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 改写“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历史

时间:2019年09月11日 11:11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俞树红 丁陆军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定西,曾以贫困出名。史上有“陇中苦瘠甲于天下”之称,被世界粮农组织认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定西,也以巨变瞩目。1999年,全市整体基本解决温饱,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

  2008年,定西被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从此,定西拉开了战天斗地,自力更生,建设美好幸福家园的帷幕。

  进入新时代,定西大地展现出只争朝夕、赶超发展,充满活力、日新月异的新景象,创造出了一幅幅壮阔的美丽蓝图。定西市委书记唐晓明在回顾总结定西70年的发展成就时指出,“四个历史性转变”让定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温饱不足”到“接近小康”

  有人说,定西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宣战贫困、决胜贫困的扶贫史,也是一部产业由弱到强的发展史。

  “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田是三跑田,年年人发愁”,曾是改革开放前定西人民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

  面对自然条件的艰难,定西人民在困难面前没有屈服,他们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经过救济式扶贫、区域性开发式扶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阶段,从“没治”到“有治”,从治山治水到调整产业结构,从习惯于广种薄收到积极主动改造传统产业。这一切都得益于定西多年来探索总结出的“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正是这“三个顺应和三个遵循”,开启了定西经济发展的大门,加快了贫困片带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进程,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目标的历史性跨越。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定西,为新时代定西改革发展把脉定向、擘画蓝图,作出了“咱们一块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重要指示,开启了定西脱贫攻坚的全新大幕。

  近年来,定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以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乡镇和深度贫困村为重点,抓政策体系、抓责任落实、抓资金整合、抓力量聚焦、抓到户举措,大力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脱贫攻坚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彻底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定西贫困人口由1983年年底的170万人下降到2018年年底的23.9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78%下降到9.12%,脱贫取得决定性进展。今年,定西将有17.76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36%,5个县实现脱贫摘帽。

  70年的艰苦奋斗,定西300万儿女发扬“三苦”精神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贫瘠黄土地上修出了层层梯田;在荒山秃岭上建起了生态家园;在千山万壑间铺就了通达道路;引洮工程,圆了定西人民的百年梦想……

    

  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

  定西境内60%是山坡沟壑,十年九旱,生态脆弱,灾害、贫困问题叠加,且互为因果。面对自然条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定西人民开启了种草种树、治穷致富的生态恢复阶段;进入九十年代后,靠人工修出一块块梯田,打出一眼眼水窖,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经济林试种;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为标志,生态治理进入了系统工程建设时期。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定西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涌现出了一大批像许志刚、许志强兄弟48年义务植树400多亩的“旱塬愚公”。

  付出必有回报。2018年,定西市林地总面积1008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34.3%,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不足6.1%增加到1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了57.1%。

  唐晓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坚持把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作为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持续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风貌改造,建设美丽乡村。”

  据唐晓明介绍,近年来,定西不断加强环保督察整改落实,建立“1+4”环境监管责任体系,构建环境保护责任机制,全面推行“河长+警长”“驻地督察员+驻厂监察员”“网络+网格”环境监管模式,使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全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

  70年,定西通过改写历史再次证明,生态兴则经济强,生态兴则百姓富。

    

  从“靠天吃饭”到“产业兴旺”

  定西是农业大市,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中药材、马铃薯特殊的品质,广阔的草场面积和丰富的秸秆资源为草食畜牧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产业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根基,是转型的支撑,更是富民的抓手。做大做强中药材、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对定西建设美丽乡村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一个个特色产业的发展,给群众生活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了、腰包鼓起来了,住进新砖房,出门水泥路,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据有关资料统计,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92元,可喜的是60%以上收入来自产业收入。

  定西狠抓特色产业发展,加快转型升级,促使农业规模化、农民组织化程度更高,由此带动群众素质进一步提升、生活观念相应发生了转变。全市组建龙头企业12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500多个,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了产业链条上,加大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引导群众以土地、原材料、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等资金和生产资料入股企业,参与分红,在种养、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中实现增收,为如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目前,定西18个农产品被评为甘肃名牌产品。“定西马铃薯”、“扶正”中医药产品和“岷县当归”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安定区和陇西县分别创建为“全国马铃薯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和“全国中药材(黄芪、党参)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定西已成为全国区域性马铃薯和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及薯制品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优质道地中药材药源生产基地。

  定西市在狠抓产业发展上,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牛鼻子”,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一个个项目雨后春笋般崛起。“药博园”项目从备案、开工建设到投入使用仅用四个多月时间,创造了新的“甘肃速度”。

    

  从“贫穷积弱”到“安居乐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定西农村住房基本上都是土坯房,路是土坑烂泥路,80%以上的行政村不通电,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0%,可谓“贫穷积弱,百业待兴”。

  穷则变,变则通。只有改变现状,才会勾画发展蓝图。历届定西党委政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持续改善和保障民生,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从不通火车进入高铁时代,高速公路纵横贯通,县县通二级以上公路,乡镇全部通油路,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乡、村公路通畅率达100%;城乡居民安全饮水有保障,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6%;29.15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安全住房得到全面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连续5年突破万人;医疗卫生机构达到2801个,乡镇(街道)、村(社区)卫生服务、文化服务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和97%。全民基本医保参保率98.3%,养老保险参保率97.1%,为困难群众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42.6亿元。

  “站在新时代历史起点,定西迎来‘一带一路’建设、西部大开发、中新南向通道建设等重大机遇,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战略目标,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紧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点任务,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开拓创新,埋头苦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把建设幸福美好新定西的愿景变为现实。”唐晓明充满信心地说。

编辑:于娟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