51.8∶46,产业结构发生历史性、根本性、全局性变化。

  “目前,农业方面,全市10万亩耕地,主要以设施农业、精品农业为主;工业方面,向深加工、中高端、产成品迈进,光伏发电、铝制品精深加工、汽车整车制造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最近我们正在推进鑫海成大数据中心,积极引进华为云计算中心项目,加快中核龙瑞研发中心和生活基地落实我市;第三产业方面,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引入主题公园、仿古街市、通用航空等’挑大梁’产品,今年1至10月,全市旅游人数987万人,收入69.58亿元,继续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全年突破1000万人次已成定局。”李忠科说。

  40年来,除了产业版图的巨大变化,就是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在昔日“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的戈壁荒滩上,建成迎宾湖、东湖、南湖等一批标志性生态工程。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9.2%,人均绿地面积、水域面积分别达到36.3平方米和28.6平方米,空气优良天数310天,湖光山色、亲水近绿、空气洁净成了嘉峪关这座戈壁城市的特色,这在4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转变二:从边城小城向战略节点城市的巨大转变

  李忠科向记者介绍,40年前的嘉峪关是一座人口少、体量小、实力弱的小城市,全市人口只有83660人,2017年常住人口增加到24.98万人,增长了近3倍,城镇化率达到93.45%,人口成倍增加,直观反映出城市发展的巨大跨越,以及实力和竞争力的显著提升。

  “1985年,全市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北市区,城市建筑基本上是5层以下的砖混建筑,大多是国营商场、工人文化宫、宾馆等等。”李忠科说,到了2017年,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增加了3倍多,城市跨过讨赖河向南发展,有效拉开了城市框架,讨赖河从“依城而流”变成了“穿城而过”;建成了容纳2万余人的中核四〇四生活区,新建了一大批酒店、住宅、商业综合体等项目,成为了一座高楼耸立、霓虹闪烁、马路宽阔、车流不息、人气聚集的戈壁明珠城市。

  此外,在谈及交通建设方面,李忠科说:“这些年来,先后实施了嘉峪关机场改扩建、嘉酒城际快速通道、高铁南站等重点工程,立体化交通体系已经形成,机场通航14座城市、客流突破40万人次,高铁每天始发和经停19对;推进酒钢(集团)公司、中核四〇四、铁路系统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加快老旧街道、地下管网、居民小区提升改造,城市功能布局和承载能力日趋完善,为提升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节点城市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转变三:从温饱社会到小康城市的巨大转变

  说起民生问题,李忠科表示,1978年,嘉峪关在岗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803元,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491元、17796元,领跑全省。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783元,2017年这一数据是27074元,增长35倍多,“数字的背后,反映的是老百姓生活从温饱到小康的全面跨越。改革开放初期,甚至到了上世纪90年代,居民大件消费主要是自行车、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摩托车等等。目前,仅家庭轿车的保有量就达到了每百户76辆,这个数字是比较高的。”

  在住房保障方面,李忠科介绍,40年前,大部分职工住的是低矮的棚户区,这几年经过棚改消灭了棚户区,10171户棚户区居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31014户老旧小区正在进行改造提升,人均住房面积39.5平方米,住有所居、住有优居、住有美居的目标正在变成现实。

  居民生活质量的大幅提升,也能从医疗、教育、社保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得到反映。

  “40年前,全市只有2家医疗机构、420张病床,2017年,全市有119家医疗机构、1785张病床;教育方面,这些年新建和改扩建校舍面积35.4万平方米,入园难、入学难、校舍旧、安全差的问题彻底得到解决,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总的来看,我们对民生关注最多、投入最大,全市70%以上的财政收入投向了民生领域。目前,我市城乡低保、社会养老、社会救助补助标准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率先实现75岁以上老人享受高龄补贴、60岁以上老人和残疾人免费乘坐公交车,开通覆盖农村所有行政村的公交线路,建成全国领先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李忠科说。

  李忠科认为,这些工作,都是群众期待所在,也是职责所在,必须坚持不懈做下去,努力建成更高水平、更有特色、更具品质的全面小康社会。

编辑:关颖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