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车间 : 脱贫增速新引擎

时间:2019年01月17日 16:47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区域经济

现场见闻

  近年来,靖远县大力推进劳务定向培训输转和“扶贫车间”带动就业,开展了就业扶贫岗位进村社活动,为61个深度贫困村提供就业岗位2627个,“订单式”输转贫困劳动力3800人,创劳务收入3975万元。认定家政服务、农业种养殖等行业类别扶贫车间5家,正在建设扶贫车间15家,带动就业516人,102人已稳定增收实现脱贫。图为贫困户在三滩镇“扶贫车间”里进行衣服加工。 张强中 摄

 

镇原太平镇——

扶贫车间设在家门口 务工持家两不误

  本报通讯员 曹延延

  隆冬时节,笔者在镇原县太平镇枣林村“扶贫车间”里,看见一堆一堆分拣好的杏仁正在打包装箱。“‘扶贫车间’办到了村里,我们可以在家门口上班,务工持家两不误!”正在分拣杏仁的贫困群众高兴地说。

  2018年以来,太平镇按照脱贫攻坚就业扶贫精神,针对部分贫困群众既无致富技能,又无法外出务工这一突出问题,在充分考察、协商探讨的基础上,将枣林村的鹏涛茂源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建设成为“扶贫车间”,承接了带贫任务。

  “该扶贫车间主要以杏胡脱皮及炭化料加工为主,按照‘企业搭台、群众参与、走进车间、脱贫致富’的思路,注入了扶贫理念,为贫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务工人员可实现基础工资、年终奖励、爱心分红三项增收,真正实现了务工持家两不误。”太平镇负责人介绍。

  张红艳是太平镇枣林村咀头组人,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共6口人。她父亲右胳膊残疾,丧失了劳动能力,做不了重活,只能在家干点轻农活。丈夫也有病,这段时间在兰州看病,还有一个小孩上幼儿园,家里全靠母亲在外打工维持,收入不高,家庭经济非常紧张。设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招工时,优先考虑贫困户,她便到该厂打工,缓解了家庭的燃眉之急。

  “这个活不辛苦,待遇也可以,每个月收入23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和接送孩子上学。”90后张红艳在拣杏仁生产线上忙活着。看上去是很简单的活儿,但真要快速分拣出来是不容易的。她手法娴熟,一会儿的工夫就捡了一大堆。“在这个车间,我已经属于‘老员工’了。” 张红艳笑道。

  “我们厂就业门槛低,用工方式灵活,能让从业人员兼顾家事、农活,而且招收的大多数是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年纪最大的已经60多岁了。”枣林村党总支专业合作社联合党支部书记李爱军说。扶贫车间采用计量制,多劳多得,人均月收入1500元左右,年终奖结合员工全年工资总额发。同时,根据效益,逢年过节给车间员工发放日用品、毛毯、劳保等生活用品。

  目前,该扶贫车间招工50多人,其中贫困群众30人。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更是出口意大利等国,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年支出工资50万元以上,有效拓宽了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带动了贫困群众早日脱贫。

 

会宁杨崖集镇——

扶贫车间有“钱景”

  本报通讯员 姚继东

  元旦刚过,会宁南部乡村异常寒冷,然而在杨崖集镇的扶贫车间内,却是暖意融融。甘肃长征药业集团的工作人员正在为这里务工的村民发放上月的工资。领工资的人员中,杨崖村村民闫儒刚老人也足额领到了自己的“工资”。

  “我和老伴俩都是七十多岁的人了,到外面打工没人要,在家里下大苦力活都干不动,没想到甘肃长征药业集团在家门口办了扶贫车间,我们就在车间里拣选药材,活轻松,一天下来能挣不少钱。”闫儒刚高兴地说。

  闫儒刚老人的儿子常年在外打工,老两口和儿媳在家务农,还有三个小孙子需要他们照顾,生活过得紧紧巴巴。村上发展中药材产业,经一家人盘算,光土地流转和保底分红每亩就能拿到980元,而且还能够在加工车间务工,最终他们决定把家里最好的15亩地流转给长征药业种植药材。

  让闫儒刚更开心的是,他在剩下的薄地里也种上了药材,而化肥、种苗都是长征药业公司免费提供的,连种的机械也送着,直至种上,他都没花一分钱,就是投入了一点人力。

  为助推脱贫攻坚,促进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实现稳定增收,去年,杨崖集镇与甘肃长征药业集团合作,积极打造扶贫车间,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纳入中药材产业链条,贫困群众实现管家挣钱两不误。

  甘肃长征药业公司先后在杨崖集镇的五个深度贫困村流转土地4200亩,通过建设扶贫车间,在拣选、切割、包装等工序中,解决了周边贫困户增收难题。

  杨崖集镇镇长袁应军说:“由政府投资建设扶贫车间,正常使用以后,可吸纳200多名贫困户就近就业,月收入可达到2000多元,按照每年务工6个月计算,每户贫困户可增加15000元以上的收入,为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崖集镇依托扶贫车间切中了“痛点”,找着了“要害”,将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在车间上班。同时,采用土地入股、高产分红、劳务酬金、政策奖励等组合配套模式,使贫困户“真实地摸到脱贫的大门”,实现了共同富裕。

 

金昌:

扶贫车间带动300余人就业

  本报金昌讯(记者 牛占虎 通讯员 许开松)去年,金昌市将扶贫车间作为就业扶贫的主要抓手,努力推动扶贫车间多样化、多元化发展,带动贫困劳动力374人就地就近就业,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介绍,金昌市从健全机制入手,制定出台《关于扶持发展“扶贫车间”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意见》等文件,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多方参与”的工作思路,积极引导和鼓励优质企业、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基地、返乡能人利用乡镇(村)闲置土地、房屋等资源,依托当地特色经济和产业优势,把红柳编制、富硒农产品加工、湖羊养殖等产业作为“扶贫车间”重点项目进行培育和打造,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就业扶贫之路。截至目前,全市认定永昌海量辣椒专业合作社等“扶贫车间”7家,带动就业374人,其中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90人。

编辑:关颖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