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产业扶贫筑牢脱贫基石

时间:2018年12月13日 09:17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本报通讯员 赵德恒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区域经济

  本报通讯员 赵德恒

  近年来,景泰县紧密围绕“换穷业、拔穷根”的目标,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合理布局、提高收益、促进增收”的思路,深入实施产业扶贫行动,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准施策夯实产业基础。着力补齐干旱、盐碱、风沙“三大贫困片区”产业基础短板,实施正路引提灌、寺滩引水、黄崖坝上水、戈壁农业灌溉引水等四大“旱变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干旱山区群众靠天吃饭的问题;全面推进盐碱地治理,投资1.23亿元的草窝滩片区治碱排水工程和投资2200万元的排碱隧道工程已竣工使用,发展盐碱渔业推进生态治理,全县水产养殖达1万亩,改良治理盐碱地2万余亩;坚持生态林和经济林两条主线,不断扩大绿化面积,提升防沙治沙能力,全县耕种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精准定位强化顶层设计。针对产业发展中“小作坊与大市场”不相适应、风险防控能力弱等问题,相继制定出台《景泰县“6+5”产业扶贫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和《景泰县关于加快发展戈壁农业的实施意见》。一方面,着眼当下扎实开展“两园两率两节点”产业脱贫行动,建成脱贫产业园46个、特色产业园57个;努力推动“6+5”产业落地落细。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戈壁农业,着力打造寺滩片区40万亩新疆润丰现代农业、海升胡萝卜生产加工农业、华达戈壁农业、上沙沃渔业、正路高原夏菜产业园等五大农业产业园区,为引领驱动乡村产业兴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谋篇布局、配套措施。

  多措并举发挥产业效益。健全经营主体与贫困户扶持增收利益联结机制,按照“8%保底分红+8%补助+N%效益分红”的入股分配方式,扶持壮大经营主体,有效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大力发展小麦、玉米两个基础产业,共种植36万亩,人均增收1100元。大力发展11类增收产业,全县45家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其中,华达、聚源、菁茂、闯立等多家经营主体带动发展蔬菜产业3.5万亩、中药材产业18万亩、果品产业30.5万亩,贫困户人均增收1100元以上;丝路、裕民、常顺、智科、千山、沙漠驼王等多家经营主体带动发展肉牛1万头、肉羊150万只、黑毛驴1450头、奶骆驼190峰、生猪50万头、禽产业140万只、水产养殖1万亩,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华达农业带动发展果蔬保鲜库,人均增收900元以上,实现了贫困户产业带动全覆盖。

  创新思路壮大劳务经济。着力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多渠道整合培训资源,通过“点菜式”分类培训和“带动式”引领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加强电工电焊、装饰装修、汽车驾驶等职业技能培训,同时,认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劳务输转,加强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县区天津市西青区在产业培育、劳务协作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促进劳务输转。目前,全县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271个,完成贫困劳动力培训1.05万人,年内输转2553户,户均收入达1.67万元。同时,大力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强化政策扶持和村企对接,现已建成12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266人,月人均收入达2000元以上。

编辑:关颖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