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县:党建引领为“魂” 产业培育为“本”

时间:2019年10月15日 10:21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俞树红 通讯员 郑君武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  通讯员 郑君武

    

    
   

  2001年卓尼县被国家列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全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之一,属国家“三区三州”和甘肃省“两州一县”深度贫困地区。

  早在2013年,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42个、深度贫困村1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6731户3.12万人,贫困发生率34.4%。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18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448户30420人,退出贫困村52个,贫困人口下降至259户105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17%,今年全县顺利摘帽脱贫。

  卓尼县靠什么让一个深度贫困县提前脱贫摘帽?卓尼县有关领导说:“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突出短板和明显弱项,立足现状和资源禀赋,以党建引领为‘魂’、硬件支撑为‘基’、产业培育为‘本’,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近几年脱贫攻坚战中,卓尼县党委“一班人”始终做到力量向主战场摆布,资源向主战场倾斜,资金向主战场汇聚,全面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县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的脱贫攻坚工作体系,把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和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有力抓手,实行专班负责、挂图作战、对账销号,统筹制定整改方案,做到了“条条要整改、件件有着落”。

  卓尼县紧抓党建引领核心工程,以党建带动扶贫、以扶贫助推党建,使496名党员带头创办了合作社,485名农牧民党员结对帮扶970户贫困户,使基层党组织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和领路人。县委县政府大胆创新,把脱贫攻坚主战场作为培养锻炼干部、考察识别干部的磨刀石、试金石,从县直机关单位选派552名优秀干部,将行政、工资、组织关系全部转到乡镇,调整选派54名年轻干部到贫困村挂职第一书记,派遣254名干部充实驻村帮扶工作队,会同已有的22名大学生村官、621名乡镇驻村干部,组成“四支队伍”,吃住在村组,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切实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形成了千名干部上山下乡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压倒性优势。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根本之策”。卓尼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以“一户一策”为抓手,大力培育壮大以文化旅游业和现代农牧业两大首位产业为重点的多元富民产业,确保农牧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突出发展以“牛羊菜薯药”为主的主导产业和以中蜂、蕨麻、獭兔、土猪、土鸡为主的地方特色产业,依托“生态禀赋”,拓宽增收渠道,把乡村旅游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投资实施13.1亿元的百里洮河风情线项目,发展以博峪、力赛村为代表的旅游专业村12个,实现了景区景点布局由点成线的发展,为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2018年全县旅游人数达到115.81万人次,旅游收入5.69亿元,分别增长10%和17.25%,其中通过发展农家乐、牧家乐、林家乐,带动575户2900余人实现致富增收。

    

      

  特别是在落实产业到户政策中,县上投入资金1.68亿元,引进龙头企业5家,推行“企业+联合社+合作社+基地+农牧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合作社55个,建设特色生产基地27个,带动贫困户4895户。

  与此同时,卓尼县先后完成投资98亿元,实施了一批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的重大项目,完成危房改造4343户,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463户7327人,全面消除了C、D级危房;重点补齐水电路和通讯等方面突出短板,使自来水入户率、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率和通村沥青水泥路通达率均达100%;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农牧村发展新模式强力推进,实施了总投资20.66亿元的176个小康村建设项目,涉及农牧户1.17万户5.43万人,从根本上改善了深度贫困村的基础设施、生产生活、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条件。

  在防治因病致贫方面,该县坚持县、乡、村、人,“一保四有”标准,使贫困人口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并与“同心·共筑中国心”组委会合作设立“因病返贫救助基金”,全面落实先看病、后付费及“一站式”结算等健康服务。

编辑:于娟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