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黄土高原的生态屏障

时间:2018年12月14日 08:30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吴正楠 段睿珺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守护黄土高原的生态屏障

——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调查

 

太统-崆峒山森林系统

 

毛杓兰(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张新民 摄

 

金钱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红外相机监测

 

黑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鹭、苍鹭 鲍双玲 摄

 

  本报记者 吴正楠 段睿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绿色家园的重要依托。经过40年的发展建设,作为甘肃陇东地区唯一的一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了黄土高原比较完整的原始森林,积攒了丰厚的“生态家底”,已成为陇东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地区,为保护陇东地区的生态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陇东地区的国家级保护区

  茫茫林海横亘于陇东黄土高原西部的泾河中上游,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让这里成为天然植物园和生物基因库;地势奇险、叠落有致和地层中保存的古生代化石遗迹,让这里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新石器时期齐家文化、仰韶文化遗迹和道教名山崆峒山,让这里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古文化遗迹……

  这里是陇东地区唯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陇东黄土高原西部,六盘山系东侧支脉,黄河支流泾河中上游地区平凉市崆峒区境内,距城区15公里。保护区东起甘沟大湾梁,西至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南至包家沟梁,北至胭脂河,总面积16283公顷,约占平凉市崆峒区国土面积的8.4%,其中核心区6680公顷,缓冲区4645公顷,实验区4958公顷。

  “保护区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珍稀物种、古文化遗迹和地质遗迹,是我国内陆半湿润向半干旱气候过渡的典型地带,是黄土高原保存较为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是陇东天然的绿色宝库。”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资源保护科科长吴利华说。

  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黄河支流的泾河源头,是陇东黄土高原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是泾河中上游广大地区生态平衡的神经中枢,是涵养水源滋润陇东黄天厚土的心脏部位,对于改善贫瘠高原的面貌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同时,保护区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障泾河中上游地区生态平衡、维护下游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保护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及物种持续进化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为做好陇东黄土高原的生态保护,1982年,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成立,由甘肃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管辖面积1089公顷,占太统林场总面积18252公顷的16.8%。1999年,保护区编制了保护区范围扩建区划报告上报省政府。2001年4月,甘肃省政府批复同意,将原保护区范围扩大到整个太统林区,保护区更名为“甘肃平凉太统-崆峒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更名为“甘肃平凉太统-崆峒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隶属林业部门管理,保护区的范围从1089公顷扩大到18252公顷。

  2000年,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被甘肃省列为“十五”期间拟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对象。2001年12月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原则同意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拟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1月,保护区总面积调整为16283公顷,200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保护陇东生态环境的关键地区。

  保护优先中建管并重

  一切为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所有工作从保护的角度出发落实。

  自成立以来,保护区坚持建管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建立了“管理局-保护站-保护点-村社”四级保护管理体系,建立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长效工作机制。“在森林资源管护中,我们强化资源监管,要求一线管护人员每月巡护天数不少于22天,对保护区关键区域加大巡护频次和督查密度,做到巡护监管无盲区。”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后河保护站站长刘国涛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站上主要工作是育苗、抓生产和护林,现在是封山禁牧主抓管护。与以前相比,林子更茂密了,村民以前可以穿林而过,现在根本过不去了,森林覆盖率也大幅提升了。

  围绕做好资源安全保护,保护区每年通过“绿盾行动”、打击非法占用林地、“清网行动”等各类专项行动,采取高压态势遏制区内偷挖乱采、乱捕滥猎、私搭乱建等违法行为,累计查处各类林业行政案件35起,其中非法采矿24处,偷伐林木8起,滥猎野生动物3起,抢救放归大鸨、隼、猫头鹰等病饿野生动物30余只。

  为减轻区内人口给保护区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保护区管理局多次与当地政府衔接,先后对保护区内城子、麻武、月明、后沟、高岭等村242户1008人实施了生态移民搬迁,保护区内人口从5614人减少到了3507人,3507人为户籍人口数,现保护区常住人口为1993人。同时,关闭了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年产45万吨的太统水泥厂,极大地改善了保护区自然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保护区还以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切入点,突出整治环境问题。2016年底,中央第七环保督察组经过实地查看通报了保护区的有关违建问题。通报后,太统-崆峒山保护局积极配合地方林业、环保部门,对存在的违建问题进行整改。在地方政府的全力配合推动下,2017年9月,太统山庄的旅游活动被彻底关停并退出了保护区。中央环保督察后,保护区管理局先后召开生态环境保护整治专题会议20余次,研究部署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工作。整改过程中拆除各类违规建筑约8100多平方米,督促整改责任单位制定生态修复方案和作业设计,恢复植被181亩,覆土3万立方米,栽植各类绿化苗木8万余株、播撒草籽400公斤,行政处罚4家单位。彻底解决了一批长期困扰保护区管理的历史难点问题,为今后依法规范管理保护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森林防火是保护区工作的重中之重。保护区将森林防火任务逐级逐人落实到山头地块,严格执行“十不准”火源管理、入山登记、24小时值班等防火制度,在寒食节、春节、清明节等高火险时期,在坟地、寺庙、旅游景区、山岔路口和退耕还林交界区等关键地段做到特殊部署,做到全方位、全时段严格监控。组建了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义务扑火抢险队25支670人。通过防火宣传教育、火源管理、隐患排查、队伍建设、应急管理“五个到位”。近年来,太统-崆峒山保护区防期以来区内无一起火情火警发生。

  筑牢陇东生态安全屏障

  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公益林建设、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使保护区有林地面积由7.85万亩增加到11.59万亩,林地面积由19.46万亩增加到20.73万亩,森林覆盖率从建区之初的32.1%提高到了65.9%。

  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和生态环保力度的加大,在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人的活动是越来越少了,一些多年不见的动物也出现了。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太统保护站站长薛彦铭介绍,生态环境的改善,让一拨又一拨的候鸟来到了平凉。根据保护区近几年监测的结果统计,共监测到湿地鸟类5目8科23属42种和亚种,主要是雁鸭类、鸻鹬类和鹭类。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有黑鹳、鸳鸯、苍鹭、灰鹤、牛背鹭和池鹭等。黑鹳也叫乌鹳、黑巨鸡,属于鹳科,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鸟中的“大熊猫”。

  在保护区,监测到的动物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林麝、国家Ⅱ级保护动物豹猫和红腹锦鸡,以及野猪、灰背伯劳、红嘴长尾蓝雀、雉鸡、松鸦等野生动物。今年6月,太统保护站接到崆峒镇寨子街村马家峰社村民的电话,有一头鹿跌落在本村的枯井内,无法出来。接到电话后,太统保护站和保护局人员一同赶往现场,经确认掉落在枯井的动物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狍。经过1个多小时的全力营救,终于将狍安全解救出来了,在确定狍无大的受伤情况,将狍进行了放生,让其回归到大自然。

  数据显示,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区内分布维管植物群落野生种134科611属1412种及种下单元,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有银杏、长叶头蕊兰等14种(变种)。区内分布脊椎动物297种(亚种),有黑鹳、金雕、大鸨普通亚种、豹、林麝、梅花鹿6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属于《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180种,占总种类数的60.61%;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V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列入的物种有28种;华盛顿公约(CITES)红皮书中列入的濒危物种22种;分布在保护区的中国特有种28种,占总种类数的9.43%。区内分布昆虫资源13目88科774属1185种(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昆虫有小红蛛绢蝶1种,主要观赏蝶蛾371种。

  众多的珍稀物种已让保护区成为陇东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地区,其在保护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及物种持续进化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有专家指出,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在全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可以排名前三。森林覆盖率对调节气候环境,改善空气质量,防止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涵养水源,增加雨水量都大有裨益。平凉城之所以冬暖夏凉,就得益于此。而生物多样性则对防治病虫害发生,推动旅游业及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编辑:关颖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