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七十年,媒体看交通”系列报道三 戈壁公路人 甘当路石的“八棵树精神”

时间:2019年09月11日 11:00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蒋文艳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产业/行业

  在嘉峪关西郊,国道312线之侧,有八棵杨树一字排开,挺拔高俊,枝干粗壮人不能合抱。这是新中国第一代养路人郑占乾工作之余,号召职工各家属在工房前种植的。栽种时,用炉棍和铁勺挖开坚硬的砂土,把刚刚返青的杨树枝条埋了进去。这些枝条从那时候起,就把稚嫩的根系扎进了戈壁,在一代代养路人的精心呵护下,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

  岁月更替,几经沧桑,活了下来的这八棵树,见证了嘉峪关市初期公路网络从勘测到筑路的悲壮历程,见证了公路人不畏艰险、敢创奇迹的英雄壮举,也见证了公路运输70年的沧桑渐变。

    

  三代人八棵树的薪火传承

  嘉峪关初创时期,是一片茫茫的古战场,“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是其真实写照。如何在荒芜的戈壁上建设家园,如何在一张白纸上描绘蓝图,八棵树绘就了这张蓝图的第一笔。

  在这样的环境中,种一棵树比养一个孩子还要难。第一代公路人、当年发动大家种下八棵树的郑占乾老人回忆说:“1952年,当时我老婆有四个月的身孕,跪在地上,用舀饭的勺子和大家一起挖坑种树。”

  种树不容易,公路养护也不容易。在老人的回忆中,那时候的道班房就是个简易土坯房,大炕大通铺,几十公里一个道班,出去干活时往往要走很远的路,所以要带上干粮,准备好在外过夜。羊皮褂子防风挡雨,而且在睡地窝子时可以保暖御寒。地窝子,就是在路边找个高出的地方,斜着往下挖一米多深的坑,人能钻进去就行,休息睡觉、躲避风雨。逐渐地,沿着公路,隔几公里就有一个地窝子,也成了当时的公路“标配”。

  到70年代,终于配上了橡胶轮子的架子车,大大提高了养护工作效率。80年代中期,有了春城柴油车,上下班可以坐车去公路上干活了,这是公路养护的初步机械化。90年代初,二八拖拉机得以普及,彻底代替毛驴刮路车,公路建设从此开始走上快车道。

  如今,郑占乾老人已经94岁了。他的儿子和孙女,都在八棵树精神的感召下,相继成为公路人,为公路事业默默奉献着。每一年,郑占乾老人都要坐着轮椅,来八棵树下看一看。

  何桂兰,嘉峪关公路局一名普通的公路人。“我的爸爸、公公、婆婆和我的爱人、兄弟,也都是公路人,都曾经或正在公路线上奔忙。” 1990年,17岁的何桂兰毅然踏上了通往镜铁山的绿皮小火车,沿着父亲走过的路,第一次感受到了这条路的艰辛和坎坷。她被分到了离镜铁山矿10公里的红土湾道班。从城市来到高海拔的深山里,有几个伙伴嫌条件太艰苦、环境太恶劣,坚持不住回家了。而她坚守了下来,这一坚守,就是28年,从当时开毛驴刮路车、农用方圆车、手推车、拖拉机、大客车……到如今的商务车,28年里见证了嘉峪关公路的巨大变化。

    

  绿色环保科技兴路步伐加快

  嘉峪关地处戈壁荒漠,风沙、盐碱、干旱严重,年降水量为88.4毫米,而年蒸发量达2000毫米。60年代,每到冬天,这里寒风刺骨,地冻如铁,很多人不能适应高原反应,更别说在这里工作和种树了,而修筑公路只有洋镐、铁锹等简单工具,基本上就是人工筑路和养护,条件十分艰苦。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嘉峪关公路局坚持科学养护、全面养护,以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的要求,推动日常养护、预防性养护、养护维修工程等各项生产任务按时优质完成,公路养护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桥涵养护力度持续加大,路况质量不断改善,公路科技含量增加,科技兴路步伐加快。

  嘉峪关公路局黑山湖综合养护工区中心主任王有全介绍,嘉峪关公路局管养G30连霍高速公路119.5公里,普通干线公路368公里。为了努力把综合养护工区打造成绿色环保工区,修建了嘉峪关黑山湖综合养护生产管理基地,建成了集管理、生产、试验、生活、绿化等功能的综合性养护工区、应急抢险保障中心,专门负责公路材料的试验检测和养护质量的监督工作。养护材料生产区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现有集料储备料仓、沥青储备罐、沥青拌和楼、乳化沥青设备等,具备各类养护材料储备、生产和加工功能。

  与此同时,嘉峪关公路局在路面养护中还推广应用了微表处、碎石封层、开普封层、雾封层、SMC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等新技术6项,在桥涵养护中逐步探索应用了桥梁无缝伸缩缝处治技术、公路桥梁伸缩缝快速修复技术、碳纤维处治裂缝等新技术8项,在维修工程中广泛应用就地冷再生、路肩墙滑模、SMA沥青路面、Superpave高性能沥青路面、水泥砼路面快速修补技术等新技术11项。伴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公路节能减排、材料循环利用、生态保护等技术的推广,绿色环保养护深入人心。

    

  八棵树精神是坚强的基石

  如今,嘉峪关公路管理局已经承担了两市一县10条共487.48公里的公路养护工作。各类成套的先进设备广泛使用,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职工的生活条件也得到改善,从晚上点油灯到标准化养护站,从步行到乘坐通勤车,从自行车巡逻到自动化办公,生活工作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从茫茫戈壁到八棵树,从八棵树到园林式公路养护段站,从生态公路到森林公园,从迎宾湖到东湖、南湖,从荒凉古战场到浪漫花海,嘉峪关公路人用顽强的意志,征服了大漠戈壁。

  这一切的背后,“八棵树精神”是坚强的基石。

  2015年,嘉峪关公路局为传承弘扬“八棵树精神”,进一步保护好八棵树原址,以郑占乾老人栽种八棵树的故事为主题,在八棵树原址修建了“八棵树”公路文化广场。确定每年的4月16日为“八棵树精神”主题宣传日,“八棵树精神”的社会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2019年7月,“八棵树”公路文化广场被嘉峪关市文明委确立为嘉峪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回顾我省公路事业的发展历程,之所以能够取得今日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成就,无不是源于一代又一代公路人的含辛茹苦、筚路蓝缕、敢于担当;无不是源于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勇于开拓的苦干实干。说到底,八棵树精神的实质就是实干,就是默默无闻地奉献,为了嘉峪关的发展和振兴甘当铺路石。

  从当年一条路的开辟,到如今“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的实现,从背扛肩挑、寸步维艰,到今天完全实现修路养护机械化、高效率,从一条条砂砾路的艰难修护,到现在四通八达的高质高速公路,甘肃数十万公路人,走过了七十年甘苦自知的光辉历程。

编辑:于娟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