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扶贫见闻记——记中铁21局扶贫驻村干部牛成彪

时间:2019年08月07日 12:10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通讯员赵利强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智库/大学习

  7月下旬,笔者与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慰问扶贫驻村干部工作组的人员,一起来到甘肃会宁大沟镇刘沟里村。

  盛夏时节,刚经过细雨滋润的会宁北部山区,满目翠绿,一片丰收景象。蜿蜒的309国道绿树成荫,层层梯田缠绕山腰,美不胜收。

  我们赶到刘沟里村委会驻地的时候,村里的李支书已在村委会门口等待。对着屋里喊,“老牛,慰问的人来了!”牛成彪急急忙忙从屋里跑了出来,憨憨地笑着。我们发现老牛的脸、胳膊比来驻村前更黑了。

  53岁的牛成彪,是中铁二十一局集团电务电化公司的高级工程师,长期担任项目部党工委书记,2019年1月经过组织推荐、甘肃省委组织部遴选,派驻到会宁县大沟镇,任刘沟里村扶贫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刘沟里村的乡亲亲切称他为“老牛”。

  老牛紧紧拉着我们的手不放。“得知你们中午到,早饭后便炝了一盆浆水,给大家喝”。话音刚落,旋即进屋为我们每人盛了一碗。搬完带来的米、面、油、水、蔬菜,走进老牛休息、厨房兼办公室的小屋子,大家坐在床头、板凳、椅子,刘沟里村李支书讲起了老牛驻村的故事。老牛急忙阻拦说:“李支书啊!你不说说乡亲们怎么大干实干苦干脱贫的事,说我干啥吗!”“单位派人看你来了,我得说说你的表现啊……”刘支书笑着说。

  

融入,从生活开始

  

  晨曦,清静空旷的刘沟里村委会驻地,一位身着长袖T恤、中等身材、体格健壮的中年汉子,推开房门,提上铁桶,来到水窖前,熟练的移开沉重的水窖盖,放入水桶,左一下、右一下晃动提绳,很快打上来一桶水。给不锈钢锅倒一瓢水,打开煤气灶,自己开煮稀饭。刷牙、洗脸之后,紧接着投入一天的工作。老牛每天的生活、工作就这样开始。

  不到半年的时间,牛成彪已经熟悉了刘沟里村分散在9个组464户群众的基本情况。对中铁二十一局集团重点帮扶的42户贫困户状况,他更了熟于心。

  会宁,位于甘肃中北部、毗邻宁夏西海固,面积6800余平方公里,人口接近60万。属黄土高原西边缘,平均海拔1800米,大陆季风半干旱气候,降雨稀少,靠天吃饭。至今,北部大沟镇群众依然饮用着苦咸发黄的窖水。从小在甘肃皋兰农村长大的牛成彪,得知组织安排他去驻村扶贫,欣然同意,乐意前往。

  在驻村之前,老牛从来没有做过饭。自到了驻村工作队,他经过学习、锻炼,俨然像一位能做饭、会家务的老手,早晨6点起床,麻利的洗漱后,煤气灶上的水也开了,他将昨天夜晚泡好的绿豆、花生和大米下到锅里,然后用微波炉溜了三个馒头,再把泡洋姜、卷心菜切丝炝拌好。七点钟,白银电信的小巨也起床了,镇政府的小郭也到了,三位帮扶干部坐在办公桌旁,享用牛成彪做的美味佳肴。

  “今天的洋姜味道正好,不咸不淡,昨天把卖盐的打抢了,咸的我多喝了好几杯水”。小郭和老牛开起了玩笑。

  “今天,咱们一定要把入户工作做完,一户一策信息核实完。QQ群里发信息。”任第一书记的老牛利用早餐时间和驻村的两位队员商量当天的工作。

  李支书讲起老牛的故事,如数家珍,赞赏有加。

  下午,老牛要去曹屲和河川自然村,核实3户贫困群众的信息,我们一同前往。

  

帮扶,细之又细

  

  刘沟里村共有9个组,分散在河川、曹屲、下坪等处,沿着曲曲折折的黄土小路和被雨水冲刷支离破碎的黄土沟壑,一眼望不到头。从2019年1月驻村工作以来,老牛已经在通往河川、下坪、曹屲贫困群众家的这几条小路上,穿梭了不下10个来回。

  今天要去的曹屲村,已经偏离309国道10多公里,由于干旱少雨,加上自来水入户项目管道施工,道路上的淌土足有10公分厚。

  “王智勇的家在曹屲组的东边,两女一儿,女儿都已出嫁。儿子快30岁了,技校毕业后一直在外面打工。他母亲因为一场大病,失去了记忆,属于因病致贫困难户”。老牛一边走一边说着扶贫情况。

  走进王智勇家的院子,一位佝着腰的70岁左右老人向我们慢慢走来。

  “这就是王智勇的老母亲,失去了记忆,不认识人。”老牛介绍说。

  王智勇的爱人听到有人来,从堂屋走出来,一看到老牛,微笑着说了声“来了!”算是给我们打了个招呼。从我们进屋到离开,这位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的中年妇女,寡言少语。只是不停的给我们倒水。老牛拿着“一户一策”信息表,核对了庄稼种植亩数,所养羊、鸡、猪数量,询问了地膜土豆、玉米生长情况和眼前的困难,细心嘱咐后又向另一家走去。

  如果近期能再下一场雨,今年的玉米、土豆就丰收在望。因极度缺水,这里的庄稼都“看天的脸色”,庄稼人靠天吃饭。这里人均有10至20亩土地,只要雨水好,就是丰收年。2017年因为持续干旱,导致玉米颗粒无收。2018年雨水较好,玉米、土豆获得丰收。老牛对贫困群众的生活情况如此了解,我们由衷的佩服他对群众、对农村、对扶贫工作“身到”“心到”的感情。

  走到下河川组丁俊贤家时,已过黄昏,夜幕降临,长庚星露出笑脸,农家房顶炊烟袅袅,河川里闪烁着零零星星的路灯。在丁俊贤家,老牛和丁俊贤的母亲熟悉地拉着家常,丁俊贤拿出“一户一策”和“扶贫政策到户明白册”,给我们介绍起了填报的过程、物资资金到位的时间、驻村干部的认真辛苦和庄稼长势、收割、产量情况,不知不觉夜色已晚,打着手电,我们连夜返回老牛的住地。

  在返程的路上,老牛诉说着驻村帮扶工作的艰辛。有些贫困群众家的“一户一策”信息,有的时候男主人和女主人说的不一致,家长和孩子说的出入还挺大,这就得亲自去检查核实,现场看看到底有多少黑膜土豆、白膜玉米,牛羊圈里到底有几头牛、几只羊。对“一户一策”的信息,他们要和农户、村组一起核实、核实、再核实。老牛说:“只有我们认真做到信息真实,才能确保群众脱贫结果真实”。“不把信息搞准确、真实,还有可能在村里闹意见、矛盾!”

  

调解,言传身教

  

  从上河川组经下河川,回村委会途径山坡的路上,贫困户王军权家正在翻建房子,院落里亮着大灯,围了一圈人在大声吵闹。老牛赶紧向王军权家跑去,我们也跟着老牛去看个究竟?

  “老牛,牛书记,你来看看,我家盖房子,在路上堆一堆石子、砂子,他不让堆,你给评评理,甚道理?”

  “你别红口白牙的颠倒是非,你堆你的石子,但不能堵别人走的路,害得我家老人摔了好几回!”对方也不依不饶。

  老牛叫过社长一问,原来两家因为以前庄稼地的地界问题而不愉快,心里一直落下了结,很少来往。时不时的吵嘴。

  两家争吵互不相让、各持己见。老牛从口袋里掏出自己的香烟,给在场的人先分别递上一支,用沙哑的嗓子大声说:“盖房,是家里的大事。老人,摔一跤事也不小,都要换位思考、互相理解、左邻右舍要和和气气,啥也不说了,现在咱就动手,把石子、砂子往里面堆铲一下,把走的路让出来,不就完了嘛!”说完,老牛拿起一把铁锨就干了起来。大家看到牛书记不说话、铲起了沙石,也纷纷拿起工具干了起来。不大一会,堆在小路上的沙子、石子,被铲堆到了靠近院落里面,路也宽了。

  

小康,孕育希望

  

  回到村委会,已近22:00时,腰酸腿疼,饥肠辘辘,每人端起一碗浆水,喝个精光。老牛烧水为大家泡方便面,从陈旧的木制文件柜里取出爱人给他炒的拌面臊子,让大家品尝。稍微发黄的窖水,倒进方便面碗里,加上酸辣臊子,被大家风卷残云、消灭精光。

  老牛说,这里的饮用水,大多是窖水,又苦又咸,经常喝,慢慢就习惯了。吃完方便面,收拾完碗筷。老牛不舍地说:“你们也累一天了,我这里也没有地方住,你们还要赶1个多小时路回去,你们抓紧动身走,我还要找李支书、小巨商量明天的工作”。

  慰问期间,我们站在山坡上远眺刘沟里村。扶贫工作队驻村以来,3000余平米的肉驴养殖场已投入使用,464户群众洁净饮用自来水入户工程项目施工如火如荼,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已进入尾声。帮扶村里牛羊膘肥体壮,夏粮丰收堆满麦场,黑膜土豆长势喜人,高原夏菜大棚闪闪明亮,山坡梁峁沟壑郁郁葱葱,层层梯田缠绕山腰,一派祥和丰收的景象。

  我们坚信,革命老区会宁小康路上不仅一个都不会掉队,小康路上有工农携手前行……

编辑:李兆洲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