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乞巧 穿尽红丝——第十一届西和乞巧女儿节活动掠影

时间:2019年08月06日 10:49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陈功章 实习生张苗钰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视觉/影像

晚霞湖畔乞巧歌舞展演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陇南乞巧节寄托着女性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当地许多地方都保留着乞巧的习俗。西和乞巧节是集民间崇拜、诗歌、音乐歌舞、工艺美术、劳动技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岁时节令活动,节日时间持续较长,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前夜拉开序幕,七月初七晚上结束,经历七天八夜。9岁以上的未婚姑娘们以虔诚的心情、隆重的仪式,祈求织女星的化身“巧娘娘”赐予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美满。整个乞巧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等多个环节。西和乞巧传承之久远、唱词之淳朴、歌舞之精彩、感情之真挚、程式之完整、人数之众多,在全国绝无仅有,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

少儿乞巧歌舞表演

      

2006年10月,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6月,西和七夕节的乞巧活动被国务院增补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12月西和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从2006年起,西和县已举办了十届乞巧节会,其中,在北京举办了三届高峰及国际乞巧文化论坛,对传承、保护、发展这一优秀民俗节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乞巧民俗节展演吸引群众观看
    

木偶面具泥塑制作
    

晚霞湖湖岛、乞巧传习所、姜尧乞巧人家、稍峪镇稍峪村等地的迎巧、祭巧、娱巧等西和民间乞巧习俗的传承发展各有特点。

几千年来,乞巧被陇南的女儿们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当下,在脱贫攻坚的实际进程中,古老的乞巧文化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民间艺人表演影子腔
     

精美的乞巧民俗工艺品

     

第十一届陇南乞巧女儿节期间,陆续举办的民间乞巧民俗文化体验活动,“我们的节日·乞巧”理论研讨活动,著名学者郦波、王娟等参加的乞巧文化讲坛,“舞动乞巧广场舞”创编及展演体验,乞巧之乡“巧嫂巧妹巧汉子”才艺大赛,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摄影展,西北五省区秦腔会演,青少年轮滑表演,乞巧之乡美食节,麻纸书画作品展及麻纸制作工艺展,巾帼巧手工艺作品展,乞巧女儿节电商狂欢节及其他经贸活动等13项系列活动。系列活动的举办,促进了乞巧文化活态传承、生产性保护,推动了乞巧文化的融合式发展,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引领家庭美德和良好家风的培育养成,描绘着广大女性自觉奋争的多彩画卷,充分展现了脱贫攻坚巾帼力量。

少儿国学诵读
手工麻纸制作之砸麻
    
   近年来,陇南市以举办“乞巧女儿节”为依托,“巧”借“互联网+”东风,积极融入“文化+”和旅游元素,把传统非遗技艺保护传承和脱贫攻坚、电子商务、劳务输转、生态文明、旅游发展等深度融合,全面助推精准脱贫进程。陇南女儿们用勤劳、智慧和灵巧,撑起了脱贫攻坚道路上的“半边天”,涌现出了一大批女书画家、女艺人、女电商、女个体户和女企业家,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编辑:于娟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