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留住美丽乡愁 发展特色旅游

时间:2020年06月22日 11:54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胡旺弟 王耀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胡旺弟 王耀

  近年来,会宁县以红色旅游为牵引,积极发展“旅游+”模式,开发特色“农家”旅游、特色乡镇旅游,延长乡村旅游链条。同时,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条件,创新培育精品旅游线路,延伸旅游文化产业链条,让乡村旅游全面提质换档。

  

珍藏的乡村符号

  

  6月18日到6月24日,会宁县举办以“相约美丽田园、寻访乡村记忆”为主题的美丽乡村旅游节。旅游节让甘沟镇田坪村剪纸艺人忙了起来、造型多样的香包挂了起来、皮影戏也唱了起来!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会宁刺绣、剪纸、皮影等非物质文化的瑰丽。

  干净整洁的乡间道路两旁,水果摊、饮料摊、各色小吃、衣服、鞋袜摊点,让乡间多了几丝商业气息。

  66岁的苏俊兰老人和朋友坐在田家坪村口大树下的长凳上绣香包、剪纸。她说,别看是些针头线脑的小生意,自从会宁发展乡村旅游以后,她们的香包生意一年能挣两三万元补贴家用。

  田家坪村地势较高的一块平地上有一座建筑物吸引了众多游客。它充满乡土气息,远远看上去就是一个粮仓的造型,和村庄的名字十分相称。

  老旧的篱笆、辘轳、簸箕、笸箩、马鞍和木犁……还有带窗花的老式木格窗扇,这些乡村特有的古老物件都被珍藏了。

  粮仓型建筑物外的平地上有一口石磨,旅游节上游客争先恐后体验推磨。56岁的游客王先生说,看着这些老旧物件,感觉到家一般的温馨与亲切。尤其看到游客推石磨,“我想起了和姐姐一起帮家里推磨的年代。”在他眼里,石磨能转出动人而又哀愁的一歌又一曲,一圈又一圈,将久远的日子转得越来越清晰。

  这些物什,现在是田家坪村的历史,田家坪人将这些乡村符号细心珍藏。

  古老的耕作方式也被先进的耕作技术所取代。田家坪村田坪社村民杜高峰是上一任社长,他指着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介绍说,村里主要种植西瓜。之前村民靠种果树和蔬菜谋生,单打独斗,收入没有保障,现在大多数村民将土地流转出去,既能获得土地流转的现金收益,还能获得务工收入等,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乡村美了 百姓富了

  

  6月18日,天刚蒙蒙亮,会宁县柴门乡何门村童湾社“山间紫香农家乐”的主人童志海和媳妇就忙起来了。洒扫院落、擦拭桌椅、去菜地里摘菜,准备迎接来农家乐吃饭的客人。

  五十来岁的童志海得知村里规划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打造的项目后,积极筹措资金办起了农家乐。

  童志海家在主干道旁,院子加上后院的菜园子和前面的空地占地3亩,发展农家乐得天独厚。他投资3万多元购买了厨具、建了厨房,政府帮着他在空地上建了廊亭,还打造了一间包厢。

  童家湾距离会宁县城10公里,距离兰州150公里。沿着祖厉河,穿过白杨林生态长廊走进童家湾,造型独特的拱门、干净整洁的院落、五颜六色的鲜花,让人眼前一亮。

  凭借“北城窗口”和“柳湖湿地公园”的地理区位优势,童家湾被会宁县列为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打造项目。

  为提升村庄文化内涵,会宁县着力挖掘童家湾的乡土文化,打造童话巷、童话墙、童话故事会等主体景观。同时,充分利用天然河道、黄土崖、山体、窑洞,农户饲养的羊、鸡、猪、鸽子及蜗牛,塑料大棚、四季果蔬、祖厉人家农家乐等要素,运用儿童游戏娱乐、家庭参与体验等方式,零距离触摸、饲喂、采摘、品尝、运动,参与的亲近体验,营造儿童亲水、亲土、亲昆虫、亲动物、亲作物的童话氛围。

  童话小镇以“门”为主线串联白杨林海、时光之门、民宿、农家乐、迷宫等十八个景观,以挺拔的白杨林和紫香的玫瑰海布景,以柴门、童趣、小院三位一体构建美丽的田园小镇。

  

种植大户找商机

  

  产品展销会是本次旅游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在农产品展销区域,设置了多个蔬菜展台,各乡镇可充分展示蔬菜新品种和特色蔬菜产品。

  50岁的蒲军林是中川镇高林村的老菜农,2013年开始他逐步流转了村上的100多亩地,带着乡亲们走上靠种菜致富的道路。今年引进了新品种“226洋芋”,种植规模扩大到130亩。“226洋芋”个大、形状好,展销会上很抢眼。

  会宁发展“旅游+农业”以来,老百姓种菜也尝到了甜头。何生祥是中川镇高林村村民,他将自家的5亩地流转给合作社,除了每年有固定收入之外,还可以去菜棚、菜库打工挣钱。

  近年来,会宁县充分发挥“旅游+农业”“旅游+林业”“旅游+水利”“旅游+互联网”“旅游+文化”“旅游+扶贫”等“旅游+”模式,以“旅游文化强化年”为依托,以红色文化、教育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为元素,重点主打富有本土特色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同时,把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脱贫攻坚的突击队、生态产业的排头兵,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条件,创新培育精品旅游线路,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延伸旅游文化产业链条,带动旅游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编辑:李兆洲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