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村舍的“三年战役”

时间:2019年07月12日 11:17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何成军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甘肃新闻

  

“又见张掖”系列报道之三

  

——高台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调查

  

  
高台县乡村新貌(航拍图)。郑耀德 摄

  

  当前,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头号难题。

  高台是传统农业大县,虽然城镇化率已达50.3%,但城镇化质量还不高,许多居民城镇户口只是停留在户籍上,或者“两栖式”漂泊在城乡之间,生活方式、思想认识还没有根本转变。

  只有创造好优美的农村环境,才能留住人、吸引人、招揽人,带动和发展农村产业,切实解决“土地谁来种、家业谁来守、田园谁来建”的难题,真正让农业活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

  2019年5月20日,高台县委县政府下发《高台县村居风貌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力争通过三年时间,让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场旧宅革命

  

  南华镇南岔村四、五、六社的153户村民正在进行一场旧宅革命。在一间间旧宅倒下的同时,不远处一幢幢高标准住宅正在建起。

  村庄“颜值”上去了,道路、绿化、供排水管网等设施也能配套了,镇党委书记柴宗龙又算起了新账:三个社153户村民以前的宅基地占地230亩,现在只占110亩,以后复耕120亩。村里统一经营后可以建200个蔬菜大棚,一个棚年收入3万元,就有600万元,摊到每户,每家能分到4万……

  越算越兴奋!柴宗龙加快脚步,看看各处的施工进度,再摸摸新房坚实的墙体,脸上带着笑,但心里却着急——急着早一天用实践证明自己的算盘打得准不准。

  新建的高标准住宅有70户,再加上2003年左右小康村建起的45户,常住的村民共有115户。“其余村民早就搬到城里了,留下残墙破垣,村里的基础设施都没法搞。”柴宗龙说,村里2850亩地已有70%流转出去,全部种蔬菜,村民富了,想走的进了城,留下的想修房。但“东家一片瓦西家一块砖”,怎么看都乱。现在好了,借着县上的政策“可以从根上解决问题”。

  干着同一件事的巷道镇东联村规模更大些,全村先从五、六社做起,新建88套特色民居,配套353㎡的综合服务中心。

  党总支书记胡宗仁,全县第一个选拔为公务员的优秀村干部,很会做群众工作。

  “农村一呼百应的工作,除了分钱,其他工作是不可能的。”在他看来,县上这次关于村居风貌的改造工作,是全县近年来在乡村振兴中投入最大的惠民工程。但刚开始,对于县上勾画的蓝图,老百姓却没看懂。

  为了下好这盘棋,胡宗仁和群众商讨了五次。

  第一次,讲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让群众明白城里只是农民的居住地,而不是家。何以为家,家是一个赖以生存的地方;第二次,讲做这件事情政策上的优越性,算清楚群众自身的经济账;第三次,讲修建什么样的标准,修建好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第四次,从房屋设计的风格、布局等各个方面让群众审图,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修改;第五次,将房屋布局、材质、价格等方面的内容,对群众进行全面细致的说明,最终确定房屋的户型和面积,并选出群众代表作为施工监理人。

  施工监理人要监督每个工程步骤,时刻用手机将工程建设情况发送到微信群,使群众随时掌握房屋的建设进度和质量,并在群里互动发表自己的看法。

  “会上,我们村干部当面表态,担负起建设的全部责任,让群众安心外出打工挣钱,待房屋建成后返乡分配住房,这样就形成了群众参与、干部负责的良好氛围。”胡宗仁说。

  记者采访时,东联村已有72套房屋主体工程完成,剩余16套正在紧张施工中。

  

消除“视觉贫困”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几十年来高台县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老百姓住房条件的改善,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高台人的父辈们居住在老庄子里,各住一处,零星散布。到了七十年代,政府集中规划了农村居民点,形成了现在村庄的原型,但大多还是土坯房、茅草屋。后来随着“大包干”的实行,家家户户日子逐渐好转,大部分农户“拆了旧房盖新房、盖了新房刷白墙”,虽然标准不一,但是村庄显得整齐了。

  到2000年前后,群众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许多农户陆续建起了砖墙瓦顶的小康住宅,农村风貌整体上有了一个大的提升。但是随着这些年外出打工上学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农村“空心化”现象越来越突出。

  “全县1003个自然村,空心率达2.1%,有21个自然村空心化甚至达到50%。”县农业农村局新农村建设保障服务中心副主任蔺琪告诉记者,村庄大部分房屋显得很老旧,存在安全隐患,且影响了村庄形象。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县上农民已经具备了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条件基础,但是缺乏切实有效的实现途径,缺乏更加广泛的政策支持,缺乏最大程度的利益整合。通俗一点说就是农民各干各的,单打独斗,向心力、凝聚力不强,在村庄建设上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影响了整体风貌。”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锋说。

  县委副书记关志强认为,从群众需求来讲,“衣食住行”是最基本的需求,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解决了衣、食、行的问题,不仅实现了从“吃饱穿暖”到“吃得健康穿得体面”的转变,而且相当一部分家庭都买上了小汽车,目前“住”的问题成为农村的最大短板。

  这也正是县上下决心提升村居风貌、改善人居环境目的所在。关志强介绍,按照《高台县村居风貌提升三年行动方案》,自今年起,利用3年时间,对全县有需求的农村房屋进行新建、改建和拆除复耕绿化。其中,新建7756户,改建18514户,拆除3000户。

  “这是一项普惠性政策,覆盖各个村庄,每家每户都可受益,含金量很高,政策争取来之不易,机会不可错失。”关志强说。

  解决“住”的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甚至要花光群众多年的积蓄。

  通过反复研究和多方论证,决定将全县部分农业水费收费权转让给县农投公司作为资产进行抵押,向国开行申请贷款,政府全额贴息,对农户房屋进行新建和改建,以此推动农民居住条件改善,加快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那么,政府能不能拿出这么多钱来贴息?

  答案是肯定的。县政府副县长顾华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高台县的工作重心是“建新城”,在城区累计投入17亿建成了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大湖湾旅游景区和博物馆、游泳馆、学校医院等民生项目,在农村也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修通了村社道路、改善了水利设施;而“十三五”期间,全县则着眼于解决“无钱办事”的问题,以发展新型煤化工、盐硝精细化工产业为重点,大力培植骨干财源企业,预计五年后财政收入将大幅增加。

  “因此高台县有信心、有能力、也有实力办好老百姓的事。”顾华说。

  

  

留住乡村的“形”与“魂”

  

  “邓小平同志有句名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用现在的国情、县情来衡量,破旧落寞、污水横流不是新农村,精神萎靡、死气沉沉更不是新农村。但是,从我县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房屋建设杂乱无章,居住条件良莠不齐,残垣断壁随处可见,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几乎每个社里都有空心户,每个角落都有垃圾袋,每个村上都有几个不求上进的人。”县委书记杨成林认为,环境是可以影响人的,也是可以改变人的。

  在农村调研时,杨成林发现,村庄风貌越是好的村,群众的精神面貌越好,发展的信心越足,邻里纠纷越少;村庄风貌越是差的村,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也越多。

  杨成林说,乡村振兴,既要有“天蓝、山青、水绿”之“形”,更要铸乡村文化之“魂”,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内外兼修全力打造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真正让农民富起来、让乡愁留下来。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最突出的短板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从发展前景来讲,无论是基础条件,还是发展环境,高台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杨成林看来,只要先跨出第一步,改善好村居风貌、整治好人居环境,建成错落有致、富有特色的乡村民居,就会为今后发展乡村旅游打好基础,带动乡村餐饮、休闲、民宿、特色农产品等产业的发展,为群众带来更多的好处、更大的收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杨成林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的基层联系点,这个村过去因为“穷”出名,有民谣这样说“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而现在却成了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乡村振兴典型。他们充分挖掘农村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提供特色民宿、农事体验等服务,促使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0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万多元。

  “这充分说明一个道理:只有创造好优美的农村环境,才能留住人、吸引人、招揽人,带动和发展农村产业,切实解决‘土地谁来种、家业谁来守、田园谁来建’的难题,真正让农业活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杨成林说。

编辑:李兆洲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