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无垃圾看甘南——甘南州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创建综述

时间:2019年07月29日 07:22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薛巍敏 包文文 通讯员牛学勤 李建舟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临潭县冶力关镇池沟生态文明小康村全貌

  

  
卓尼县洮河主干道

  

  
共同参与草原垃圾清理

  

  
合作干净整洁的滨河景观带为市民休闲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干净整洁的碌曲县洮河主干道

  

  “优质的环境具有‘洼地效应’,能使资金、技术、人才、自然资源等生产力要素不断汇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当前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热潮中,良好的城乡环境就是一个地方的核心竞争力,保住我州的青山绿水就是保住了科学发展、转型跨越的本钱。”2015年5月,在全州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动员部署大会上,甘南州委书记俞成辉阐释了创建全域旅游无垃圾的重要意义。

  自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和全域无垃圾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甘南全州全体干部职工干劲十足,不遗余力,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实现了4.5万平方公里青山绿水大草原“全域无垃圾”的目标,甘南的整体形象和气质内涵得到了全面革新。

  

塑料袋不见了,垃圾分类了

  

  “你好,帮我拿两瓶矿泉水。”记者在玛曲县一家小超市内买东西时惊讶地发现,商家并没有提供一次性塑料袋,取而代之的是环保型网兜。“没有塑料袋吗?”面对疑问,店主告诉记者这里几年前就不用一次性塑料袋了。

  2013年4月,为消除塑料购物袋对甘南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的污染,甘南州工商局向甘南州政府建议:在全州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并由工商部门承担“禁塑”任务,得到了州政府的肯定和支持。

  如今在甘南,无论是商场、超市,还是小卖部或菜市场,早已不见了“白色污染”,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草原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禁塑令”一度被看作是“一阵风”,但甘南把简单的举措和严格的落实坚持了整整5年,“禁塑令”的落实,方便了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

  “2900克,积6分”,在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美森佳苑院内,一位住户笑着介绍,刚刚她把一袋废弃塑料和饮料瓶之类的垃圾倒进了印有“可回收垃圾——塑料”字样的垃圾桶,它会自动称重并且显示积分。

  这样的垃圾桶一组有5个,分别是“塑料、纸张”“玻璃制品”“餐厨垃圾”“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每个垃圾桶上面有个红色钮,住户可以选择相应的按钮来倾倒垃圾。她还高兴地拿出“积分卡”给我们说,这里的住户每户都有一张积分卡,扔垃圾时只需轻轻一扫,就能记录垃圾兑换的积分,到了月底可以凭积分在自动兑换机上兑换香皂、洗手液、牙膏等生活用品。

  2018年起,合作市选定2个小区、3个单位和12所学校、1个医疗机构作为垃圾分类试点区域,投放垃圾分类设备,开展各类宣传、倡议活动,通过户分类、片收集的模式,引导居民分类投放,避免了生活垃圾投放时的二次污染,同时,电动保洁收集车巡回收集。经过一年来不断宣传、试用,垃圾源头分类理念逐步形成,市民群众反响较好。

  在尕秀村安装了处理垃圾的“神器”——闪蒸矿化炉,近百立方米的生活垃圾通过闪蒸矿化炉处理后,最后只剩下了大约1立方米的灰土。

  “烟囱里冒出的不是烟,而是水蒸气。”尕秀村驻村干部王麟说,对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除了填料外,向炉子里加水也是一项关键工作。往炉子里加水是为了燃烧产生的烟气能在水里过滤沉淀,排气、出灰等指标符合国家环保和环境容量标准。

  

乡村变美了,腰包变鼓了

  

  雨后的临潭县王旗镇中寨村,纯净、空灵,愈显山清水秀。行走在乡间小道上,赏心悦目,怡然自得。

  村民刘学会正挥舞着扫帚,清扫着房前屋后,脸上幸福感满溢,“趁着雨后,有点闲时间,赶紧把院落清扫了,明天还得到地里干活。”

  “之前那里垃圾堆得很多,现在不会了,政府集中清理后,也配备了专用的垃圾箱,村民也不再将生活垃圾堆在那里!”刘学会指着村旁的一个斜沟告诉记者,以前沟里面堆满陈年垃圾,走过就一身鸡皮疙瘩,夏天更惨,恶臭扑鼻,“现在垃圾被清理了,大家出入都方便。”

  村子变美,游客变多。环境干净了、旅游业火爆了、就业岗位增加了,让更多的群众从牧场走向市场,从做家务走向做生意,许多群众把牲畜卖掉专门从事旅游服务业,草场得到休养、生态不断改善,实现了“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双丰收。

  “曾经有段时期,尕秀村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村里人畜混居、蚊蝇乱飞。”在甘南州碌曲县尕秀村村民的记忆里,有一段时间这里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甘南州开展的全州范围内的“环境整治”为这里的改变带来了契机。“我们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每周五轮流对村内、村落周边及村辖区内国道沿线区域进行清理,全体村民每月中旬进行一次排查式环境卫生整治。”据王麟介绍,尕秀村评选了环境卫生监督员3名,“量身定做”《村规民约》和环境卫生奖罚制度,逐户签订“门前五包”承诺书。

  同时,尕秀村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引领示范作用,推行1户党员户、1户精准扶贫户、1户低保户、2户普通牧户的“五户联保”工作法,采取网格化管理,将全村分为39个网格,动员他们带头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身体力行参与到环境卫生整治中来。

  如今的尕秀村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也看不到门前堆放垃圾的乱象,一排排整洁的藏家民居和藏式门楼在洁净的道路两旁格外显眼。伴随着环境的改善,尕秀村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连续实现“井喷式”增长。

  2017年以来,甘南州每年选择60个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作为旅游专业村,按照A级景区标准进行打造,累计投入资金10.2亿元,建成以关街、庙沟、则岔、尕秀为代表的旅游专业村184个,省级旅游典型示范村17个,建成农牧家乐1312户,其中星级210户,全州67个旅游扶贫重点村中25个村实现了整体脱贫,扶持460户贫困户发展农牧家乐,今年正在实施23个旅游扶贫重点村项目,计划扶持350户贫困户发展农牧家乐。

  农家富了,农民乐了。甘南人的日子过得闲适而充盈,外地游客也感受到清新的自然风光、纯朴的乡风民俗,在民族特色浓厚的村寨里享受着田园之乐。

  十八大以来,甘南州积极抢抓乡村振兴新机遇,主动融入“全域旅游”新格局,依托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和“环境革命”两大提升工程,实现村容村貌华丽转身,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条件,铸造乡村旅游“金字招牌”,依托农牧村“三变”改革,奠定集体经济“深厚基础”,走出了一条“生态+旅游+服务”的脱贫致富新路子。

  

全民参与 重塑大美甘南

  

  “以前我们‘只顾温饱,不顾颜面’,欠了许多环境账,现在甘南州委、州政府应该还给广大人民群众一个绿意盎然充满自信的大美甘南。”俞成辉认为,作为具有生态战略核心意义的甘南来说,环境保护绝对是重中之重。

  2015年,甘南州委、州政府着眼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申报和创建工作,综合运用宣传、组织、统战和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这场声势浩大的“环境革命”。全州上下按照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的总要求,逐步建立完善收运体系,积极推动环卫体制改革和模式创新,全州垃圾处理初步实现一体化管理,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如今,全域旅游无垃圾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从机关到基层,多方联动、上下一心,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全民参与、上下联动”的全域治理大格局,一幅波澜壮阔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蜻蜓点水抓落实,顶多算是‘洗脸’,全面深入抓整治,才谈得上‘洗澡’。”正如俞成辉所言,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关键要在“综合”二字上下工夫,在“洗澡”问题上做文章,唯有此,才能抓出成效。

  因此,把以前只注重围绕清理城区的“面子工程”转变为覆盖城乡全区域的“里子工程”,是甘南州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的第一步。

  “要做到视线之内无垃圾。”俞成辉说,这是甘南州环境卫生整治的目标,也是整治的工作底线。

  全州各级各部门“一把手”亲自上阵,着力推动整治触角由地面向立面延伸、由城镇向农牧村延伸、由河岸向河道延伸、由山脚向山顶延伸、由公路沿线向草原腹地延伸、由“清理垃圾”向“恢复植被”延伸,铲除了卫生顽疾,还原了“自然底色”。

  同时,坚持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和村规民约,对城区、乡镇、村组、公路沿线、景区景点、河道水域实行分片包干,拉长整治链条,明确责任主体,促进了整治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精细化运行。切实加大督查落实力度,坚持一月一督查、一月一排名、一月一通报。持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进机关、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寺院、进商铺、进景区、进工地”主题宣传活动。

  2015年以来,甘南州各县市多渠道筹资2.6亿元用于城乡环卫设备购置、保洁经费及设施设备日常维护等,新增环境保洁人员3334名,配发垃圾清运车1299辆,配置垃圾箱21784个。组织发动各族干部群众参与环境综合整治870万人次,清理各类垃圾85万多吨。争取城乡污水垃圾收处设施共计26项,日处理垃圾量达158吨,有效解决了农牧村垃圾“收、运、处”的难题。

  “甘南没有工业垃圾,以生活垃圾为主,自身总量并不大,也不能让外界游客带来垃圾,给一方静谧的草原带来困扰。”俞成辉表示,甘南从来没像今天一样为打赢“全域旅游无垃圾”而充满信心,全民参与全民动员,抓环境、聚人气,咬着牙也要把环保这件事做下去。(图片由甘南州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李兆洲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