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黄沙的较量——甘肃防沙治沙在行动

时间:2020年06月19日 10:23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薛巍敏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沙地中的苁蓉产业已成为古浪县重要富民产业之一。

  薛巍敏 摄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薛巍敏

  6月17日,是第26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我国的主题为“携手防沙止漠 共护绿水青山”。甘肃沙区面积达2606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57.35%,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已成为严重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甘肃省将防沙治沙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沙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把防沙治沙和扶贫脱贫紧密结合在一起,初步遏制了荒漠化持续扩展的态势。

  

黄沙之痛

  

  受风沙侵袭和缺水影响,民勤绿洲从上古“水草丰美的滨湖绿洲”变成现在“三面环沙的沙海孤岛”,曾一度笼罩在罗布泊的阴影之下。

  “发源于祁连山北部的石羊河上世纪50年代进入民勤的径流年均为5.42亿方,占流域总径流的30%。90年代减少到1.31亿方,占总径流的10%。2005年为0.61亿方,不足总径流的7%。”民勤县林草局副局长赵兵彦告诉记者,彼时荒漠正吞噬着民勤儿女的生存空间。

  水干风起,流沙肆虐,民勤当地形成了长达13公里的风沙线,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在青土湖呈合围之势。

  黄沙带来的威胁,不仅仅民勤一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敦煌周围的每个村几乎都有专门的‘打柴队’,大规模的砍伐使得环境急剧恶化。”在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火烧湖公益林区里,当时由于冬季取暖等需求,村民往往将红柳连根拔起,十多年下来,曾经满是湿地树林的区域变成了荒凉的戈壁,一到春秋两季黄沙漫天,“一阵沙尘暴,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全都能埋了。”

  荒漠化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威胁粮食安全,加剧农村贫困。它不只是一个生态问题,也是一个民生问题、发展问题。

  

同沙相争

  

  风沙带来了荒凉,夺走了希望。治沙迫在眉睫,无路可退。

  “一颗颗种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唯一的心愿就是能让沙海变成绿洲。”1950年春天,民勤县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全民防沙治沙万人誓师动员大会,拉开了长达70年抗击风沙的帷幕。

  “干在沙窝、睡在沙窝、吃在沙窝”,是当时民勤治沙人的真实写照。千千万万个“治沙愚公”、科技工作者同心同向,从一株红柳、一棵梭梭种起,与黄沙相持、相守、相争,以“寸草遮丈风”的韧劲营造绿水青山。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民勤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29.86万亩以上,工程压沙63.3万亩以上,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以上,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提高到17.91%,成功阻击了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合拢,民勤与罗布泊渐行渐远。

  

  

  这里发生的故事,也是陇原大地上与风沙斗争的典型缩影。走过60-70年代的“因害设防”、80-90年代的“工程治理”和21世纪初期的“综合治理”之路,甘肃目前进入“系统治理”新阶段,治理规模和水平处于全国前列。

  如今,甘肃省积极探索“互联网+防沙治沙”、“互联网+义务植树”模式,助推防沙治沙和国土绿化行动。中国绿化基金会“蚂蚁”森林、中日青年林、奇瑞治沙林等生态援助治沙造林基地先后落地,其中蚂蚁金服集团等治沙造林项目投资9396万元,营造梭梭、柠条、胡杨等2111万株。

  “河西走廊已建成8.7万公顷的农田防护林带,为60万公顷耕地提供了强大的生态庇护,保证了河西走廊粮仓的安全。同时,黑河和石羊河下游干涸的东西居延海和青土湖重现生机,民勤、敦煌等重点地区沙化土地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宋尚有介绍,目前全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呈现面积减少、程度降低的“双减双降”态势,荒漠化和沙化趋势有所逆转。

  

和沙共存

  

  几十年治沙过程中,甘肃省坚持治沙与治穷相结合,充分利用沙区资源,培育和发展沙产业,达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

  “就像沙漠中梭梭林的根部长着极具营养价值的肉苁蓉,人与沙也可以共存。”在古浪县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古浪县漠缘林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翊介绍,当地发展的苁蓉产业不仅是一项基础扶贫产业,更是一项生态工程,项目三年建设期完成后,可以有效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沙产业,改善项目区域内生态环境,“我们可以提供临时性就业岗位700多个,人均年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民勤县通过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协会+农户”等产业经营模式,组织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认领经济林基地24.83万亩,坚持治沙与扶贫结合,组建防沙治沙协会20家、治沙专业队伍60个,每年吸纳1265名群众参与压沙造林,实现劳务收入1776万元。目前,全县直接或间接从事压沙造林和沙产业的群众达到11.4万人,实现总产值3.22亿元,形成了治沙与增收的良性互动。

  沙漠也能成为一道亮丽风景。民勤依托沙漠资源优势建立的“时光廊道”中,结合廊道两侧沙漠特点,构建“1+1”的防沙固沙体系,保留原始“豪情沙漠、气势非凡”的轮廓和线条感,设置人工景观,形成“人工+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协调空间,打造民勤特色的“豪情沙漠、最美廊道”。

  目前,全省涉足沙产业企业110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近600家,全省基础沙产业产值为174.43亿元,延伸产业和用沙产业产值为229.80亿元,总计产值达到404.23亿元。

  “甘肃省巧打防沙治沙用沙组合拳,通过大力发展沙产业,有力促进了防沙治沙的快速发展。”宋尚有认为,沙产业已成为甘肃沙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牧民增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编辑:李兆洲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