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谱新篇

时间:2019年08月14日 10:06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张鹤 王云祥 马琳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高质量发展看临夏系列报道之二

  

——临夏回族自治州脱贫攻坚调查(上)

  

  编者按 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场脱贫攻坚“清零行动”正在加速推进中。

  围绕“清零行动”,干部群众合力披荆斩棘,结合每一个村的实际,寻找最有效的治理良方。随着一条条扶贫路被打通,外地车辆进入村里,村内特色产业也走向大市场,乡村经济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昔日优势不明显的特色产业,如今成为品牌化发展的增收产业;昔日的高山洼地,如今变成了旅游胜地,人们在这里领略自然之美、感受生态之美……

  今日起,本报推出来自临夏脱贫攻坚一线的报道,敬请关注。

  

  

  夏日的临夏市王坪村空气清新,山野碧绿,生机勃勃。

  麦子已经收完,村民们正在晾晒。远远望去,田野里的玉米绿油油一片——显然又是一个丰收年。村里不仅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还有传统的牛羊养殖业和新兴的油牡丹种植业。

  王坪村仅是临夏州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这里的村庄,已经实现了“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入”。

  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在山大沟深的自然环境里,赶走山村贫困并非易事。如何让贫困山村富起来?

  围绕这一问题,临夏州干群团结,通过不断攻坚克难,找到了产业帮扶新路子——引富民产业进山村。由此,一个个贫困户走出困境,实现了稳步增收,正在奔向幸福美好新生活。

  

枹罕镇的油牡丹

  

  从兰州驱车南行,约2小时后,便进入到临夏市枹罕镇王坪村,沿途可见金黄色的小麦、碧绿的玉米和大豆等农作物。道路两旁柳树、松树林立,到处生机勃勃。

  “这是黑美人!”

  “不对,不对,这是中药材,名叫黑药!”

  进入王坪村村道,看到田地里生长的一种绿色植物,大家竟不知其为何物。

  到了村委会,王坪村第一书记马兴文为记者释疑解惑:“你们看到的是芍药苗!王坪村正在大量种植芍药,因为我们正在大力推广油牡丹,要利用两年多的芍药苗来嫁接哩。”

  在王坪村,农民不但大力发展牛羊养殖等传统产业,扩大劳务输转,同时,油牡丹种植业已成为当红的大产业。

  “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上海的企业在村里种植芍药,目前全村种植芍药500多亩,计划明年扩大到2000多亩。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一亩地每年兜底分红1200元,三年就能见效益,到时候每户每亩可增加20%的效益分红,村民的收入将会稳步提升。”马兴文说,全村共有2052户,2018年全村已经通过了脱贫验收,目前只有4户人家未脱贫。

  记者了解到,王坪村的油牡丹与普通牡丹不一样,因为这种油牡丹是在芍药根上嫁接出来的,能够保持优良品种的固有特性。每年八九月份,油牡丹嫁接在这里大面积展开。

  说起村里的芍药和油牡丹,枹罕镇镇长王才贤介绍说,“油牡丹全身是宝,牡丹花叶可做茶叶,牡丹籽一斤30元,牡丹油一斤80元,油牡丹的用处可广哩。”王才贤说,镇上正在号召研发以牡丹为原料的化妆品和保健品,村里的油牡丹产业链正在进一步延伸。

  

折桥镇的三件宝

  

  河州大地不单单生长牡丹,在脱贫攻坚一路猛进之时,这里已形成了“一村一品”向“一村多品”转变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记者在临夏市折桥镇各地采访发现,这个较为典型的古镇,农业产业发展最具代表性。“在推进产业扶贫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不断探索新兴产业,另一方面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品位和价值。”折桥镇副镇长张志强说,探索产业开发的过程尽管曲折艰难,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农民目前已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在折桥村村委会办公室里,张志强掐着指头说,折桥镇在产业开发中已经有了“三件宝贝”——农家乐、囷锅馍、八宝盖碗茶。

  折桥村是全镇变化最大的村庄。全村以东乡族为主,三年前,全村685户人家中有205户为贫困户,脱贫攻坚快步推进之后,目前只有9户贫困户。

  “为了带动全村百姓脱贫致富,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先开始搞牛羊养殖,但都不大乐观。后来,我们在全村探索搞农家乐,一直都很红火。”折桥村村书记马福荣说,折桥村离临夏市只有5公里,有三条公路通到村里,搞农家乐具备了地缘条件。所以,这个想法得到了很多村民的支持。

  农家乐产业开发成功,折桥村很快打出了折桥湾乡愁品牌,成为游客进入临夏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目前,全村农家乐每年经营性收入达到3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为16500元。当初的后进村,如今变成了家家有产业的先进村,不但全村村民富裕起来,附近的村民也到折桥村来务工挣钱。

  折桥村是“一村多品”发展的典型村庄,除了农家乐外,这里还有远近闻名的囷锅馍,其制法是在发面里卷进菜籽油,抹上红曲、姜黄、香豆等民间食用色素,再层层叠叠地卷成面团,放入囷锅内烙制。这样烙出的馍馍外脆内软,香气扑鼻。在农家乐的带动下,村里出产的囷锅馍内供外销,成为了一道有着浓浓乡愁味的旅游产品。

  “我们的好东西多着哩,村里的八宝盖碗茶配料正宗,每天能销售500多碗。”马福荣说,只要游客来村里的农家乐消费,一般都要喝一碗八宝盖碗茶。

  记者了解到,八宝盖碗茶也叫三泡台,一般由核桃仁、桂圆、红枣、枸杞、茶叶、葡萄干、果脯、冰糖等构置而成,其味道甘甜爽口,在临夏一带十分盛行。目前,八宝盖碗茶已经成为折桥村的一大产业。

  折桥镇慈王村是一个以农业种植为主的村庄。从2017年开始,全村将430亩土地进行流转,大量发展温棚蔬菜,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当地的食用菌种植基地。

  “63%的流转土地种植香菇、平菇等菌类蔬菜,剩余的全部种植反季节花卉。”慈王村支书张明说,在特色产业的带动下,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800元。目前已经建成了瓷王农庄,形成了以采摘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张林的秋葵

  

  古老的临夏,历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为农民们追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里民间艺术十分盛行,有花儿职业演艺、砖雕艺术、保安腰刀等民间艺术。而对张林来说,他的梦想是做一个新时代的职业农民。

  记者在折桥镇大庄村见到了张林。这位40岁上下的中年汉子大专毕业,学的是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后,先后去过广东、四川、新疆等地打工,近年来,由于父母年事已高,只好返乡务农。

  “我上学时的专业是通信技术,几年前做微信平台研发推广,在网络销售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这对我返乡创业非常有利。”张林说,自己是一名职业农民,在秋葵种植方面已经积累了先进经验,无论是温棚温度控制,还是采摘等技术,都很娴熟。

  张林告诉记者,他种植的秋葵是从海南引进的,每年都会实现高产,而且价格比较稳定。“我租了一亩塑料大棚,租金一年1.3万元,全年毛收入6万多元。”张林说,他种的秋葵网上走货很快,几乎每天都有青海、兰州等地的客商来地头拉货。

  “撸起袖子加油干!我相信幸福生活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不努力哪会有好的收成?”张林说,国家政策对农民支持力度很大,只要自己勤奋努力,日子一定能过得很幸福。

编辑:李兆洲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