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70年铸就夺目辉煌

时间:2019年08月28日 11:57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吕霞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打好基础战、画好生态画、培育新经济、壮大新功能……8月26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全媒体集中采访团一行来到第一站——兰州,通过深入实地的采访,见证了兰州这座省会城市70年来的巨大变迁。

  

经济:奋起腾飞的“兰州亮”

  

  “新中国成立初期,兰州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工业总产值仅0.09亿元,社会商品零售额0.53亿元,农业播种面积237.54万亩,粮食总产量22017万斤,人口只有72.7万人。”兰州市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康宏告诉记者。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市快速发展,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封闭式发展向开放式发展的跨越,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1978年,兰州地区生产总值为21.8亿元,1992年、2010年先后突破百亿、千亿大关,2018年实现生产总值2732.94亿元,在全省的首位度也不断提升,2018年达到了33.14%,为近15年来最高。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兰州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014元、12368元。

  按照兰州市委十三次党代会“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兰州市聚焦“都会城市、精致兰州”,构建以主城四区为“核心”、兰州新区和榆中县为“两翼”的“一心两翼”城市发展战略格局,并实施城市“东扩”战略,推动人居向东、产业向北转移,促进新老城区相向错位互补发展,在市域层面努力实现从城市单体到城市群的蝶变。围绕“一心”做文章,着力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大力发展医疗、健康、养老、旅游、体育、文化、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全力做好黄河文章,完善现代化功能设施体系,强化主城区功能,2018年,主城四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78%。

  兰州新区突出产业集聚发展,立足打造“经济新区、产业新区和制造新区”,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大数据等九大产业,广通新能源汽车等250多个项目建成投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明显,荣获“2018年中国智慧城市创新奖”,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9.46亿元。榆中生态创新城紧扣“生态”和“创新”两大发展定位,突出田园、花园、校园、家园“四园”,打造西部科创研发引领区、西部生态城市典范、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康宏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兰州市突出特色发展农业,2018年,建成中药材、蔬菜、玫瑰、百合等特色产业千亩标准化基地8个,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365.24万亩,蔬菜产量166.91万吨,百合产量5.27万吨、玫瑰产量3.78万吨、中药材产量5.04万吨。

  经过多年发展,兰州市逐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有色冶金、能源电力、生物医药、建筑建材等为主的产业体系。

  党的十八大后,兰州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大力推进“四千七百”工程,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兰州行动方案》,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2018年工业增加值达到646.48亿元。三产新业态发展壮大。70年来,全市服务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党的十八大后,以商贸流通、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从比较单一的传统商贸型演变为包括商务、会展、文化、生态旅游等各行业在内的多元发展态势,尤其是旅游、电商等新业态发展迅猛,2018年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突破 1000 亿元,增长35%;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3.7%和30.13%,支撑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751.97亿元。

  历经70年,兰州市相继建成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重点项目,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9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跨上100亿元台阶,2009年突破500亿元,2018年达到1474亿元。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兰州正在逐步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

  

民生:创新驱动“兰州通”

  

  “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加密成网,综合运输能力大幅提升的70年。70年来,兰州交通运输行业快速健康发展,总体上经历了在存量上从无到有,在等级上从低层次到高质量,在功能上基本保畅到便捷高效的三个发展历程。”兰州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副主任张天山介绍说。

  尤其是进入新时期以来,兰州交通运输事业紧紧围绕补短板、保畅通、优结构、惠民生发展,交通强国目标不断得到夯实加强。兰州市国省道干线公路由2012年的1072.36公里增加到目前的1680.07公里,增长56.67%。路网密度由2012年的8.01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到目前的12.8公里/百平方公里,增长了59.8%,兰州县区全部实现高等级公路联通。特别是兰州中通道、北绕城东段高速公路启动建设,填补兰州未承建高速公路的历史空白。交通基础建设进入从“弱”到“强”,从“慢”到“快”,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黄河兰州段水运能力显著提升,五级航道由2012年的89公里增长到现在的118.4公里,增长了33.03%。水运码头由2012年的9座道增加到现在的22座,增长了144.4%。

  2012年,兰州市地面公交线路仅为94条,公交车辆仅有2268台。如今的兰州,有公交线路135条、车辆3109台,清洁能源车辆占97%,万人拥有公交车15标台,年客运量7.6亿人次,公交出行分担率32.3%。特别是今年6月23日,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开通试运营,日均客运量超17万人次。全市现有农村公路3082条9929.7公里,乡镇全部通四级或四级以上等级公路,相比较2012年,农村公路增加5058.8公里,增长了96.29%。目前兰州市730个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2587个自然村85%通硬化路,实现飞跃式发展。远郊三县一区实现城际公交全覆盖,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客车通达率10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兰州市委、市政府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及时研究解决教育问题、多措并举支持教育改革、全力以赴推动教育发展。兰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张达告诉记者,“兰州市先后新建、改扩建中小学72所、幼儿园86所,新增学位72534个,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班额比例不断下降。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68%,1500人以上有需求的行政村全部实现了幼儿园全覆盖,所有区县于2017年提前一年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如期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65%。”

  兰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多个文件,指导兰州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入。党的十八大以来,兰州市大力实施课堂效益提升计划,积极开展名师优课等课堂教学改革系列活动。招考改革不断深化,出台了规范幼儿园招生的规定。深化中考招生改革,出台了《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并逐步加大对口分配比例,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与2012年相比,截至2018年底,兰州市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分别达到了57.1%和75.68%,分别增长5.4和25.2个百分点。一系列数据,是兰州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注脚。

  兰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柠介绍说,近年来,兰州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探索富有兰州特色的科技强市发展路子,努力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和西北地区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推动了新时代兰州高质量发展。

  

生态:司空见惯的“兰州蓝”

  

  兰州市南北两山位于黄土高原的最西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造林难度极大。上世纪50年代,兰州人民每年背冰上山,挑水抗旱,植树造林。而今,兰州南北两山绿化面积达到60万亩,成活各类树木1. 6 亿株,植物种类已达75 科 424种。

  兰州南北两山环境绿化指挥部副指挥任智斌自豪地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前,兰州是黄水照荒山,民间有“皋兰山上一棵树,白塔山上七棵树”之说。让广袤的荒山秃岭坡上绿装,从根本上改善兰州地区生态环境,成为几代兰州人民共同的夙愿。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兰州人民为了绿化南北两山,改善兰州的生态环境,几十年如一日,使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绿到美,成为屹立在黄河两岸的绿色丰碑。自1983年开始,先后有370家承包单位在南北两山安营扎寨,从黄河引水上山,实施工程造林,到1999年底,南北两山造林保存面积达到14万亩,成活各类树木3000多万株。

  2000年以来,兰州市委、市政府实施完成了总投资达6.6亿元、建设任务为33万亩的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2003年后又相继完成了13万亩的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工程、三北四期工程,累计新增造林面积46万亩。

  近年来,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指挥部又规划建设了12大景区,重点启动推进了九州台、大兰山、仁寿山、金城公园等大景区建设,新建健身步道、游园等基础设施,为广大市民提供类型多样、文化丰富、功能全面的绿色生态服务。在城市“生态”“景观”“色彩”上着力,串联两山水系,重构城市景观,提升兰州形象,努力打造春有山花烂漫、夏有层峦叠嶂、秋有层林尽染、冬有松柏常青的全景兰州。

  为了把兰州建成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现代化都会城市,2016年12月,兰州市委、市政府致力于 “兰州黄河风情线5A级大景区”建设,把兰州加快建设成为西部“黄河之都”“山水名城”“生态绿城”。据统计,2018年前来大景区旅游观光的国内外游客达到了6721.9万人次,同比增长23.7%,占当年全省旅游接待人数的22.26%。兰州市实现旅游收入594.1亿元,占当年全省旅游收入的28.84%。今年上半年,前来大景区旅游观光的国内外游客达到了3690.1万人次,同比增长29.2%。兰州成为国内外游客增长最快的十大“网红城市”之一。兰州市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志勇告诉采访团一行。

  随着兰州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不断推进,“兰州蓝”已经成为新常态,成为兰州的一张名片,广大人民群众正在享受更多的“环境红利”,市民有了更多的自豪感、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武卫红如是说。

  70年风雨兼程,70年拼搏不止。兰州人民以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博大精神,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壮丽篇章。

编辑:李兆洲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