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丹青绘小康——通渭书画产业助力脱贫攻坚记

时间:2019年08月13日 10:28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丁陆军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定西市通渭县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区之一。虽然自然条件严酷恶劣,但这里的人们凭着对书画文化的热爱,战天斗地,坚韧不拔,锻造了“耕读、坚韧、进取”的通渭精神和崇尚耕读、钟情书画的人文情怀,书画成了通渭人居家立业的必备“硬”条件。源远流长的中华书画优秀传统文化和翰墨丹青,在这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进入新时代,通渭人民把对书画的热爱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让书画从修身养性变为艺术产品,大力发展书画产业,有效改善和提高了生活质量和水平。翰墨丹青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一支“劲旅”。

  

典型:精选产业发展排头兵

  

  张万昌是通渭悦心书画城以经营字画为生的众多农民书法家之一,是当地典型的农民书法家。他的收入九成来源于自己的书画,家里七口人的开支全靠他的书法工作室。三个孩子先后上高中、大学,“每年的硬性支出5万多元,外加房租2万元,一年下来没10来万元的收入,日子就没法过。”

  对张万昌来说,创作书法和出售自己的作品同等重要,价钱是一个因素,还要看对方对书法的了解情况,如果碰上一个书法同行或爱好者,他也会免费赠送一幅,哪怕这幅画市值上千元。

  在通渭,像张万昌这样的农民书画家及民间文化艺术者多达10余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书画文化产业的人员达3.8万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书画艺术日渐成为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容之一,人们对书画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通渭书画创作及书画从业人员的队伍也逐年在增大,书画交易市场不断成熟,书画产业随之发展壮大。

  心灵手巧的通渭人还用麦秆作画,可谓点草成金。麦秆画因其制作材料为麦秆而得名,起源于隋朝年间,属宫廷手工艺品,文化部将其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麦秆画融绘画、书法、工艺于一体,看似简单,制作起来却很难。

  今年52岁的冉艺飞是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的传承人,也是通渭县麦秆制作农民合作社的负责人。她每年能卖出400多幅麦秆画,收入10多万元。她通过麦秆画成了当地的富人和名人,在她的带领下,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学习作画,出售画作的收入成为家庭日常开支的重要来源。

  由于书画艺术氛围浓厚,群众基础广泛,通渭拥有发展书画产业的独特优势。目前,通渭县的书画创作人员在全国县份中数量较多,全县有中美协会员6人、中书协会员43人,甘肃省美协会员84人、甘肃省书协会员105人,县级以上书协、美协会员1200余人。有文化企业80多家,画廊装裱店、培训机构及文房四宝销售店800多家,书画经纪人2600人,民间书画收藏总量达280万件,年书画交易额达10亿元。

  自2011年以来,通过“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通渭连续成功举办了8届书画文化艺术节。规划建设了悦心国际书画村、悦心美术馆、书画文玩城等一批重点项目,注册成立了文化产业协会、收藏家协会、文房四宝协会、教育书画协会等13个行业协会。由于文化企业、画廊装裱店、书画培训机构及文房四宝销售店规模庞大,书画创作人员数量可观,书画交易额连年攀升,群众参与程度逐年增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通渭现象”。

  

培训:扩充产业发展新力量

  

  人才培训平台是通渭着力打造的文化产业四大平台之一,通过“墨香校园”建设,从孩子抓起,承传优秀书画艺术。通过基地建设,提升品牌影响力。通过加大对农民书画技能的培训,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增加收入。

  正在接受培训的通渭县平襄镇安岔村村民安军伟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多亏了县书画院的帮扶,动员我参加了书画装裱培训班,让我这么快就熟练掌握了书画装裱技术,找到了致富门路。我已经在县城租好了店铺,开张后准备靠这门技术养家糊口。”

  书画装裱培训教师黎晓凤认为,这期书画装裱培训班一半以上的学员已经娴熟掌握了书画装裱流程技艺,“还能根据书画的不同品类、不同幅面规格设计裱件款式和搭配镶料,独立完成的品件让人搭眼一看就觉得既规矩又舒服。”

  据通渭县书画院院长、县美术家协会主席张晓燕介绍,为进一步提升培训效果,实施书画文化扶贫工程,县上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书画培训班、书画装裱培训班“种文化”,让更多文化扶贫“受惠者”变身为文化“建设者”。

  冉艺飞说,她培训社员时,免费提供麦秆画制作材料,社员完成作品后交给合作社统一销售,“简单的一幅画工资30元,复杂的50元。”她在各乡镇培训点,手把手指导农村妇女制作麦秆画,去年以来免费培训了700多人,其中不少妇女制作的麦秆画有了销路,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通渭县美术馆的培训基地,记者看到在这里学习沙画、工笔画的人很多,大部分是带孩子的农村妇女,她们抽空来这里接受专业的免费培训。学了一年多的张海红对记者说,她的一幅斗方能卖600元,加点班的话,四五天就能出来。今年24岁、身有残疾的吕娟娟从特教学校出来,转到这里学习工笔画,她的作品备受书画爱好者青睐,销路很好,成功解决了她的就业问题,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县美术展览馆专门展出部分学员的优秀作品,据专业人士介绍,这些作品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一幅工笔花鸟画也能卖出2000多元。通渭县美术馆馆长刘天祥认为,“通渭县免费培训美术爱好者,在社会上形成了人人爱书画的浓厚氛围。”

  

政策:构建可持续发展新机制

  

  经过多年的坚持与努力,通渭书画已形成涵盖会展、鉴定、培训、论坛、创作、收藏、装裱、推介、拍卖、销售等10多个环节的产业链,“翰墨飘香·书画通渭”已成为通渭的一张烫金“名片”,外界对通渭的认知由“书画”替代了“贫穷”,通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通渭的发展已跃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为加快产业发展进程,通渭县还全面推进“书画+”发展战略。实施“书画+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基地”战略,依托通渭特有的民俗风情优势,推动书画与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温泉旅游等特色资源的深度整合,打造了20处传统村落摄影采风基地,吸引国内外书画家和美术院校师生采风交流,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实施“书画+金融”战略,利用金融机构、拍卖机构、文化产权交易机构,建立较为准确、科学的书画作品定价机制,有效再现书画作品的价值,推动书画作品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有机对接,为广大收藏者、购买者盘活书画存量资产。

  实施“书画+互联网”战略,建立健全书画市场信息收集、存储、整理、提炼、发布体系,形成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权威发布,打造互联网书画交易、交流平台。同时,通渭还加强书画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书画文化产业研究机构,对书画发展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全方位研究,培养一批懂书画、善经营的复合型书画人才。成立书画文化产业协会,搭建政府、市场、画廊之间的桥梁,加快书画产业快速发展。建立书画质量鉴定评估监管体系,有效开展产品质量风险监测、预警分析评估,构建全方位质量安全监管网络。

编辑:李兆洲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