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经济“全年稳” 实事办得好 2020年:政府过紧日子 群众过好日子——《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时间:2020年01月13日 09:21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吕霞 通讯员 吕娅莉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甘南代表团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武威代表团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瞿娟 摄
   

  2019年:经济运行从“开门红”实现“全年稳”

  2019年,全省紧紧扭住两大底线任务,敢死拼命抓脱贫,动真碰硬促整治,提升了脱贫攻坚的成色和绿色发展的底色;面对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些大型工业企业停产检修等严峻形势,铆足全力推动经济运行从“开门红”实现“全年稳”。全省笃定实干、克难进取,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明显进步,呈现出经济平稳运行、改革有序推进、开放不断扩大、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全年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7.67亿元、增长19.8%。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资金93.46亿元,全部用于深度贫困县。集中开展“3+1”冲刺清零专项行动,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安全住房、安全饮水清零目标。完成剩余2.65万户四类重点对象和新排查1.27万户危房改造任务,“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的4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上了安置房。31个贫困县摘帽退出,藏区实现整体脱贫,减少贫困人口93.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9%,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明显见效:14个市州所在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3.1%。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按期完成整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的评价。祁连山、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稳步推进,区域综合治理规划加快实施。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交办的2643个环境信访问题办结2151个,阶段性办结222个。

  经济运行实现稳中向好:预计全省生产总值能够实现6%左右的预期目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5.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4%左右。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敦煌铁路提速改造、敦煌至格尔木铁路、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建成投运。兰白国家自创区建设步伐加快,应用技术成果产业化创造经济效益517.07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5%。

  十大生态产业发展多点突破:动态充实1205项总投资9400多亿元的项目库,确定50项298个总投资5100多亿元的重大带动性工程。非常规石油勘探开发实现重大突破,庆阳发现储量10亿吨级大油田。河西走廊750千伏第三回线加强工程竣工投运。中核汇能甘肃矿区黑崖子5万千瓦风电项目建成并网,成为全国首个并网发电的平价风电示范项目。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接待国内外游客3.74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80亿元,分别增长24%和30%,预计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增长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5%,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释放动能活力:581户省属企业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占到总数的41.8%。加大优质企业债转股力度,省属企业签署市场化债转股协议资金到位532.31亿元。落实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减免税费126.1亿元,新增社保费降费34.7亿元,近70万家企业和280万群众享受到政策红利。新增市场主体25.98万户。

  民生福祉得到持续提升: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民生支出占到财政总支出的80.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10件为民实事全部办结,部分超额完成任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左右和9%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新增就业39.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选拔6574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支持1万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市县所属企业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实施棚户区改造18.27万套。

   

  2020年:以政府过紧日子换取群众过好日子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时代篇章的关键之年。在习近平总书记为甘肃擘画的宏伟蓝图引领下,全省有信心、有决心抓住用好机遇,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奋力开创甘肃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主要预期目标:实现剩余17.5万贫困人口脱贫,8个贫困县摘帽退出,务必确保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国家下达的控制目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升。生产总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5%;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左右和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3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5%左右。

  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横下一条心,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啃下“最硬的骨头”,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村、不落一人。继续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消除责任、政策、工作落实中的盲点和死角,确保各项任务清零达标。实施“三大革命”和“六大行动”,全面清理城乡卫生死角,因地制宜做好村庄风貌规划改造,让千里陇原成为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陇上家园。

  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机遇,巩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势头。突出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围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目标,担好上游责任,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奏好甘肃乐章。抓好“四屏一廊”建设,实施祁连山、渭河源区、“两江一水”等重点区域流域生态治理规划。积极推进祁连山、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综合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工程。

  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努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做精做特各类工业园区和产业园区,加快打造一批精细化工、集成电路、石化通用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炭素新材料、碳离子治疗装置等特色产业集群。着力实施十大生态产业带动性工程。推进“水火油气风光核”丝绸之路现代能源综合示范基地建设。实施好“读者印象”精品文化街区等重点项目,建成268个乡村旅游示范村。

  深挖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红利,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支持兰州新区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快榆中生态创新城建设,优先推进交通路网、生态绿化、保障住房、医院学校等基础性工程,引导集聚一批高端科技、教育、文旅、康养等项目和企业。全面放宽省会城市落户条件,全面放开中小城市落户条件,实现居住证制度全覆盖,力争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

  实施重大项目突破行动,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抓好银西铁路、中兰客专、兰州至张掖三四线铁路中川机场至武威段、酒泉至额济纳铁路酒泉至东风段、兰州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建设。开工建设中川机场三期、平凉至庆阳铁路、西宁至成都铁路。推进实施重大水利工程。加强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地级市城区5G基站全覆盖。

  协同高效推进全面改革,最大限度释放微观主体活力。支持华龙证券、金川公司等具备条件企业首发上市。全面落实项目建设“四百机制”,大力推行“不来即享”“项目管家”服务,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激发持续创新和长期投资的激情。深入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加快实现医保、社保、公积金等高频事项“一网通办”。全面推行政务大厅企业开办“一站式办理”。

  放大“一带一路”机遇优势,加快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围绕打造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全面做好“巩固东连、向西为主、深耕南向、促进北拓”的文章。以兰州新区、5个国家级经开区、2个国家级高新区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开放平台为重点,加快培育各类外贸集聚区。

  持之以恒保障改善民生,更好解决群众关心的忧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贫困劳动力、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00万人次以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有效解决“城镇挤”“上学难、上学贵”“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实现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收统支。

  10件民生实事。各级政府务必确保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厉行节约,压缩“三公”经费,把节省下来的财政资金更多用于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以政府过紧日子换取企业和群众过好日子。从群众最急需、最盼望的事情入手,办好10件民生实事:深度贫困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温暖工程;城市老旧住宅小区电梯改造工程;支持1万名高校未就业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农村妇女“两癌”检查;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残疾人托养补贴和助盲就业脱贫;乡镇和社区体育中心建设工程;全面推行居民电子健康卡;全面推行“二维码”门牌上墙。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吕霞  通讯员 吕娅莉

编辑:于娟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