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高考,不一样的账本 ——五个不同年代人眼中的高考

时间:2019年06月10日 15:02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苏海琴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又是一年高考季。记者对经历过高考的“过来人”进行了采访,聆听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高考记忆。仅就高考经济成本而言,从五六十年代吃野菜、吃地瓜片到如今补脑液、营养餐;复习资料从4角一本的练习题到上千元名目繁多的助考“神器”;补考费用从无到上万元;从步行回家到预订上千元的宾馆参加高考……同样的高考,不一样的高考“账本”,勾勒出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1961年考生:饿着肚皮上考场

  于清潍,山东省诸城市人,1961年参加高考。

  “高考那年,一天只吃四两面糊糊,再吃些菜叶子和树叶子。高考当天饭食稍微有所改善,中午带了6片地瓜干,地瓜是留给下地干活的父亲吃的,为了支持我高考,父亲把地瓜留给了我,自己喝野菜糊糊。可以说当年是吃着野菜饿着肚皮上考场的。”提起自己高考时的情景,于清潍非常激动,“虽然过去几十年了,但仿佛就在昨天。”

  于清潍回忆说,高考当天,他一个人带着一支普通钢笔和一块橡皮去赶考,考场外也没有其他家长陪考。

  “走出考场自我感觉良好,满脑子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无暇顾及饿得咕咕叫了半天的肚子,哼着小曲步行五里路回家了。回到家放下书包,就去挖野菜,帮助母亲准备第二天的饭食。”于清潍直言,那个年代,能考上大学很难,全国各类高校共招生不到30万人,考名校更难,复旦大学中文系在山东共招了两名考生,一名是他,一名是济南的考生。

  毕业后,于清潍被分到《甘肃日报》编辑部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当时高考时的心酸,现在看来真的是一笔财富。”于清潍告诉记者,他的父母虽然都是农民,但他们只认一个理——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改变现状,改变命运。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于清潍和其弟弟身上,正是憋着这股劲,他考上了复旦大学,其弟弟进入北大深造。

1978年考生:仅花了几元钱

  6月7日早晨,一位老人正在黄河边锻炼身体。记者上前搭讪,才知道他姓吴,皋兰县人,是兰州某大学的退休教授。

  “几乎没怎么花钱。”提起当年高考消费情况,吴教授回忆说,他是1978年参加的高考,这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大部分考生基本上没有复习资料,只有一本书和一本练习题,费用总计不到一元。他手上一些老的教科书还是从老师那里借来的。

  “高考那天母亲很早起床,给我烙了两个玉米面饼,熬了一碗绿豆汤,这应该就是高考的最大福利了。”往事历历在目,吴教授是这一历史时刻的最好见证者,“当时下考场,看到有一位女同学拿着半个白馒头吃,馋得我直咽口水。”

  庆阳的高文杰也是这一年高考大军中的一员。想起40年前的大考,高文杰记忆犹新,赶考时母亲在他的衣兜里塞了两个热乎乎的鸡蛋。年迈的奶奶拿出一双提前做好的新布鞋让他换上,“脚上的鞋子尽管破了几个洞,却舍不得穿新鞋,拿着新鞋进了考场。”高文杰告诉记者,他们家孩子多,生活过得很是艰难,他又是家里的长子,弟弟和妹妹还小,参加高考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奢侈的决定。受条件限制,备考阶段能够吃饱就已经很幸福了。

1986年考生:啃干馍睡通铺

  60后的曹兴汉老家在正宁县宫河镇佐城村。回忆起自己的高考,他感慨不已。曹兴汉是1986参加高考的,被陇东中医学校录取,目前在陕西某医院工作。

  “我高考的时候,正值土地承包初期,多数人的日子过得都很拮据,但和之前相比已经好了许多。每顿饭都有玉米面吃,偶尔还可吃一顿白馒头。”曹兴汉回忆说,他们当时考试要到县城一中集中考试,考前一天背上家里准备的干馍、陶瓷水杯、考试用具、复习资料,步行七八里土路到镇上坐前往县城的班车,一个人单趟车费不到2元,到县城后,晚上睡在学校的大通铺里,一床被子也没有。

  曹兴汉说,由于经济条件不允许,他们很少买备考资料,学习资料都是学校打印出来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慢慢好了起来,备考的条件也一年比一年好。1989年考入上海一所中专学校的李国文告诉记者,他高考时,除了必须的用品,还带了一个电子手表,“那是在上海工作的大伯送给我的,鼓励我一定要考上大学。”李国文直言,当时手表已不再是什么稀罕物,但对他来说是最为贵重的东西。

1995年考生:骑自行车去考试

  陈伟华,甘肃天水人,1995年参加高考。

  回望高考,陈伟华坦言,备考资料只有学校发的一套复习题,成本在10元左右,家庭情况好点的学生自己也购买一些复习书,关系好的可以借来学习。

  “和平时基本一样。”当问起高考当天的情况时陈伟华告诉记者,早上起来,父母早已下地干活了,自己吃一片馍片,喝点水,带上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准考证、钢笔、铅笔、尺子,然后骑着自行车赶往考场。

  “考点门口有个大爷推着自行车卖烤饼,一个烤饼0.15元,基本上都是城里的学生购买,像我一样的农家学生,根本没钱购买,只能过个眼馋。”陈伟华说,他们家住在半山坡,考完试把自行车骑到山下,再慢慢推上山,“那时基本都是加重自行车,推上山特别吃力。”

00后考生:高考成本步入“万元”时代

  进入2000年代,高考成本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6月7日,高考首日。兰州市民丁淑敏看着女儿进入兰州二十七中考场后,在考场外马路边的树下坐了下来。说起现在高考成本,丁淑敏的话匣子打开了,她说为了孩子高考顺利,全家人都在后面支持着,仅高三一年至少花费3万元左右,其中包括资料费、补课费、各种营养品、高考房……

  丁淑敏说,她们家在兰州市雁滩,为了不耽误孩子考试,高考前一个月她就在考点附近的宾馆预订了两间客房,供孩子午休和家人陪考,每间房一晚478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像丁淑敏一样为孩子高考一年花费三四万元的家长不在少数。

编辑:于娟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