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车站:奋进七十载 “驶入”新时代

时间:2019年09月16日 10:03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燕春丽 通讯员 刘婷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在横亘绵延的西陇海线上,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公司的“东大门”天水车站已历经74个春秋。

  作为兰州局集团公司的发祥地,1945年天水车站建站伊始日均发送旅客只有45人,货物发送量仅16吨左右。直到1949年8月3日天水解放后,宝天铁路经过抢修维持临时通车才使得这个站获得新生,并迅速走向发展的道路。

  天水大革命纪念馆铁路分馆负责人史健回忆,宝鸡解放后,整个宝天铁路由西北第一野战军接管,之后全部是由军人们进行抢修、维修、保护开通,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辛,期间有56名战士壮烈牺牲。

  1950年的西北,早春寒意未消,各路建设力量向西北集结,进行宝天铁路修复和天兰路复建。在西北第一野战军七万战士的参与下,直到1952年10月1日,天兰铁路全线贯通,天水车站以全新的姿态走向奋进的征程。

  上世纪50年代的续建,60年代和70年代的扩建,80年代的天兰、宝天电气化改造以及90年代的更新改建,甘肃天水作为西北的交通要塞、运输咽喉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

  1989年,天水车站迎来历史上最大规模改建。曾在天水车站值班员岗位上工作过的王卫宁回忆,天水车站是兰州局的东大门,交接口刚开始的时候能交十几列列车。搬进新的信号楼,改为双线自动闭塞以后,上行图定列车是60余列。经过运输组织优化,上行交口最高记录达到了72列,下行接入了71列。

  已经退休的高凤丽在车站客运岗位上一干就是35年,回想起曾经走过的岁月仍然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高凤丽以前负责在站台上组织旅客,火车进站以后,旅客们总能以各种方式“上”火车,从门里进的、往窗户上爬的。遇到人多车门关不上的时候,站台工作人员跑到车门口、窗户边帮忙把旅客“推”上车,直到把门关上。“那时候,旅客只要能上得去车,哪怕是被推着挤着,还回头说一声谢谢。只要能走得了,就特别感激。”高凤丽说。

  “女子上水组”是一个曾经蜚声全路的老牌先进集体。“天水送甘露,滋润旅途人”,这是高凤丽她们那个年代天水站人对于铁路精神、铁路服务最好的阐释。

  “1984年女子上水组成立,那是全路的标杆,是一面光荣的旗帜。不管刮风下雨,上水组人都是风雨无阻。常常是夏天一身水、冬天一身冰,为过往列车上水,趟趟不落、列列满水。”高凤丽激动地说。

  2015年12月,伴随着天平铁路的开通,天水车站首次成为一个连接多方向的铁路“小枢纽”,同时也结束了天水境内清水、张家川等县区不通铁路的历史。

  为更好地推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甘肃陇东地区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2016年9月天水车站再次进行升级改造。

  改造工程秉承“修缮老建筑保存城市记忆,扩建体量与老建筑和谐共生,简化流线提升内部空间品质”的理念,在外部造型及内部空间的塑造中展现天水本土文化和天水站文化。在保留原有外型特征的基础上既要了安全性,又达到修缮老建筑保存城市记忆的目的。

  2018年1月新站房正式投入运营。天水车站的改造使用,使车站的旅客吞吐量提高了一倍,与徐兰高速铁路宝兰段上的天水南站形成高铁与普铁的有效呼应,大大加快了天水与周边城市的经济交流和人员往来,

  2017年9月,随着宝兰高铁的开通运营,中国高铁实现“横贯东西”。天水南站同步启用,羲皇故里迈入高铁时代。高铁和普铁以“快”“慢”相宜的速度为地区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目前,天水南站高峰线开行列车接近百趟,平均15分钟开行一趟,基本实现了高铁公交化。特别是在春暑运、黄金周、小长假和周末期间,高铁趟趟爆满,一票难求。”天水南车站党总支书记谷江梅说。

  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傅小春介绍,仅2018年天水市累计接待游客4219万人次,同比增加1477万人次,增幅达到35%。2019年上半年全市已接待游客2276万人次,预计下半年还会有新的突破,游客接待量的增长极大带动了当地宾馆、农家乐、餐饮消费等行业快速崛起。

  天水境内有麦积山石窟、伏羲庙、大地湾遗址等一批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风景名胜区。这座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正搭乘铁路的东风,受到越来越多海内外游客的青睐,展现着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编辑:于娟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