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变湿 甘肃如何应对

时间:2020年03月23日 11:11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祁玉洁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气候与水”。

  近年来,“十年九旱”的甘肃降雨量呈现增多趋势。有关气象专家认为,应辩证看待气候暖湿化趋势利弊,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抓住暖湿化带来的机遇,一方面应对防灾减灾挑战。

  

河西地区正变暖变湿

  

  生活在酒泉市瓜州县东巴兔村的牧民谢朝明发现,近几年老家的雨水增多了,草原变得更绿了,牧草也悄悄长高了。

  过去一年,素有“十年九旱”之称的甘肃全省降水量491毫米,较常年偏多22%以上,其中河西地区降水量245毫米,偏多55%,为1961年以来最多。与常年相比,酒泉市大部、嘉峪关市偏多80%-160%,酒泉市东北部、金昌市西部偏多50%-80%,定西市、天水市西部、陇南市东部、临夏州和甘南州接近常年,省内其余地方偏多20%到50%。

  以往常年干旱少雨的河西地区,降水量也打破了历史纪录。肃州、肃北、金昌、永昌、古浪及舟曲6站年降水量为建站以来最多,敦煌、玉门、民乐、乌鞘岭及合水、文县6站年降水量为建站以来次多。

  对于这种变化,甘肃省气象局总工程师、二级研究员张强认为,工业化以来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西北地区是气候的敏感带,因此气候变暖更加明显,但是西北地区气候变化还是有差异的,在西北地区黄河以西,近30年来变湿的趋势比较明显,西北地区东部反而出现变干的趋势。

  许多气候数值模式预估认为,未来50年左右,西北地区西部(新疆、青海和甘肃省河西)等地降水仍会继续增加,气候仍将持续变湿,西北地区西部的暖湿化趋势可能仍然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

  

气候变化利弊皆有

  

  暖湿化趋势产生的影响很可能是双刃剑,对长期处于缺水的甘肃来说应该是利弊皆有,但总体看可能利大于弊。

  张强认为,就有利方面而言,随着西北地区降水不断增加和气温持续上升,区域气候条件会有所改善,气候舒适度会有所提升;同时,水资源量总量会有所增加,水循环机制会有所改善,径流量和湖泊面积会有所增大。

  据悉,随着降水量的不断增多,甘肃省生态蓄水量显著增加。全省大范围降水天气对水库蓄水十分有利。根据卫星监测,2018年刘家峡、双塔和昌马水库面积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刘家峡和双塔水库面积为2007—2018年最高值。

  同时,青土湖面积也有所增加。青土湖是石羊河的尾闾湖,2018年11月青土湖净水水域达到最大值,为每平方18.97千米,含周边水草面积则达到每平方26.67千米,为近10年最高值。河西走廊地下水位总体上升,2018年数据监测显示,敦煌、月牙泉、武威中部绿洲和青土湖的地下水位均呈现增加趋势,并分别比2017年增加0.7米、0.6米、0.3米和0.02米。

  另外,甘肃省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会向好发展,一些脆弱敏感区域的生态退化趋势也会得到遏制。监测显示,2018年全省植被覆盖度为2000年以来最高,中高覆盖度植被主要集中于祁连山中东部、民勤绿洲、黑河中下游绿洲、敦煌绿洲和黄河以东的大部分区域。与2000—2017年平均值相比,全省高、中、低覆盖区域面积均有增加,河东地区增加明显。戈壁、荒漠面积减少,沙漠边缘外扩速度减缓,生态环境显著恢复。

  随着气候变化,农作物适宜种植面积也会有所扩展,农业气候资源会有所优化;气候分布格局有可能会发生某些小幅调整,小部分干旱气候区可能会转为半干旱气候区。

  就不利方面而言,张强认为,西北地区西部暖湿化趋势持续,气候极端化会加剧,各类气象灾害会普遍增加。据悉,去年河西极端强降水引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重大损失,连阴雨天气过程对农业、交通等造成一定影响;陇中、陇东农业受灾重。

  随着温度升高,高山地区冰川和积雪融化加快,会打破冰冻圈物质平衡状态,造成固体水资源锐减,地表径流的稳定性降低;并且,温湿环境有利于病虫害繁殖和传播,会使农作物病虫害有所加重。

  

气候暖湿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处于西北地区的甘肃,暖湿化特征及其影响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总体而言,机遇多于挑战。需要未雨绸缪,通过趋利避害,积极应对。

  张强认为,从趋利的角度看,首先要抓住气候机遇,加快气候适宜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在降水趋势增加期促进形成区域生态与气候良性耦合的自然环境系统,要顺应暖湿化气候变化新趋势,及时进行新的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主动调整农业产业布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量和品质。同时要充分利用好有利气候条件,切实加强人工增雨能力建设,积极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为此,目前甘肃省正加快实施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实现全季节作业,到2021年将建成祁连山无人机增雨作业示范基地和带电粒子增雨作业试验基地,不断增强甘肃省人工增雨能力。

  他还认为,要突出“温凉干旱”的区域气候资源特色,大力推进西北地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走特色化发展之路,要发挥西北地区气候多样性特点,充分利用气候景观效应及山区立体气候形成的具有层次感的生态地带性分布奇观,打造特色旅游品牌;要充分发挥西北地区风、光等清洁能源的区位优势,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做出特殊贡献,推进区域绿色发展。

  从避害的角度来看,张强认为,要树立多灾种并防意识,针对气候极端化加剧趋势,加紧加强综合减灾防灾能力建设,抗旱和防汛两手都要抓;要树立气候风险意识,针对气候波动和不确定性较大的特点,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风险防控。要树立针对区域特点的防灾意识,针对西北地区东部和西部降水变化的“跷跷板”特征,科学研判灾情区域特征。要树立农业病虫害防御意识,根据农作物病虫害对气候条件的依赖关系,加强预警预报和田间管理。要提升高山地区人工增雨雪能力,加大冰川生态修复力度。

编辑:李兆洲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