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一片新天地——平川区易地搬迁扶贫工作纪实

时间:2020年03月26日 14:21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通讯员 马军华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 马军华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平川区牢牢把握“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要求,采取集中安置、分散插花安置、城镇化安置三种方式,引导1478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到指定安置点和城区落户定居,做到了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并进,实现了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安居乐业生活。

  

从“忧居”到“宜居”

  

  从破旧的土坯房到崭新的楼房,从“夏天一身泥冬天一身土”的农村院落到干净明亮的新家园,一场居住环境的变革让共和镇毛卜拉村搬迁群众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在搬迁户陈思丽家中,沙发、电视柜、茶几等整齐摆放,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谈起现在的日子,陈思丽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陈思丽说:“以前是土房子、土院子、土厕所,生活条件差。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我们的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搬到新房子里,环境整洁了,卫生也干净了,孩子上学也近了,小区里超市、卫生室、活动广场等一应俱全,跟以前比,现在的生活特别幸福。”

  平川区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按期实现脱贫目标的重要举措,按照“精准扶贫、搬迁脱贫,统筹规划、全面实施,应搬尽搬、不落一户”原则,将易地搬迁工程重点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倾斜,精准确定搬迁对象,自下而上核定搬迁对象范围,采取集中安置、分散插花安置、城镇化安置三种方式,引导贫困群众到指定安置点和城区落户定居,让贫困群众搬出大山喜迎新生活。

  

从“安居”到“乐业”

  

  见到村民贝兴社时,他正驾驶着拖拉机在整合后的田里忙着犁地。“村上实施‘一户一田’政策,农民们不在像以前一样,东种一头、西种一块的,现在把土地整合到一起,种地省时间、省人力、省投入,‘一户一田’政策确实挺好的!我今年打算种20亩玉米,种玉米是效益比较好的,现在从种到收全部是机械化,确实是方便多了。”毛不拉村村民贝兴社说起这些,也是满满的欣慰。共和镇整合各类资源,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推行“一户一田”制,把农户手中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整合重新分配,每户村民分到的是连片的田地,让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成为可能。

  为解决易地搬迁户的生产发展问题,平川区充分利用安置点资源禀赋及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特色养殖、电子商务以及小杂粮等特色农业,不断拓宽搬迁群众增收渠道,变“输血”为“造血”。同时,创新“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鼓励农户把土地和资金进行流转和入股,把资源转化为农民股权和股金,让农民在收取租金和参与合作社分红中实现股权收益。

  

从“物质”到“精神”

  

  绿树成荫的文化广场上欢声笑语,妇女们跳起了欢乐的广场舞,大叔们打起了扑克牌、掀起了牛角……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

  如今,黄桥镇神木头村这个偏远的贫困村,因为扶贫攻坚,发生了喜人变化,农民危房得到改建,村里易地扶贫搬迁户“拎包”入住喜迁新居……

  生活环境优化了,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要求更高了。平川区积极引导农户破除乡村陋习、争做“最美家庭”、争创“美丽庭院”。组织开展“五星级”文明村、文明户的创评活动和“四净两规范”美丽庭院创建、全域无垃圾、“不让毒品进我家”、“身边好人”、“美德家庭”评选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幼、邻里团结的传统美德。同时,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等道德讲堂活动,向村民征集家训,并邀请书法家为村民免费书写优秀家训,挂在居民家中。大家纷纷表示,要大力弘扬良好家风,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以千千万万的好家风促进全社会的好风气。“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百善孝为先 孝为徳之本”……一条条家风家训挂于厅堂,也“挂”起了一个家庭的精神能量,让好家风辈辈相传,让中华美德代代绵延。

编辑:李兆洲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