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勇:用真情守初心 用行动践使命

时间:2019年09月27日 12:01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刘华东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智库/大学习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刘华东

  

  在平凡工作中坚守,在琐碎事务中付出。9月19日,合水县驻村第一书记王大勇的事迹在央视《焦点访谈》播出,他的初心感动了数亿观众!

  王大勇是合水县委政法委一名普通工作人员,2015年7月,组织选派他到固城乡王昌寺村担任第一书记,兼任驻村工作队长。驻村四年多来,他始终坚守一颗服务为民的初心,牢记责任使命,在全面走访、多次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红色引领聚合力、绿色主导兴产业、永葆本色促脱贫”三色发展新思路,不仅带着全村人一起脱贫致富,而且还订立村规民约,不断改变村里的陈规陋习,通过一件件实事小事,谱写出一曲扎根基层默默奉献、满腔热血服务群众的奉献之歌。

  

换水土,从做一个真正的村里人开始

  

  王大勇从小一直生活在县城,对农村生活并不了解,在他的印象中,农村应该是天蓝水绿、风吹草低见牛羊、把酒话桑麻的地方。他告诉记者:“2015年7月15日,县委组织部选派我到王昌寺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那天我非常高兴,对到农村去工作充满了信心。结果来到王昌寺村,看到房子非常陈旧,感觉我的激情突然就没有了。”

  初到王昌寺村,失落的不仅是王大勇,村民们也对这个连地里长啥菜都认不全的城里人没有信心,不少村民把他当做一个“外人”,觉得他只是到村里象征性地“镀镀金”赚个基层工作经历,可能待不了几天就会走。

  王大勇说,驻村之前他想的是来了王昌寺村,怎么也要干点大事,可真正到村里工作以后才发现,这跟他想的不太一样,不管干任何事都要从小事情做起。为了尽快熟悉村里的情况,王大勇从走村串户开始,给每家每户都拍了照片,详细记录了家庭情况,建立了一个小档案。期间他还向两个帮扶单位争取资金,重新翻修了村部办公用房,给村里装上了路灯。另外,通过了解贫困户的情况,帮助几个贫困家庭的孩子争取了助学贷款。

  通过一件件实实在在的实事,慢慢地原先乡亲们眼中的外人变成了自己人。

  在取得村民信任接纳的同时,他还带领村“两委”班子大力推进村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并协调争取电脑等办公设备10余台。“作为第一书记,抓党建就是抓主业”,这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

  他先后组织38名乡村老党员赴延安、南梁等红色教育基地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红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全域无垃圾整治、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精神文明建设等中心工作,有效发挥了村党支部核心引领和党员模范表率作用。

  

改陋习,让文明新风成为村里的新时尚

  

  和村里群众打交道时间长了,王大勇慢慢发现,村里群众办红白喜事相互之间攀比严重,这让原本经济上非常紧张的贫困家庭负担更加沉重。为了改变这种不良风气,王大勇挨家挨户走访,一圈下来他发现单个给每个家庭说的时候村民觉得这个是好事都能接受,能减轻负担,但具体到实际操作中,大家又觉得以前一直都礼尚往来惯了,谁也不好意思开这个头。

  于是,王大勇召集村民开会,准备集体讨论订立一个村规民约来遏制大家的不良消费行为,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平时私下里都表示赞成的村民坐到一起开会时都三缄其口,没有人带头发表意见,更没人愿带头表决,这样连续开了两次会都无果而终。第三次,王大勇把乡党委书记请来坐镇,准备把这个事定下来,大家讨论的积极性比前两次高了许多,村民王小宁说:“都是一个村的,不给礼金不行,最少50元,关系好的还给100元。”村民刘清普说:“我认为咱们村里定下这个村规民约还比较适合,这个红白喜事以后尽量都是减半,少花钱。”

  经过讨论,村上的村规民约对红白喜事从简操办做了明确的规定,比如结婚的礼金规定为50元,喜宴上的烟10元、酒20元,酒席标准每桌不超过280元等等。虽说大家觉得这是个好事,能减轻负担,但是村民们还是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礼金50元有点不太现实,礼尚往来,别人给自己100元,就不能给人家99元……对此,王大勇表示理解,他说他不着急,一个不好的习惯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的,同样,一个好的习惯也要经过长期的坚持才能养成,相比刚到村里时村民把他当外人,这已经好了很多。下一步,他完全有信心改变村里的不良习俗,让讲文明的新风一直“吹”下去。

  

兴产业,把富民增收当作整村脱贫的主要目标

  

  王昌寺村地处子午岭林缘地带,全村454户,将近一半是贫困户。当地村民一直以来都以种植玉米为主,广种薄收,日子过得很艰难。王大勇了解情况后发现,这里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6%,而且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为啥有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产业却发展不起来呢?

  分析情况后王大勇认为,最难解决的就是村民们的思想问题。要转变思想,就得为村民们解决实际困难。他在全面吃透村情户情基础上,以发展主导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群众增收为重点,同村“两委”班子、广大党员和群众代表制定了《固城乡王昌寺村2018一2020三年帮扶规划》,为全村20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制定了“一户一策”脱贫(巩固)方案,先后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21户81人、住房提升改造39户,投放湖羊19户57只、黄牛4户4头、仔猪16户64头、乌鸡400只,新打小电井64眼。截至2018年底,王昌寺村实现稳定脱贫186户,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37%,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

  当村里的面貌刚刚有了起色,王大勇两年的驻村任期却要结束了。王大勇觉得,工作刚打开突破口,好多事情都答应群众了,就这么走了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得这个村脱贫了他才能走。他说:“如今村里环境改变了,村民手里也有了钱。但我最不放心的就是群众的观念跟不上,人的观念改变不过来还是有问题,虽然脱贫了,但还是有一定风险存在。”他选择继续留在王昌寺村,他和这个村子的命运紧紧拴在了一起,即使有一天离开了这里,心也会留下。

编辑:李兆洲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